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李離殉法

李離在春秋時代主管晉國刑罰。他執法一向清

正廉潔,秉公行事,從不徇私情,深受人們愛戴。

有一次,李離在處理一樁案子時,發現以前處理的一個

案子中存在疑點,李離認真查閱了那件案子的所有卷宗,又

重新進行了周密調查,確認那件案子自己的判決有誤,錯殺了無

辜。

李離心情十分沉重,他決定立即向國君稟報此事,以求

處罰自己的過失。

李離讓家裏人將自己捆綁後,送到晉文公的府上。晉文

公聞訊,急忙將他讓到廳堂,親自為他解下身上的繩索,對

他說:

“愛卿如此清正嚴明,實在讓人敬佩,我赦你無罪,不要

再為這件事情自責了。”

李離長跪不起,對晉文公說:

“是我錯判了別人,使人死於非命,我豈能心安理得,殺

人償命,我該以自己的命來給無辜者抵償。”

晉文公連忙勸阻道:

“即使真是判了錯案,你也不是故意的,再說,一個

案子要經過很多人的手進行調查、處理,怎麼能讓你一人來

承擔這一罪責呢?”

“還有,處罰是要有區別的,像你這樣的官職怎麼能與平

民百姓一樣處置呢?”

李離見晉文公如此為自己開脫,心中明白,但他並沒有

因此而原諒自己,相反,心情更加沉痛地對晉文公說:

“大王如此厚愛,臣下感激不盡,然而,越是這樣,臣越無

法原諒自己。我身為執法官員,應該最清楚法之尊嚴。倘若

我對他人嚴格執法,而對自己的罪責不負責任,將何以服人

口、服人心?”

晉文公說:

“那麼,你要我如何處罰你呢?”

李離說:

“雖說判一個案子還要很多人經手負責,但出了問題總該

由最高職責的人承擔責任。所以,我請求大王將我處死,以正

國法。”

晉文公聽罷,反詰道:

“如此說來一切錯事都要歸罪於我這個最高職權者了?”

李離不想再多說,猛地拔出劍來,自刎身亡。

楚王葬馬

楚莊王愛馬成癖,他的馬有特殊的待遇,全都養在裝飾豪華的大廳堂裏,把精細的佳肴作為

草料給馬吃。最令人驚詫的是,還要用錦緞做的袍子給馬當衣服披上,用柔軟的床墊鋪在地

上給馬晚上睡覺。

這樣養馬,當然絕不會養出馳騁疆場的駿馬,養出的馬

不僅什麼活都不能做,而且常常夭亡。

一次,楚莊王養的一匹愛馬肥得走不動路,整天垂

頭搭腦,沒用多久,就死了。

楚莊王難過極了,一定要厚葬這匹馬。他首先下令,讓

手下的人去安排最好的木匠為馬做棺槨,然後又向文武百官

下令,要求所有的文武官員都要為馬哀悼守靈,最讓人難以

接受的是他要求按安葬大夫一樣的規格來安葬死馬。

命令剛一下達,朝堂之中一片嘩然,莊王

見狀,大怒,嚴厲聲稱:

“我的主意已定,哪個敢出麵勸說,殺無赦!”

眾大臣麵麵相覷,誰也不敢出聲,全都斂聲低頭悄悄離去。

此時,一個叫優孟的卻突然闖進宮中,見了莊王,一句

話沒說,先叩頭,泣不成聲。

莊王很奇怪,忙令他站起來說話。優孟起立,邊擦眼淚,

邊對莊王說:

“大王,聽說您最珍愛的一匹馬死了,這太不幸了!這匹

尊貴的馬死了,大王怎麼可以隻按大夫的規格安葬呢,這太不

合適了。”

楚莊王問道:

“那麼,你認為應該怎樣安葬才合適呢?”

優孟說:

“這匹馬是大王最珍愛的,自然應該按君王的葬禮規格安葬。

而且,不僅文武百官要去致哀,全國的百姓都應該為馬致哀。

送葬時,要用最好的軍樂和儀仗隊開路,同時,要齊國、趙

國、韓國、魏國等國家的使節也參與送葬和守靈。如此,‘大

王愛馬重於愛人’便會傳遍四方,普天下的人都將知道了。”

莊王聽出話中的含義,半晌無語,最後,抬起頭問道:

“那麼你認為如何處置為妥?”

“把肉分給將士們吃了,改善一下生活不是很好嗎?”

