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附:三閑集(節選)
怎麼寫
——夜記之一
寫什麼是一個問題,怎麼寫又是
一個問題。
今年不大寫東西,而寫給《莽原》的尤其少。我自己明白這原因。
說起來是極可笑的,就因為它紙張好。有時有一點雜感,子細一看,覺得沒有什麼大意
思,不要去填黑了那麼潔白的紙張,便廢然而止了。好的又沒有。我的頭裏是如此地荒
蕪,淺陋,空虛。
可談的問題自然多得很,自宇宙以至社會國家,高超的還有文明,
文藝。古來許多人談過了,將來要談的人也將無窮無盡。但我都不會談。記得還是去年
躲在廈門島上的時候,因為太討人厭了,終於得到“敬鬼神而遠之”式的待遇,被供在
圖書館樓上的一間屋子裏。白天還有館員,釘書匠,閱書的學生,夜九時後,一切星散
,一所很大的洋樓裏,除我以外,沒有別人。我沉靜下去了。寂靜濃到如酒,令人微醺
。望後窗外骨立的亂山中許多白點,是叢塚;一粒深黃色火,是南普陀寺的琉璃燈。前
麵則海天微茫,黑絮一般的夜色簡直似乎要撲到心坎裏。我靠了石欄遠眺,聽得自己的
心音,四遠還仿佛有無量悲哀,苦惱,零落,死滅,都雜入這寂靜中,使它變成藥酒,
加色,加味,加香。這時,我曾經想要寫,但是不能寫,無從寫。這也就是我所謂“當我沉
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莫非這就是一點“世界苦惱”麼?我有時想。然而大約又不是的,這不過是淡
淡的哀愁,中間還帶些愉快。我想接近它,但我愈想,它卻愈渺茫了,幾乎就要發見僅隻我
獨自倚著石欄,此外一無所有。必須待到我忘了努力,才又感到淡淡的哀愁。
那結果
卻大抵不很高明。腿上鋼針似的一刺,我便不假思索地用手掌向痛處直拍下去,同時隻
知道蚊子在咬我。什麼哀愁,什麼夜色,都飛到九霄雲外去了,連靠過的石欄也不再放
在心裏。而且這還是現在的話,那時呢,回想起來,是連不將石欄放在心裏的事也沒有
想到的。仍是不假思索地走進房裏去,坐在一把唯一的半躺椅——躺不直的藤椅子——
上,撫摩著蚊喙的傷,直到它由痛轉癢,漸漸腫成一個小疙瘩。我也就從撫摩轉成搔,
掐,直到它由癢轉痛,比較地能夠打熬。
此後的結果就更不高明了,往往是坐在電燈
下吃柚子。
雖然不過是蚊子的一叮,總是本身上的事來得切實。能不寫自然更快活,
倘非寫不可,我想,也隻能寫一些這類小事情,而還萬不能寫得正如那一天所身受的顯
明深切。而況千叮萬叮,而況一刀一槍,那是寫不出來的。
尼采愛看血寫的書。但我想,血寫的文章,怕未必有罷。文章總是墨寫的,血
寫的倒不過是血跡。它比文
章自然更驚心動魄,更直截分明,然而容易變色,容易消磨。這一點,就要任憑文學逞
能,恰如塚中的白骨,往古來今,總要以它的永久來傲視少女頰上的
輕紅
似的。
能不寫自然更快活,倘非寫不可,我想,就是隨便寫寫罷,橫豎也隻能如此。
這些都應該和時光一同消逝,假使會比血跡永遠鮮活,也隻足證明文人是僥幸者,是乖
角兒。但真的血寫的書,當然不在此例。
當我這樣想的時候,便覺得“寫什麼”倒也
不成什麼問題了。
“怎樣寫”的問題,我是一向未曾想到的。初知道世界上有著這麼
一個問題,還不過兩星期之前。那時偶然上街,偶然走進丁卜書店去,偶然看見一疊《
這樣做》,便買取了一本。這是一種期刊,封麵上畫著一個騎馬的少年兵士。
我
一向有一種偏見,凡書麵上畫著這樣的兵士和手捏鐵鋤的農工的刊物,是不大去涉略的
,因為我總疑心它是宣傳品。發抒自己的意見,結果弄成帶些宣傳氣味了的伊孛生
等輩的作品,我看了倒並不發煩。但對於先有了“宣傳”兩個大字的題目,然後發出
議論來的文藝作品,卻總有些格格不入,那不能直吞下去的模樣,就和雒誦教
訓文學的時候相同。但這《這樣做》卻又有些特別,因為我還記得日報上曾經說過,是和
我有關係的。也是凡事切己,則格外關心的一例罷,我便再不怕書麵上的騎馬的英雄,
將它買來了。回來後一檢查剪存的舊報,還在的,日子是三月七日,可惜沒有注明報紙
