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典詮釋(1 / 3)

一、經典詮釋

《禮記·曲禮上》記載:“卒哭乃諱。”卒哭,古代喪禮過了百日以後,變無時之哭為朝夕一哭,即早晨、晚上各哭一次,其他時間不哭,名為卒哭。為什麼過了百日祭以後才避諱死者的名字呢?漢代經學家鄭玄說:“敬鬼神之名也,諱,辟(避)也,生者不相辟(避)名。”(《禮記·曲禮上》鄭玄注)從中可知,人活著時,他的名字不需要避諱;人死之後,他的名字寫在牌位之上,供奉在宗廟或家廟中,成為鬼神。為尊敬鬼神才加以避諱。生不避諱,死後避諱,也就是生時稱名,死後稱諱。這是避諱總的原則。

此外,避諱的規則還有“不諱嫌名”、“二名不偏諱”、“詩書不諱”、“臨文不諱”、“廟中不諱”等等。

(一)不諱嫌名

嫌名,指與名字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例如,“禹”和“雨”,聲音相同,“丘”和“區”聲音相近,均屬嫌名。曆代實施這一規則也不盡相同。

1. 未改京兆之名

京兆尹,既是官名,又是地名。漢朝設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管理京師地區。漢和帝名叫劉肇,“肇”與“兆”同音,屬於嫌名。漢朝並沒有因為“兆”犯漢和帝的嫌名“肇”而更改“京兆”之名。可見漢代還恪守不諱嫌名的規則。隨著時代的發展,避諱越來越嚴格。為避諱帝王嫌名而改換地名、官名、人名之事逐漸增多。

2. 鄧嶽不避晉康帝嫌名

《晉書·鄧嶽傳》記載:“鄧嶽字子山,陳郡人。本名嶽,以犯康帝諱,改為嶽;後竟改為岱焉。”鄧嶽,字子山,是陳郡人。本來名叫鄧嶽,因為名字犯了晉康帝(司馬嶽)的名諱,就改為鄧嶽。嶽是嶽的嫌名。所以陸遊說:“晉人避其君名,猶不避嫌名。康帝名嶽,鄧嶽改名嶽。”(《老學庵筆記》卷十)雖然,他最終改名為鄧岱,但那終究是後來的事情。至少在改名為鄧嶽的時候是不避晉康帝的嫌名的。

3. 改官奏狀未獲準

唐朝鹹通二年(861)八月,任命中書舍人衛洙為工部侍郎,不久改為銀清光祿大夫、檢校禮部尚書兼滑州刺史、駙馬都尉等職。衛洙上奏狀稱:“蒙恩除授滑州刺史,官號內一字與臣家諱音同,雖文字有殊,而聲韻難別。請改授閑官。”皇帝敕曰:“嫌名不諱,著在禮文,成命已行,固難依允。”(《舊唐書·懿宗紀》)衛洙奏狀大意是說,承蒙皇帝聖恩,任命我為滑州刺史,官號內的一個字與我的家諱相同。雖然字形不同,但聲韻很難區別。請求改授一個清閑官職。皇帝的命令說,嫌名不避諱,記載在《禮記》之中,命令已經發布下去,實在難於答應你的請求。當朝駙馬,曆來是最受皇帝寵信的人,他的要求都不獲批準,可見“不諱嫌名”的規則,在當時還是堅持實行的。

4. 張仁亶改名

唐朝的兵部尚書張仁願,是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人。神龍三年(707),他任朔方總管。當時,朔方與突厥以黃河為界。突厥常常渡河侵擾。他在河北築三座受降城,各距四百裏,置哨所一千八百所,首尾相應,自此突厥不敢度陰山南侵,節省數萬鎮守邊兵。唐睿宗李旦即位,因為“亶”與“旦”聲音相同,為避諱唐睿宗李旦的嫌名,張仁亶改名為張仁願。經典的規則一旦被突破之後,人人爭相效仿,到了宋朝,嫌名之諱達到了高潮。

5. 宋高宗的嫌名之多

宋高宗的名字叫趙構,“構”字的嫌名有“遘、媾、覯、購、冓、篝、韝、姤、詬、逅、鴝、句、雊、岣、榖、彀、搆、夠”等五十五字。(《淳熙重修文書式》)因避諱其中一個“句”字而改姓的就有四個人。“仍其字而更其音者,句濤是也;加草頭者,苟諶是也。”(《齊東野語》卷四)沿用句字的字形,更改它的讀音的,有句濤;加草字頭的,有苟諶。這四個人都為此而改姓。

