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紳天下(2 / 2)

第一年(1908年)籌辦諮議局、頒布城鎮鄉地方自治章程、國民普及教育、編訂重要法典等。

第二年(1909年)舉行諮議局選舉、頒布資政院章程、人口調查、設立各級審判廳等。

第三年(1910年)資政院開院、籌辦廳州縣地方自治、頒布文官考試製度等。

第四年(1911年)續辦各級地方自治、頒布地方稅章程等。

第五年(1912年)各級地方自治初具規模。

........

從規劃和時間表來看,設立議員,人口普查,減少文盲,地方自治,召開國會等92項重大改革,每一項都是新鮮至極的大事,對於一個向現代國家轉型的舊中國來說,其難度可想而知,正在自覺或不自覺地朝著現代國家推進,隨著立憲的進行,傳統的國家正在逐步解體,特別到了預備立憲,更深刻地觸動傳統政治體製中最保守最核心的成分---****皇權。在這個結構性變化即將來臨的時候,任何的魯莽和冒進都將給中國的未來帶來災難。

對大多數國民來說,立憲的前途的是光明的,但是,舉朝歡呼中,卻又一點人們看不見的隱患摻雜其中,正如日本首相桂太郎冷眼旁觀的那樣,“立憲和國會等製度是好的,但需要很長時間的準備,中國現在走得太快,一定會出問題的”。

桂太郎的語預言無比精準,權力的分配如果不經過小心翼翼的精確切割,必然會把絕好的大局葬送,而接在預備立憲的第二年,大事接二連三的發生了。

一手製造這些大事的有個共同的屬性,士紳階層。

作為立憲派的急先鋒,中國社會的中流砥柱,士紳群體,在封建王朝落寞的最後一刻,走上了曆史舞台的最前列。

他們的到來可不是什麼好消息,除了滿口立憲主張,心中懷揣的是一顆怎麼也等不及的心。

按照1908年的籌備立憲路線圖,清廷要進行九年的預備工作後方能召開國會,頒布憲法。但是,一旦民眾的力量被發動起來,其進程和結果便不是改革的設計者所能控製和預料的了,隨著慈禧太後的突然逝去,中央權威蕩然不複,改革進程再也無法按計劃進行,一個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國家要搞一次接骨續命的超級大手術,那無異於作死。

“九年立憲太久,最好三年,或者就在今年!”

立憲派叫囂著,他們急迫的想從封建統治者拿走權力,而權力欲一旦膨脹起來,勢必會和初衷背道而馳。

從1907年秋天起,各地立憲派便紛紛上書清廷,要求速開國會,而在1909年10月各省谘議局第一次開會時,江蘇谘議局議長張謇通電各省谘議局,建議組織國會請願同誌會。經過一個多月的多方聯絡,各省代表於12月18日陸續抵達上海,開會商議請願速開國會之事。

當然,商議的結果眾所周知:一步一步來?抱歉,我們等不及,快點,再快點,最好一步到位,家天下?嗬嗬,現在是紳天下。

“期以一年之內召開國會,則天下幸甚!”

以士紳為主體的谘議員抱著這樣的想法,毅然踏上了進京的火車,“縮短年限,速開國會”,就差後麵再跟上一句“超英趕美”了,總之,他們就是要把這樣的聲音,傳進最高統治者的耳朵裏。

於是,1909這一年的頭一個月,載灃,葉開,以及清廷所有的重臣都能聽見同一個聲音。

一大波立憲派正向京城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