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地球知識和宇宙知識(3 / 3)

類星體的外觀為青白色與一般的恒星沒有什麼區別,但事實上,它們是距地球非常非常遙遠的天體。據天文學家推測,類星體距地球約在30億光年到100億光年之間。

有發現流星核的方法嗎?

每天都有很多流星降落在地球上,但它們絕不會“燃燒”。流星在高空中與大氣摩擦而發出光,而後變成無數小顆粒,慢慢地落下來,這就是流星核。

其實,無論誰都可以采集到流星核。其方法就是在顯微鏡的載片上塗上極薄的一層油,再把它放在通風不太好的屋頂上(不刮風的天氣),擱置一夜(白天也可以,但由於會在車輛帶起的塵土,所以不如夜間好),然後進行觀察。

用放大100倍的顯微鏡,一點一點地換著位置仔細察看,會看到直徑幾微米到十幾微米的圓球狀物體,這就是流星核。這種小小黑球狀物質對磁針會起感應。

當然,用這種方法也可能會把工廠排出的“地球造”的煙塵摻雜在裏邊。

為什麼用望遠鏡看星體是圓球狀?

當你用望遠鏡觀測星體時,覺得很暗淡,此時,你會感到困惑。這是由於你把倍率調得太高而超過了望遠鏡本身的性能。一般來說,用普通的望遠鏡看星星,如果倍率調得適當的話,應該能看到一個清楚的小點。

如果用倍率調得過高的望遠鏡來觀看恒星,所看到的恒星就像一個小圓鈕扣。但假如換一個大口徑的望遠鏡看的話,恒星看起來就像個小球。

也許你會對這個觀測結果產生疑問,但你不要忘記我們是從地球的大氣層底下用望遠鏡觀測的,不管條件多好,望遠鏡的倍率也達不到10000倍。

用大口徑的望遠鏡觀測恒星,恒星之所以變成了一個小球,是因為焦距對得合適。

如果將來能用10000倍的望遠鏡觀看半人馬座α星,它看上去就像一個圓盤了。

為什麼太陽會有黑子?

太陽是與人類最為密切的恒星之一,它表麵有時有黑斑出現,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太陽黑子。

其實,所謂“黑子”,它並不是黑色的,而是暗點。它之所以會是黑顏色,主要是因為太陽表麵的溫度高低不同。溫度低的地方,光線比較暗,所以叫黑子。光球的表麵時常會出現一些大的渦旋運動。渦旋中心溫度比周圍要低1500℃左右,在明亮光球的襯托下,就顯得暗一些。

假如我們用一個有顏色的鏡片來觀測太陽的話,黑子就會顯得更加黑。除此以外,黑子的部分還會產生磁力,可以阻止傳熱,使溫度降低。大約每11年就會出現一個周期的變化。也就是說太陽黑子的數量,大約每隔11年就會增加或減少。黑子發出的磁性,在其11年間一直是左邊為N極,那右邊就是S極。

從春分到秋分和從秋分到春分的天數為什麼不一樣?

太陽在圓圓的天球上所通過的路線叫黃道。

在黃道上,春分點和秋分點的間隔相等,都是180,處於相對的位置,但是太陽從春分點轉到秋分點和從秋分點轉到春分點的天數,正如問題所說的那樣,是不同的。

例如1984年,太陽從秋分到春分的天數是179天,而從春分到秋分的天數是187天,相差8天。這種天數差是由於地球圍繞太陽運轉的速度不同所造成的。

當地球通過距太陽最近的點時(冬季的1月4日前後),其速度最快;當地球距太陽最遠的點時(夏季的7月3日前後),其速度最慢。

因此,雖然春分和秋分之間的角度間隔同是180,但由於從秋分到春分包含有地球公轉快的冬季,所以天數要少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