(二)二名不偏諱

二名,即雙名,指兩個字組成的名字。不偏諱,指不一一避諱。孔子的母親名叫征在。鄭玄解釋說:“言在不稱征,言征不稱在。”(《禮記·曲禮上》鄭玄注)是說“征”和“在”二字不相連出現在一起,就可以不必一一加以避諱。

1. 《論語》不偏諱孔母二名

《論語·八佾篇》:“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意思是說,夏朝的禮,我能說出來,杞國(夏朝的後人)不足以作證;殷朝的禮,我能說出來,宋國(殷朝的後人)不足以作證。這是他們文獻不充足的緣故。如果文獻充足,我就可以引用來作證了。這段話中有三個“征”字,《論語》中都不加避諱。

《論語·季氏篇》:“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說,君子要警戒的有三件事:年輕時期,血氣未定,要警戒的是放縱聲色;壯年時期,血氣方剛,要警戒的是好氣鬥勇;等到老年時期血氣已經衰老,要警戒的是貪得無厭。這段話裏有三個“在”字,《論語》中也都沒加以避諱。這就是“二名不偏諱”的最好例證。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自不必說,就是編纂《論語》的孔門弟子及其再傳弟子,也都是儒家學者,他們都是傳承儒家經典的學者,他們恪守儒家經典“二名不偏諱”的規則,給後人作出了榜樣。遺憾的是,後人並不一定效法。為什麼人們不效法孔子那樣“二名不偏諱”呢?漢代學者蔡邕說過:“尊卑有序,以諱為首。”(《北堂書抄》卷九十四)可見避諱是體現尊卑貴賤的重要標誌,在封建皇權至高無上的等級製度之下,人們寧可不遵經典,也要屈從於皇權。因而遇到最高統治者的雙名,也都照避不誤,以減少麻煩。

2. 蕭琛對答從容

南朝的蕭琛,字彥瑜,是梁武帝蕭衍的老朋友。梁武帝每次宴飲群臣,都像對老朋友一樣款待他。在一次朝廷的宴會上,“嚐犯武帝偏諱,帝斂容。琛從容曰:‘二名不偏諱。陛下不應諱順。’上曰:‘各有家風。’琛曰:‘其如禮何?’”(《南史·蕭琛傳》)武帝偏諱,是指梁武帝的父親蕭順之名字中的一個字,即“順”字。

蕭琛曾經觸犯了梁武帝父親的偏諱,梁武帝收起了笑臉,蕭琛從容不迫地說:“二名不偏諱。陛下不應該避諱‘順’字。”皇上說:“各有各的家風。”蕭琛說:“該怎麼解釋《禮記》中的‘二名不偏諱’的規定呢?”

3. 何延之著《蘭亭始末記》

晉朝書法家王羲之親撰並書寫的《蘭亭集序》,被人稱為行書第一法帖。唐太宗很羨慕《蘭亭貼》,但久久未有得到。後來知道在和尚智永的弟子辨才那裏。於是派監察禦史蕭翼去取。蕭翼微服私訪和尚辨才,並用計把《蘭亭帖》騙到手,回京交付唐太宗。唐太宗命令任供奉官的拓書人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真等四人各拓數本,賞賜給皇太子、諸王和近臣。唐太宗死時,《蘭亭帖》作為殉葬品被埋入陵中。

唐人何延之撰《蘭亭始末記》記載《蘭亭帖》的流傳過程及蕭翼賺取法帖的故事。其中說:“今趙模等所拓在者,一本尚值數萬錢也。人間本亦稀少,代之珍寶,難可再見。”(《全唐文》卷三○一)人間即民間。代之珍寶即世之珍寶。因避李世民之諱而改“民”為“人”,改“世”為“代”。

4. 楊隆禮改名

唐朝時,楊隆禮因為名字中有一個字與唐玄宗李隆基名字中的一個字相同,於是便把名字中的“隆”改為“崇”,名為楊崇禮。雖然經書中有明文“二名不偏諱”,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麻煩,人們仍然照避不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