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職業危害因素的評估(1 / 3)

第一節職業危害因素的評價

鄉鎮企業勞動衛生工作的首要任務是識別、評價和控製鄉鎮企業的不良勞動條件,以保護勞動者的身沐健康,促進鄉鎮企業的發展。不良勞動條件存在著各種職業危害因素(主要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化學性、物理性等危害因素),它們對健康所引起的影響,統稱為職業性損害,包括工傷和職業性病患,可由輕微的健康影響到嚴重的損害,甚至導致傷殘或死亡。為了控製職業危害因素,改善勞動條件,首先必須識別和評價職業危因素。主要是通過生產環境監測、職工健康監護及職業流行病學調查實驗室研究等方式取得大量現場資料,進行整理分析,職業危害因素的性質、種類、強度(濃度)及對職工健康的危害規律,找出接觸水平一一反應關係,並對其危險度進行估測,以便製訂改善勞動條件控製職業危害因素的措施。

第二節生產環境監測

生產環境中有害因素的監測是勞動衛生工作的一項經常性工作,也是識別、評價職業危害因素的一個重要依據。其目的是:①掌握生產環境中職業危害的性質、種類、強度(濃度)及其在時間、空間的分布狀況,為評價勞動條件是否符合衛生標準提供依據;②為研究接觸水平一一反應關係提供基礎數據;③為鑒定預防措施效果及製訂、修訂衛生標準提供科學資料和依據。

一、生產環境監測的基本要求

在進行生產環境監測時,首先必須了解生產現場(車間)存在哪些職業危害因素及存在的特點,然後確定監測對象及擬定監測方案。

(一)生產現場中職業危害因素存在的特點

1.職業危害因素存在的多種性

在生產現場工人接觸的有害因素種類繁多,例如電焊作業既可產生強烈的紫外線,同時還產生分散度極高的氧化鐵粉塵,如錳焊條還含有大量的氧化錳,另外還含有氟化物等等。

2.職業危害因素存在的變動性

根據生產工藝的要求,工人在不同時間進行不同的操作,因而生產環境中有害因素的強度(濃度)在時間、空間的分布常有變動,例如加料、出料時有害物溢出的量大。

3.工人對職業危害因素接觸的間斷性

由於生產過程的變動性及工人的活動性,在1個工作日每個工人並非連續接觸同樣強度(濃度)的有害因素,而多是間斷性接觸,且不同時間強度可能不同。

根據以上特點,為了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擬定生產環境監測方案,必須深入現場(車間),跟班詳細調查各種作業中的勞動衛生問題,仔細觀察工人的操作過程、活動地點及接觸有害因素的途徑並進行工時記錄。

(二)確定生產環境中監測的主要危害因素

根據現場初步調查,確定存在有哪些職業危害因素後,根據其嚴重程度分清主次,集中力量監測其危害較嚴重的因素。

確定監測對象時,應根據工人和技術人員的反映、流行病學調查和毒理學方麵的資料,以及臨床出現的職業危害表現,找出接觸量大、接觸時間長的主要有害因素,作為監測對象。

(三)擬訂監測方案

1.物理因素的監測

根據生產情況,生產環境中存在的物理性有害因素最多見的有噪聲、振動、高溫、非電離輻射、電離輻射等。這些因素對人體的作用強度主要取決於發生源的特性及有關物理參數、發生源的數量、分布的地點及與工人的距離等。故在擬訂監測這類因素時選點很重要,應選在發生源附近工人不同的活動地點、不同時間內進行監測,並分別記錄接觸的次數、方式,接觸時間。如同時有幾種有害因素同時存在,應在同一點進行其它有害因素的監測,以便分析其有無聯合作用。

2.化學因素的監測

化學性有害因素對人體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接觸時間、濃度、理化特性和進入途徑,故在擬訂監測方案時,首先要查明這些因素。生產環境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如果是通過呼吸道進入體內的,那麼測定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濃度,計算、推測其吸入量就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空氣中有害物的監測空氣中有害物質的采集方式可分為區域采樣和個體采樣。兩者有不同的意義。

①區域采樣:是在發生源附近,工人活動的區域內,選擇一些能反映工人實際接觸情況的有代表性的監測點。可用以識別、評價有害物質的來源、汙染程度、分布情況、動態變化等。②個體采樣:是利用佩帶在工人身上的個體采樣器在一個工作班內連續不斷地采集空氣樣品,然後進行檢驗分析。主要用於監測一個工人在一個工作班內接觸有害物質的累積量。

以上兩種采樣方法,可根據研究目的不同選擇,也可以同時采用進行比較。就目前我國情況看來,實際工作中仍多采用區域采樣。

皮膚汙染量的測定有些化學物質,能通過完整皮膚吸收,對這些物質可測定其皮膚衣服、手套等的汙染量,不能說明其吸收量。

生物學監測能反映機體經不同途徑接觸有害物體內的吸收量,它可以用來估測、評價生產環境中毒物的接觸水平、檢測早期生物學效應或作為臨床診斷的參考指標。

生物樣品常取血液、尿、頭發,呼出氣,唾液,指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