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生產性毒物與職業中毒(一)(1 / 3)

第一節生產性毒物

在生產過程中產生或使用的各種有毒物質,通稱為生產性毒物或工業毒物。工人在生產勞動中許多環節都有可能接觸到生產性毒物而引起職業中毒。

一、生產性毒物的存在狀態與接觸機會

(一)毒物在生產過程中的存在形式毒物在生產過程中以多種形式出現,同一化學物質在不同行業或不同生產環節呈現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因此了解生產性毒物在不同的生產環節的存在形式,對於毒物采取有針對性的防護措施是很有必要的。毒物在生產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幾種:

原料

1.製造蓄電池用的鉛,製造農藥用的磷。中間產品(中間體)

2.製造苯胺時用的硝基苯。

3.輔助材料,如橡膠行業用苯、汽油作溶劑,塑料、染料工業用汞作催化劑。

4.成品如化肥廠生產的氨、尿素,農藥廠生產的敵敵畏、甲胺磷。

5.副產品或廢棄物

如煉焦產生的煤焦油、瀝青;製革廠等產生的硫化氧;冶煉;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硫。

6.其他

生產性毒物還可以分解產物“反應產物”的形式出現如磷化鋁遇濕自然分解產生磷化氫;硫化鈉遇酸產生硫化氫用四氯化碳滅火器消防時,四氯化碳與明火或灼熱金屬物體接觸時氧化生成光氣、

(二)毒物在生產環境中存在的形態生產性毒物通常以固體、液體、氣體或氣溶膠的形態存在,就其對人體的危害而言,則以空氣汙染更為嚴重。了解毒物以什麼形態存在,對了解毒物進入人體途徑、製定預防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1固體

指常溫、常壓下呈固態的物質,如氰化鈉、對硝基氯苯。

2.液體

指常溫、常壓下呈液態的物質,如苯、汽油等有機溶劑。

3.氣體

指常溫、常壓下呈氣態為物質,如化工管道、容器或反應器逸出的氯、硫化氫、二氧化硫等。

4.蒸汽

由固體開華或液體蒸發而成,前者如碘、硫等,後者如苯、汽油等的蒸汽。凡是沸點低、蒸汽壓大的液體都易產生蒸汽。對液態物質加熱、攪拌、噴霧、通氣及超聲處理可加速揮發。

5.霧

是懸浮於空氣中的液體微滴,多係由於蒸汽冷凝或液體噴灑而形成,如濃硫酸加熱形成硫酸霧,電鍍鉻時的鉻酸霧,噴漆作業的漆寒。

6.煙

又稱煙霧或煙氣,為懸浮在空氣直徑小於11微米的煙狀固體微粒,某些金屬熔融時所產生的蒸汽在空氣中迅速冷凝及氧化而成,如熔煉鉛時產生的鉛煙;有機物加熱或燃燒產生的煙。

7.粉塵

是懸浮在空氣中的固體微粒,大小多在1-10微米。固體物質經機械粉碎或輾磨時可產生粉塵。

飄浮在空氣中的粉塵稱為氣溶膠。

(三)接觸機會

在生產過程中,接觸毒物的機會很多,主要有以下一些操作或生產環節可能接觸到毒物。

1.原料的開采與熔煉

金屬礦的開采過程中可產生粉塵;金屬的熔融和金屬的過程中可產生大量蒸汽、金屬煙塵和粉塵。

2.材料的貯藏與搬運

貯存氣態毒物的鋼瓶泄漏而經呼吸道進入人體;液態材料因包裝滲漏接觸皮膚進入體內、固態材料產生的粉塵吸入或經皮進入體內。

3.材料加工及準備

固態材料的扮碎、碾磨、過篩、配料及拌料時可產生粉塵;液態毒物的分裝可汙染皮膚和衣服。

4.加料

固體原料的手工加料可導致粉塵飛揚液態原料的手工加料可有蒸汽逸出,汙染皮膚和衣服。

5化學反應

某些化學反應如控製不當或加料失誤發生意外事故,使有毒物質噴出反應釜。化學反應過程中亦可釋出有毒氣體。

6.完成操作

指完成反應後的操作。成品、中間體或殘餘物料的排出料時,可放出有害蒸汽。對成品進行離心處理時可有霧滴甩出。成品的結晶過程有時須用有機溶劑而有蒸汽逸出。成品粉碎、烘幹、包裝、分裝過程,由於其性質的不同,可有粉塵飛揚,或有毒蒸汽逸出,或汙染皮膚與衣服。

7.輔助操作

檢修設備、采樣、廢料搬運等過程可接觸有蜜物質。

8.生產中應用如農作物噴灑殺蟲劑,噴漆中使用苯作稀釋劑,開礦時掘進作業使用炸藥爆破。

9.其他

有的作業雖未使用有毒物質,但在特定情況下亦可接觸到毒物乃至發生中毒。如進入礦井下巷道或清除化糞池時可發生硫化氫中毒;修船作業中氣割船體時接觸鉛煙。

二、生產性毒物進入人體的途徑

在生產條件下工業毒物進入人體的途徑,主要是呼吸道、皮膚,亦可經消化道進入,但實際意義不大。

(一)呼吸道

呈氣體、蒸汽、氣溶膠狀態的毒物可經呼吸道進入體內。由於肺泡總麵積很大,空氣在肺泡內流速慢,毒物接觸時間長,而血流豐富,這些都極有利於吸收。而且肺泡的上皮細胞與身體其它生物膜不同,它對脂溶性分子、非脂溶性分子及離子都具有高度通透性。工人在8小時勞動中約呼吸1011.的空氣,隨著勞動強度的增加,呼吸的空氣量也隨之增加,毒物進入呼吸道的1也增加。進入呼吸道的毒物,可直接進入大循環,不經肝髒解毒,所以其毒作用大而快。因此,呼吸道是生產性毒物進入人體的最重要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