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地球知識和宇宙知識(1 / 3)

雲是怎樣形成的?

天上的雲千變萬化、千姿百態,一直為人們所喜愛和讚賞。這些多姿多彩的雲是怎樣形成的呢?

形成雲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由於潮濕空氣上升。在上升的過程中,因外部氣壓隨高度降低,它的體積就會逐漸膨脹,在膨脹過程中要消耗熱量。這樣空氣就一邊上升,一邊降溫,上升空氣的氣溫降低了,它的飽和水汽壓就不斷減小,這樣就會有一部分水汽以空中的塵埃為核而凝結成為小水滴,這些小水滴的體積非常小,但濃度卻很大,在空氣中下降的速度極小,被空氣中的上升氣流所頂托,所以就懸浮在空中而成為浮雲。

土壤是怎樣形成的?

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表麵有一層土壤,土壤與人類息息相關。那麼,土壤是怎樣形成的呢?

地殼是由岩石組成的,岩石在漫長的歲月慢慢地風化形成了碎石、沙粒和細土,它們覆蓋在沒有風化的岩石表麵。雖說這不能算是土壤,但卻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後來,地衣、苔蘚等低等植物開始在這種土質上生長繁殖,死亡後,植物的殘體遺留在這種土裏麵,使裏麵逐漸有了肥料,這就為更高級的綠色植物的生長創造了條件。

綠色植物能利用太陽光和吸收的無機鹽及水分製造出更多的有機質。綠色植物不斷地把枯枝落葉或者殘體投入土中,使土壤中的有機質進一步增加,形成了腐殖質。

細土、腐殖質以及無機鹽就組成了含有有機質的土壤。

如何劃分降雨區和非降雨區的界線?

由於形成降雨的條件不同,降雨區和非降雨區的界線也不同。

將要越過高山的空氣,在山的西側上升時會逐漸變冷,然後形成雨。而在山的東側,空氣就變成了霧。但在山的兩側斜麵,從某一高度向下都是晴天,所以降雨區和非降雨區的界線十分明顯。

再有,由夏季雨積雲所形成的由西向東降下的驟雨,也是有一定限定區域的。這時降雨與非降雨區的界線會更加分明。

但是,正如雷達所探測的那樣,一般在冷空氣與暖空氣的交峰之處,大多是在降雨的前麵幾十公裏厚的雲層,就形成了降雨的分界線。

為什麼會發生地震?

地震,簡單地說是地麵振動。每年在地球上發生的地震大大小小地加起來多達500萬次。但是人們能夠感覺到的也就有1~2次。

那麼為什麼會發生地震呢?

地震是由於地殼運動使地震發源地內部物質發生了形體和位置的改變所引起的。例如,火山地震。

但是,最常見的,造成危害最大、涉及麵最廣的是構造地震。它是由於地殼運動中岩石受力發生形體變化或斷裂而引起的。發生地震時,地殼升降發生變化,巨大的能量以波動的形式由地震源頭向四周擴散。人們首先會感到上下顛簸,接著是前後左右搖晃,隨之而來的便是地震產生的可怕現象,即房屋倒塌,人員傷亡。

晴天的夜裏為什麼更冷?

晴天的夜晚,熱量不斷地從地麵散發到空中,於是地麵上就明顯地冷了起來。

當天空中有厚厚的雲層時,地麵就像是被蓋上了一床被子,可當雲層飄走了以後,這層“被子”就被揭去了。假如此刻恰逢冷氣團到達這裏,氣溫就會驟然下降。

此外,由於北方移動性的高氣壓屬冷濕性的,就會導致某些地區6月前後出現晚霜的可能。

所以,晴天的夜晚相對來說要冷些。

臭氧層指的是什麼?

氧氣是由兩個氧原子組成的,而臭氧是由3個氧原子組成的。

所謂臭氧層,指的是在離地球表麵10~15千米上空的同溫層中有一層氣體,我們就稱這層氣體為臭氧層。它能吸收99%以上的太陽輻射的紫外線,有利於地球上的植物迅速繁殖和發展,是地球上生命的“保護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