妄語害人

從前,有一個姓張的人,對人從不談實話,即使對父母親也是如此,再加上性情狡詐陰險,

村裏人都管他叫“鬼火”,意思是他的話就像晚上墳地裏的鬼火一樣,朦朦朧朧不可捉摸,

讓人無從相信。

不了解他的人,有時問路或做事向他請教,一定會被他

的謊話騙得很苦。上當的人實在不少,所以凡是認識他的人,

沒有誰會相信他,他的人緣自然也很差。

有一天,“鬼火”和父親到外鄉去走親戚,回來的時候,

天已經黑下來了,他們隻好趕夜路回家了。

“鬼火”和他的父親出了村子不遠,便迷了路,不知該往

哪邊走。借著月光看見前邊不遠處有幾個人坐在田埂上說話,

“鬼火”走上前向那幾個人打聽路:

“請問諸位,往張莊怎麼走才對?”

那幾個人用手一指:

“往北一直走,兩個時辰就到了。”

“鬼火”和父親按照那些人的指點,一直往北走去,走了

差不多有兩個時辰的時候,發現前麵根本沒有村莊的影子,

完全是一片莊稼地。

正在猶豫不決,迎麵走過來兩個人,於是,趕緊向這兩

個人打聽:

“請問,往張莊怎麼走才對?”

那兩個人往左邊路上一指,說:

“往這邊走,不太遠了。”

父子倆又按這兩個人的指點往左邊的路上走去。沒走多

遠,便陷進了泥沼,兩個人慌了手腳,拚命往外掙紮,結果

越陷越深,急得父子二人大叫:

“救命啊!救命啊!”

這時,父子二人隱隱約約聽到身邊有人在笑,卻看不見

人影。

“哈哈,讓你也嚐嚐謊話騙人的滋味。”

後來,人們在村外的沼澤地裏撿到了張家父子的鞋和帽

子,大家都說:

“一定是被姓張的騙過的人,死後變成鬼來報複的。”

傲慢失禮

越石父在一戶人家做奴仆,一次偶然與晏子相識,晏子知道了越石父的情況後很同情,就親

自去把他從那家贖出來,然後與自己坐在一輛馬車上回府。

到了家門口,晏子什麼也沒說,抬腿下車,正準備走進

屋子,聽到越石父說:

“我走了。”

晏子停步,留住越石父,不解地說:

“你這人怎能這樣?我們素昧生平,我卻寧可破費

銀兩贖你出來,讓你免受奴役之苦,你現在

竟然想不辭而別,豈不太過份了!”

越石父一臉的不滿,回答說:

“先生有所不知,我有自己的想法。過去被迫無奈給人家

做奴隸,並不真正在乎自己在人麵前受到怎樣的待遇,

所以無所謂。而你卻不一樣,你是一個有頭腦的人,你既然

肯贖我出來,一定有你的想法和對我的認識,你卻同樣輕視

和慢待我,我當然會非常在意。”

“先生,剛才從主人家出來時,我就已經很注意你的

態度。你讓我上車,卻連讓座位的話也沒說,下車的時候,

你頭也不回,連個招呼也不打,對此,我很有想法,可見你

還是拿我當奴仆一樣對待。既然同樣是做奴仆,我又何必一

定在你府上呢?”

“恕我直言,一個真正有氣度、有胸襟的人是不會因為有

恩於人就對人趾高氣揚、傲慢無禮的。而一個受人恩惠的人也未

必就一定會失去尊嚴、卑躬屈膝的。”

越石父的一席話重重地震撼了晏子。晏子再不敢輕慢,連

連施禮道歉,並十分誠懇地說:

“當初認識你,雖然覺得你不同於一般奴仆,沒想到你會

有如此深刻的思想,真是多有得罪!希望你能接受我的歉意,

接受我的挽留,給我一個改過的機會。”

隨後,晏子吩咐家人,打掃廳堂,為越石父擺酒設宴,接風洗塵。

蘇代勸誡孟嚐君

孟嚐君出了名地喜歡招賢納士,家裏門客雲集。一次孟嚐君要到秦國去,門客們知道了紛紛

趕來勸阻,但他就是不聽。

被勸得煩了,孟嚐君竟動起怒來,把門客們統統轟出去,

避門謝客。

門客們深知孟嚐君的脾氣,也拗他不過,但一個個心裏

都非常焦急,因為秦國當時雄踞一方,地勢險惡,乃是虎狼之地,恐怕孟嚐君此去凶多吉少

門客中有一位叫蘇代的,決定去勸誡孟嚐君,眾門客搖

搖頭:

“他不會見你的,何必自討沒趣?”

蘇代轉念一想,有了主意。

蘇代到得孟嚐君府上,叩門求見孟嚐君。孟嚐君聽說又

是門客來訪,拒之不見。

蘇代又叩門請求仆人轉告孟嚐君,不是為去秦國之事而

來。孟嚐君讓仆人回話:

“陽間的事沒有我不知道的,莫非為陰間的事而來?還是

請回吧。”

蘇代讓人傳話說:

“正是為了陰間的事情而來訪。”

孟嚐君無奈,隻好請蘇代進府。待蘇代落座後,孟嚐君

向道:

“你到底要說什麼事?”

