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如何成為真正的批評平台(1 / 2)

雜誌如何成為真正的批評平台

文學批評的亂象與批評環境的改變有著密切的關係。文學批評期刊作為重要的平台對文學批評環境有著多方麵的影響。有著30多年文學編輯經驗的《當代作家評論》主編林建法提出了“文學生態平衡”的概念,他認為,如何將文學生態拉至平衡是一項重要的使命,文學批評期刊的堅守和創新,會為文學生態的總體平衡提供有力支撐。

《當代作家評論》主編林建法接受本報獨家專訪,結合30年的文學編輯經驗,他認為,建設文學批評雜誌對批評環境的維護具有重要作用。

任何事物的生長,都需要一個有序、健康的環境。在討論批評亂象的同時,不能不注意到,近年來,環境的不斷改變給批評帶來的影響。《當代作家評論》主編林建法在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提出了“文學生態平衡”的概念,在他看來,當下的文學生態確實遭到了破壞,因此,如何將文學生態拉至平衡便成了一項重要的使命。期刊的堅守和創新,都會為文學生態的總體平衡提供有力支撐。

林建法今年61歲,1982年開始從事文學編輯工作,30年的時間,他的生活和文學幾乎融為一體。作為中國當代文學發展曆程的親曆者和見證者,林建法幾乎對近30年中國文學的每一處細節都十分熟悉。談到批評和批評環境之於文學的影響,他有著許多切身體會。

今天的中國,文學刊物多如牛毛,但真正維持較高水準且始終以文學標準作為辦刊原則的雜誌卻少之又少。有的雜誌為了維持生存或者牟取利益,賣人情、賣版麵、賣聲譽,此類行為早已不是個別現象。而《當代作家評論》卻依然固守底線,因此,它不僅贏得了信任和尊重,更成為一股維護文學生態的重要力量。林建法說,麵對一個並不理想的批評環境,如何經營好一本文學雜誌,發揮自身的有益作用,將文學生態盡可能地保持在平衡的狀態,是他作為雜誌主編時刻需要考慮的問題。

當下,具有創造性的、傑出的批評家是存在的,關鍵的問題是如何為這些批評家提供好的平台,如何能夠真實地反映批評的聲音?……搭建起理想的平台是構建有序、健康環境的基本條件。

“我做了30年的編輯,如果要談現在的文學批評,我首先要講一個比較切身的感受。我認為,當下,具有創造性的、傑出的批評家是存在的,關鍵的問題是如何為這些批評家提供好的平台,如何能夠真實地反映批評的聲音?”林建法認為,搭建起理想的平台是構建有序、健康環境的基本條件。有了平台,批評才有生長的土壤。因此,關於文學平台、文學雜誌的建設和經營問題,應當受到更大的關注。

“從文學的角度來看,我認為,把文學刊物分級的做法是有問題的。文章隻有好壞之分,而不存在級別之分。現在,對學者的學術成果評價製訂了許多硬性指標,在何種級別的刊物發表文章就是其中之一。因此,許多人為了這個指標托人情、托關係,甚至花錢來買,不僅造成了差文章上高級別雜誌的現象,也帶起了學者為發表論文而一味迎合雜誌風格來撰寫文章的風氣。這種現象的存在更加促使批評不說真話,而對整個批評界來說,也無法真正形成百家爭鳴的狀態。”

1986年,林建法接手《當代作家評論》,一辦就是25年。對於如何辦好文學期刊,他很有體會,也很有自信。“批評常常被質疑過於空泛,其主要原因是,有些批評家不閱讀作品就發表評論。無論是寫批評文章還是辦雜誌,閱讀作品是非常重要的。作為主編,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凡是在《當代作家評論》發表的評論文章,當中涉及的作品,我都讀過。這一點很重要。一部作品是否值得評論必須通過閱讀來判斷,我一向倡導‘好作品主義’。因為這樣的堅持,使我們的雜誌多年來聚攏起了一批出色的批評家。”林建法表示,當下中國的數十位一線批評家能夠不斷地為《當代作家評論》供稿,是對這本雜誌品質的信任,“有些雜誌做不到這一點,但是我們可以做到。這就好似有的人破壞自然環境,總會有人出來保護自然環境。我們在文學界就是扮演這樣的角色,盡可能讓文學生態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