的名目,但不是《民國日報》,便是《國民新聞》,因為我那時所看的隻有這
兩
種。下麵抄一點報上的話:
“自魯迅先生南來後,一掃廣州文學之寂寞,先後創
辦者有《做什麼》,《這樣做》兩刊物。聞《這樣做》為革命文學社定期出版
物之一,內容注重革命文藝及本黨主義之宣傳。……”
開首的兩句話有些含混,說我
都與聞其事的也可以,說因我“南來”了而別人創辦的也通。但我是全不知情。當初將
日報剪存,大概是想調查一下的,後來卻又忘卻,擱下了。現在還記得《做什麼》
出版後,曾經送給我五本。我覺得這團體是共產青年主持的,因為其中有“堅如”,
“三石”等署名,該是畢磊,通信處也是他。他還曾將十來本《少年先鋒》
送給我,而這
刊物裏麵則分明是共產青年所作的東西。果然,畢磊君大約確是共產黨,於四月十八日從中
山大學被捕。據我的推測,他一定早已不在這世上了,這看去很是瘦小精幹的湖南的青年。
《這樣做》卻在兩星期以前才見麵,已經出到七八期
合冊了。第六期沒有,或者說被禁止,或者說未刊,莫衷一是,我便買了一本七八合冊
和第五期。看日報的記事便知道,這該是和《做什麼》反對,或對立的。我拿回來,倒
看上去,通訊欄裏就這樣說:“在一般CP氣焰盛張之時,……而你們一覺
悟
起來,馬上退出CP,不隻是光退出便了事,尤其值得CP氣死的,就是破天荒的接二
連三的退出共產黨登報聲明。……”那麼,確是如此了。
這裏又即刻出了一個問題。
為什麼這麼大相反對的兩種刊物,都因我“南來”而“先後創辦”呢?這在我自己,是
容易解答的:因為我新來而且灰色。但要講起來,怕又有些話長,現
在姑
且保留,待有相當的機會時再說罷。
這回且說我看《這樣做》。看過通訊,懶得倒翻
上去了,於是看目錄。忽而看見一個題目道:《鬱達夫先生休矣》,便又起
了
好奇心,立刻看文章。這還是切己的瑣事總比世界的哀愁關心的老例,達夫先生是我所
認識的,怎麼要他“休矣”了呢?急於要知道。假使說的是張龍趙虎,或是我素昧平生
的偉人,老實說罷,我決不會如此留心。
原來是達夫先生在《洪水》上有一
篇《在方向轉換的途中》,說這一次的革命是階級鬥爭的理論的實現,而記者則以為是
民族革命的理論的實現。大約還有英雄主義不適宜於今日等類的話罷,所以便被認為“
中傷”和“挑撥離間”,非“休矣”不可了。
我在電燈下回想,達夫先生我見過好幾
麵,談過好幾回,隻覺他穩健和平,不至於得罪於人,更何況得罪於國。怎麼一下子就
這麼流於“偏激”了?我倒要看看《洪水》。
這期刊,聽說在廣西是被禁止的了,廣
東倒還有。我得到的是第三卷第二十九至三十二期。照例的壞脾氣,從三十二期倒看上
去,不久便翻到第一篇《日記文學》,也是達夫先生做的,於是便不再去尋《在方向轉
換的途中》,變成看談文學了。我這種模模胡胡的看法,自己也明知道是不對的,但“
怎麼寫”的問題,卻就出在那裏麵。
作者的意思,大略是說凡文學家的作品,多少總
帶點自敘傳的色彩的,若以第三人稱來寫出,則時常有誤成第一人稱的地方。而且敘述
這第三人稱的主人公的心理狀態過於詳細時,讀者會疑心這別人的心
思,
作者何以會曉得得這樣精細?於是那一種幻滅之感,就使文學的真實性消失了。所以散
文作品中最便當的體裁,是日記體,其次是書簡體。
這誠然也值得討論的。但我想,
體裁似乎不關重要。上文的第一缺點,是讀者的粗心。但隻要知道作品大抵是作者借別
人以敘自己,或以自己推測別人的東西,便不至於感到幻滅,即使有時不合事實,然而
還是真實。其真實,正與用第三人稱時或誤用第一人稱時毫無不同。倘有讀者隻執滯於
體裁,隻求沒有破綻,那就以看新聞記事為宜,對於文藝,活該幻滅。而其幻滅也不足
惜,因為這不是真的幻滅,正如查不出大觀園的遺跡,而不滿於《紅樓夢》
者相同。倘作者如此犧牲了抒寫的自由,即使極小部分,也無異於削足適履的。
第二種缺陷,在中國也已經是頗古的問題。紀曉嵐攻擊蒲留仙的《聊齋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