蘇代說:

“昨天我從城外回家時已經很晚了,路過一片樹林時,看到月光下

有兩個人在談話。走近一看,原來並不是如我們一樣的陽世

之人,而是一個木頭做的偶像,一個泥巴做的偶像。

木偶對泥偶說:

‘我們現在站在這裏可以有說有笑,如果天氣不好,下起連綿的大雨,洪水猛漲,你的

泥身一被雨水打濕就不成樣子了。’

泥偶不願意聽這樣不吉利的話,瞪了木偶一眼說:

‘我遇到狂風暴雨的摧殘,最多化成泥巴,你卻可能被洪水衝得無影無蹤,豈不更慘?

’”

蘇代隨之話題一轉,對孟嚐君說:

“先生可知秦國方麵的形勢?先生若去秦國,凶險如木偶赴洪水。望先生三思而後行。

孟嚐君思之再三,終於放棄了去秦國的想法。

以德報怨

從前一個叫宋就的魏國大夫,被派往靠近楚國的小縣裏任縣令。

兩國交界的地方住著兩國的村民,村民們都喜歡種瓜。這

一年春天,兩國的村民又照例都種下了瓜種。

不巧這年春天,天氣比較幹旱,由於缺水,瓜苗長得很

慢。魏國的村民擔心這樣旱下去會影響收成,就組織一

些人,每天晚上到地裏挑水澆瓜。

連續澆了幾天,魏國村民的瓜地裏,瓜苗長勢明顯好起

來,比楚國村民種的瓜苗要高不少。

楚國的村民看到魏國村民種的瓜苗長得又快又好,非常

嫉妒,有些人晚間便偷偷潛到魏國村民的瓜地裏去踩瓜秧。

魏國的村民發現自己的瓜秧被踩壞了許多,氣得火冒三丈,他們紛紛地跑到縣令宋就那

裏述說楚國村民的行徑,請

縣令給他們作主,同意他們去踩楚國村民種的瓜秧。

宋縣令忙請村民們消消氣,讓他們都坐下,然後對他們

說:

“我看,你們最好不要去踩他們的瓜秧。”

村民們氣憤已極,哪裏聽得進去,紛紛嚷道:

“難道我們怕他們不成,為什麼讓他們如此欺負我們?”

宋就搖搖頭,耐心地說:

“如果你們一定要去報複,最多解解心頭之恨,可是,以

後呢?他們也不會善罷甘休,如此下去,雙方互相破壞,誰

都不會得到收獲。”

村民們皺緊眉頭問:

“那我們該怎麼辦呢?”

宋就說:

“你們每天晚上去幫他們澆地,結果怎樣,你們自己就會

看到。”

村民們隻好按宋縣令的意思去做,楚國的村民發現魏國

村民不但不記恨,反倒天天幫他們澆瓜,慚愧得無地自容。

後來楚國邊境的縣令知道了這件事,便將此事上報楚

王。楚王原本對魏國虎視眈眈,聽了此事,深有感觸,於是,主動與魏國和好,並送去

很多禮物,對魏國有

如此好的官員和國民表示讚賞。

魏王見宋就為兩國的友好往來立了功,也下令重重地賞

賜宋就和他的縣民。

不死的奧秘

晉國有一位範先生,他的公子子華雖然沒有什麼官位,但生性豪爽俠義,專門喜歡結交

和供養

四方到此的遊俠和食客。人們都很仰

慕他,敬重他,就連晉國的國君都非常喜歡和器重他。因為

有這樣的殊榮,他有時就很拔扈,他喜歡的人就厚待,並

封為上客,他討厭的人就慢待,毫不放在眼裏。他以養士為

榮為樂,整天讓他們相互鬥智鬥勇,卻從來不顧食客們的感

受。

一次,子華的兩個食客外出,在一位叫商丘開的人家

借宿休息。兩人閑談中流露出對子華的敬畏,說他可以

決人生死,定人窮富。商丘開是位貧寒之人,無意中聽到這

樣的議論,決心去投奔子華。

商丘開年事已高,其貌不揚,且衣著襤褸,子華雖收留

了他,但並沒十分看重他。子華的食客們更沒把商丘開放在眼裏,

常常故意拿他取笑。商丘開卻很有涵養,從不生氣。

一次,子華的門客們來到一處高台,眾人拿商丘開開玩笑,

說假如他從高台上跳下去,可賞他黃金百兩。商丘開沒有猶豫,輕鬆地從高台上跳了下去

,毫無損傷。眾人都以為是出

於僥幸。

又有一次,有人又開玩笑對商丘開說:

