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能源有著無限美好的未來(1 / 1)

農村能源有著無限美好的未來

當全國唱響節約型社會的旋律時,也讓我們傾聽一下來自農村的聲音吧。

隨著城市的不斷興起和日趨走向成熟、走向繁華,人們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城市,而人類的本源,孕育繁華的搖籃的農村卻被人們日益冷落,甚至淡忘。殊不知,農村蘊藏著巨大的能源,在城市能源日益緊張的今天,我們應撇下成見,放遠目光,將焦點重新投回農村,盡最大潛力挖掘其內在能源。

來自有關數據顯示,我國小型水電站的可發電量為1.2億千瓦,目前開發不到四分之一。全國陸地接受的太陽能相當於2400億噸標煤,按陸地的1%,轉換率20%計算,一年可提供的能量比2000年全國商品能源還要多26億噸標準煤。據權威人士說,全國農作物秸稈年產量6.6億噸,可作為能源用途的秸稈近2億噸,至少可替代1億噸的煤炭、3個平頂山煤礦一年的產煤量。農業部科技中心能源生態處高級工程師李景明處長介紹說,用熱值高的煤炭替代目前大量直接燃燒的秸稈,替代下的秸稈加以轉變,如生物氣化,和糞便一起作為沼氣原料;熱解氣化,轉化為秸稈煤氣;加壓固化,代替煤。另外,有太陽能微水電等,即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來裝備農業,運用生態經濟指導和組織農業生產,把人類的農業生產活動納入生態循環鏈中,參與生態循環鏈的共生,輪流交換和物質生活,建立高產、優質、低耗的現代化農業。

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即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置於同等重要位置來追求,運用生態經濟指導和組織農業生產,把人類的農業生產活動納入生態循環鏈中。

同時積極發展庭院農業,即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充分利用空間和各種資源,從事高度集約化商品生產。庭院農業可內涵養殖業、種植業、加工業,庭院農業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可利用土地資源,利用閑散勞動力和不宜到大田的勞力,通過係統組合,使生產中的廢棄物得到充分利用,用較小的投入獲取較高的經濟效益。又滿足社會要求,增加經濟收入,美化居住環境,使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高度統一。

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並重,大力推廣與開發節約型農業技術,緊緊圍繞農業增長規模,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地、節水、節肥等綜合循環利用為重點,大力推廣應用節約型的耕作、播種、施肥與農業集約養殖,沼氣綜合利用,促進農業盡快走上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人力資源優勢充分發揮的發展道路。

農村作為人類生命繁華的起源本不該被人們所遺忘。而今我們放眼望去,農村的可利用資源如此廣博,我們應該以更長遠的戰略選擇,重新審視農村能源的潛力並下大力量建設好農村能源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