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就業是促進就業的更高要求
就業不僅僅是民生之本。就業狀況與就業結構不但受到經濟發展的影響,更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傳統計劃經濟體製下,與當時經濟體製改革與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實施的是統包統配製的就業製度。從改革開放之初到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改革目標這一時期,在當時雙軌製經濟體製與經濟發展階段下實施的是雙軌製就業體製。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改革目標後,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產業結構調整尤其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推進,出現大量的下崗失業人員,加之逐步由農村向城市轉移的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以及每年有大量新生勞動力進入勞動力市場,勞動力供給需求矛盾不斷加劇,就業問題不斷嚴峻。為解決不斷嚴峻的就業壓力,在當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改革尚未深入推進的時期,出台了以再就業工程為主的就業製度,重點解決國有企業釋放的大量下崗失業人員問題。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入,就業壓力不斷加大,為解決就業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於2002年下發《關於進一步做好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工作的通知》,基本確立了以解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為重點的積極就業政策。此後國家不斷健全促進就業的積極政策,從發揮經濟發展創造就業崗位的作用、形成多群體促進就業合力、積極培育勞動力市場、不斷提升勞動者就業能力、發揮創業促進就業的作用、推動重點群體勞動力就業與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等全方位多層次有效促進。
在前期就業政策的基礎上,隨著經濟發展總量不斷提升以及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入推進,為更有效地促進就業與改善民生,2012年十八大報告強調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指出要繼續貫徹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引導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並做好重點人群的就業工作。十八大報告提出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就業,是在改革開放以來實施的就業政策的基礎上,結合新的經濟發展形勢以及就業狀況變動提出的新形勢下促進就業的新政策措施,對有效促進就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更高的目標,要求在充分發揮經濟發展吸納就業崗位的基礎上,充分使經濟發展惠及民生,不斷提升勞動者的就業質量,這對提升勞動者人力資本水平、改善勞動力市場狀況、提升勞動者收入、完善失業保險體係、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等方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是現階段的戰略選擇
近年來,在就業總量不斷增加、就業結構持續優化的同時,促進就業也出現了一係列新情況與新問題,尤其是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外需受到影響、勞動力用工成本不斷上升、人口結構發生變動、中高端勞動力需求不斷增加、農村剩餘勞動力不再無限供給、新生代勞動力步入曆史舞台等多種因素綜合影響下,促進就業麵臨新挑戰、新矛盾與新瓶頸,為更有效地促進就業與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十八大報告提出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就業的戰略舉措。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經濟總量達到世界第二,但在經濟快速增長的過程中受經濟體製改革進程與經濟發展階段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目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形勢越發嚴峻,不斷提升經濟發展質量與效益任重道遠。勞動力投入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促進就業既是經濟發展的先導,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發展過程中既需要大批量的高素質勞動力,也需要有效促進弱勢勞動力實現就業。在當前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以及農村剩餘勞動力不再無限供給的背景下,隨著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以及新生代勞動力逐步走向曆史舞台,目前部分地區、行業與企業勞動力供給不足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尤其是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包括高級人才與高級藍領在內的中高端勞動力供給不足的問題不斷惡化,傳統服務業對勞動力就業技能的需求也不斷上升,受摩擦性失業不斷提升以及人職匹配程度有待提高等因素影響,失業率也可能進一步攀升。在此背景下有效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就業,是推動經濟社會全麵協調發展的戰略選擇。
首先,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就業是有效推動經濟社會全麵發展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