正文 第一章 鄉鎮企業衛生概述(一)(1 / 2)

鄉鎮企業的出現和發展已有30多年的曆史。從50年代開始,是從農、副業、家庭副業為主發展到“公社化”的社隊企業,70年代後稱“五小工業”(小鋼鐵、小煤窯、小化肥、小水泥、小機械等)。到80年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企業性質及發展隨著經濟體製改變而變化成目前的鄉鎮企業。鄉鎮企業係指鄉(鎮)辦、村辦、農民聯戶辦和個體辦的企業。鄉鎮企業的發展對改變農村的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建立新型的城(鎮)鄉關係,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意義。鄉鎮企業迅猛發展,也帶來一係列新的勞動衛生問題。目前鄉鎮企業的職業危害、“三廢”汙染、破壞環境生態平衡等現象比較嚴重,需要加強對鄉鎮企業的勞動衛生管理和服務工作。下麵就我國鄉鎮企業的幾個問題分述如下:

第一節鄉鎮企業的地位與作用

鄉鎮企業的發展,使我國農村產業結構和勞動結構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世世代代的農民走進工廠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這在繁榮農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鄉鎮企業在經濟中的地位

近10年來,我國鄉鎮企業已發展到近1750萬個,目前在鄉鎮企業做工的農民約有8800萬人,年產值達4760多億元,約占全國工農業年總產值的26%,超過了1/4。河北省1985年鄉鎮企業總產值達到182億元,超過了農業總產值477億元、1988年鄉鎮企業總產值達到410億元,這兩年鄉鎮企業產值的增長幅度均在30%以上。河北省農業人口為4790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86%,從事鄉鎮企業的職工達593萬人,占農業人口的12%。根據1986年對各類鄉鎮企業的調查,全省共有41220個,職工1147萬人,是縣屬國營集體企業的98倍,職工人數是縣屬企業人數的20.3倍。鄉鎮總產值為444億萬元,占縣級企業總產值的41%,其利潤為縣級企業的52%。這充分說明鄉鎮企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經濟實力。

二、鄉鎮企業的作用

(一)鄉鎮企業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安排了大批的農村剩餘勞動力

河北省已有730萬勞動力轉移到鄉鎮企業,占農村人口總數的30乂以上,全國已有8800萬農村剩餘勞力轉移到鄉鎮企業,解決了廣大農村的剩餘勞力,為今後繼續在非農業產業部門就業開辟了道路。

(二)縮小了城鄉差別

鄉鎮企業是離土不離鄉的“農民工人”,就地辦工業,加人子工業、建築、交通等行業,亦工亦農,加快了農村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的進程,改變了傳統性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緩解了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對立。逐漸縮小了城鄉差別。

(三)有利於小城鎮的建設

農村人口結構的改變,產業結構的變化,市、鎮、郊區及廣大農村中的許多勞動力雖屬農業人口,但已完全脫離了農業生產活動,他們及其所贍養的人口已經不是原有意義上的農業人口。根據從事的主要職業為依據的原則,他們是非農業勞動者,他們是從事農、林、牧、漁以外的職業人口。從這個意義上講,辦好鄉鎮企業是建設小城鎮的支柱。小城鎮可以有多種類型:生產型、商業型、科技型、旅遊型、衛星型等,但都需有一定的工業基礎,因此,發展鄉鎮企業是振興我國農村經濟的一個方向。

出現了鄉(鎮)村、聯合和個體的四種形式的鄉鎮企業,廣大農民既務農,又務工、務商。農工商相結合有利農村實現農業的專業化、商品化和現代化。小城鎮必然成為溝通城市和農村、工業品與農副產品的商品交流中心。

(四)鄉鎮企業與農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當前農村改革的主要任務,仍是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同時應尊重自願原則,實行農業生產的適度規模經營,建立各種形式的經濟聯合體。有些企業可采取自願聯合,橫向聯合,股份合作等形式,發展企業群體和企業集閉。組成規模適度、結構優化的新型企業,必須貫徹“積極扶持、合理規劃、正確引導、加強管理”的發展方針。

第二節鄉鎮企業勞動衛生特點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鄉鎮企業作為農村經濟奮製改革新生事物,從它的經濟地位和作用來評價,農村改革不但把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而且鄉鎮企業得到迅猛發展,但鄉鎮企業發展過程中也帶來一係列的勞動衛生問題,這些問題必須貫徹“預防為主”和“積極扶持,合理規劃,正確引導,加強管理”的發展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