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建設需各方齊努力
遼寧農村生態新能源建設近年來呈現蓬勃發展態勢。遼寧是重化工業大省,每年消費總量一半以上的能源需從省外調入。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僅需要走節能、降耗之路,更需要大力發展高效、環保的新能源。
到2007年末,遼寧省共推廣“一池三改”、“北方農村能源生態模式”等為主要形式的農村戶用沼氣工程42.3萬戶、吊炕357.9萬鋪、被動式太陽房415.8萬平方米、秸稈氣化集中供熱工程221處。通過農村生態能源建設,有上百萬戶農民使用上可再生的清潔能源,相當於節約農村能源295.8萬噸標準煤、保護山林植被86.3萬公頃。同時,還向市場上提供了反季果菜63.5萬噸,出欄牲畜423萬頭,增加農民純收入21.2億元。
遼寧農村能源建設推廣的主要技術有以下幾項。
1.秸稈氣化發電技術 適用於住戶集中的村鎮。氣體具有清潔、環保、方便、安全、價格低廉、原料就地就近運輸半徑小等特點。氣化係統具有一次性投資,維護和操作簡單,建設周期短,使用壽命長,長期受益的特點。
2.秸稈致密成型技術 生物質(秸稈)燃料棒,是用秸稈等可再生原料經致密成型生產的新型燃料塊。它具有汙染指數極低,價格低廉,可替代煤炭成為新的高效清潔能源的特點,可以在全國進行大範圍推廣應用。
3.沼氣技術 利用厭氧技術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生產沼氣或利用厭氧發酵技術進行近中溫發酵,處理規模化養殖場的畜禽糞汙水生產沼氣。既可以減少汙染,又可以提供新的能源。
此外,小型風力發電技術也有一定的發展。小型風力發電技術具有一次性投資、維修簡單、建設周期短、受益時間長等特點。
據了解,我國具有豐富的新能源資源,大約折合5億噸標準煤。其中,秸稈年產量約6億噸,畜禽糞便30億噸,農產品加工副產品1億噸。尤其是太陽能,我國三分之二的國土麵積年日照時數在2200小時以上,屬於太陽能利用條件較好的地區。但是,大部分農村依然使用著薪柴等傳統的能源方式。
新能源在農村推廣和使用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譬如,現有大中型沼氣池工程和生物質集中氣化工程較少,生物質顆粒燃料等新技術隻有在小規模應用階段,生物質能利用量低。
資金因素是影響新能源推廣和使用的最重要原因。農業部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33%的內蒙古農戶由於個人經濟原因不能使用新能源。“政府補貼的項目、農戶自己掏錢少,如沼氣、太陽灶都深受歡迎。”一位業內人士指出,風光互補係統雖經政府補貼,但大部分農戶依然難以承受其高昂的價格,因此使用範圍非常小。“新能源比起價格低廉、自給自足的畜禽糞、秸稈來說,成本太高了,低收入農戶願意用傳統能源消費方式。”
此外,盡管新能源具有幹淨、方便、環保等優點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但新能源產品本身有不足之處,也影響其發展。微型風力發電機和太陽能電池解決了照明問題,但應用過程中仍有不少現實問題。譬如沒有風微型風力發電機就不能發電,陰雨天太陽能電池不能儲存電量,電量不穩定也不充足。此外,沼氣的管理和技術服務體係力量薄弱,後續維護跟不上,正常供氣周期比較短也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
因此,發展農村新能源需要各方麵的共同努力。
農村新能源開發應為公益事業,但是國家目前尚未出台支持農村能源發展的信貸、稅收、價格等方麵的優惠政策,很難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新能源開發中。如果政府能出台有利政策支持農村新能源的發展,加大這方麵資金的投入,就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科研人員和地方官員要加快推廣普及經濟適用的可再生能源技術、建立產品標準體係、工程規範和檢測認證體係。“技術不好,農民肯定不會選擇。”這包括四方麵的內容:繼續支持養殖戶建設戶用沼氣池,發展和推廣沼氣技術,改進和完善生物質氣化技術,推廣生物質致密成型燃料技術。
傳統農區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優化新能源消費結構,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費。傳統牧區在不斷增加電能等商品能源供給的同時,大力發展和增加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質能。貧困地區要通過大力發展沼氣、小水電、風能等,替代農村直接燃燒薪柴,增加當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供給量,解決農民能源貧困問題,真正搞好農村能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