“這水裏有一盒珠寶,你敢跳下去,珠寶就歸你。”

商丘開毫不猶豫地跳了下去,撈起了一盒珠寶。大家對

他開始刮目相看。

一天,子華家倉庫失火,商丘開衝進火海,搶救出所有

的綢緞,自己卻毫發未損,眾人以為他會法術,從此,拿他

當神人一般。

經過這幾件事後,眾門客對商丘開倍加敬重,並請教

他的法術是如何學到的,能否教授給他們。商丘開很誠懇地

告訴眾人:

“其實,我什麼法術也不懂,我不過是聽說子華先生可以

決人生死,所以自從投奔到他這裏後,便不再考慮生死。

每次做事,毫無雜念,反而從容無事,如果現在重做一次,恐

怕就很難做到了。”

眾門客點頭稱是,再不輕易嘲弄輕視別人了。

食客與貓頭鷹

春申君是楚國人,他喜歡收養食客,因為無論什麼人都來者不拒,所以也有一些行為不端的

人投奔到門下。

春申君的朋友勸他:

“先生,收養這樣的人會有什麼用?說不定還會養虎為患,給您招災惹禍呢,還是讓他

們走吧。”

春申君卻說:

“人家既然來投奔我,就是仰慕敬重我的為人,怎麼能

趕走他們呢?我一向行俠仗義,怎麼好做出這等無情無義之

事呢?”

朋友見無法說服他,隻好罷了。

春申君對那些無賴門客十分關照,供給他們最好的衣物

和食品,希望他們能從此一心一意在他門下改邪歸正,忠心

不二,日後需要他們效力時能義不容辭。

春申君如此對待無賴食客,那些品行端正、有才智的

人便不再到他門下來投奔他了。他自己卻並不知道這些,自以

為自己很賢明,很仁義。

有一天,春申君聽說楚國的太子養了一隻貓頭鷹,覺得

挺有趣。特別是聽說太子為了使貓頭鷹變成一隻溫順的鳥,常

常用梧桐樹的果實喂它,便前去拜訪。

春申君見到太子後,問道:

“聽說您養了一隻貓頭鷹,還給它吃梧桐樹的果實,是這

樣嗎?”

太子說:

“是啊,我挺喜歡貓頭鷹的樣子,但我不喜歡它叫的聲音,

我想叫聲也許和食物有關係,就喂它梧桐樹的果實,希望它

會發出鳳凰一樣的叫聲。”

春申君說:

“我看不會的,貓頭鷹就是貓頭鷹,喂什麼吃也不會改變

叫聲的。”

太子沒理睬春申君,照舊喂貓頭鷹梧桐的果實。

春申君把這件事與朋友朱英說了,覺得太子這樣做太可

笑。朱英卻說:

“太子養貓頭鷹與你養無賴食客有什麼兩樣?你對自己做

的事也要清醒點,否則悔之晚矣。”

春申君不以為然。不幸的是,春申君被李園殺害後,

沒有一個食客肯為他報仇。

法術

從前有一個姓刁的人,日子過得挺寬裕,但他既沒有祖上留下的家產,也沒有什麼特長

,而且也沒有體力去給人家幫工,村裏人感到很奇怪。

鄰居們常有人問他:

“你靠的是什麼本事才過得這麼舒服又輕鬆呢?”

他拍拍腦袋,說:

“智慧。”

鄰居們不信,反問道:

“智慧還能當錢花嗎?你一定是在騙我們。”

他卻說:

“我說的全是實話,你們不相信也沒有辦法。”

這位姓刁的隔一段時間就出門一次,過一段時間回來,便

會帶回一些錢財和物品。誰也不知道他究竟是用什麼辦

法賺來的。

他的一個鄰居,有一次去外地辦事。這一天,走到一個

高高的門樓附近,發現有一群人在圍觀什麼。

他擠進入群一看,原來是那個姓刁的站在人群中。他

向周圍的人打聽:

“這人在幹什麼?”

那個人告訴他:

“這個人會法術,很靈驗的,我以前見識過,你不妨看看。”

這位鄰居一聽,心裏很好奇,就站在人群中準備看個究

竟。隻聽姓刁的說:

“你們可以隨便讓我辨別你們當中任何一個人的身份。現

在,你們提吧。”

人群中有人說:

“我們這群人中有一位是貴婦人,你能認得出來嗎?”

隻見姓刁的念念有詞,兩眼仰望天空,右手向前一指,說

道:

“這太容易了,貴婦人頭頂處一定有雲氣飄浮,你們且看,

那就是了。”

大家為看雲氣,自然將眼光投向貴婦人頭頂。姓刁的便

指著那人道:

“這位便是了。”

眾人驚佩不已,紛紛賞他錢以示敬意,連他的鄰居也認為姓刁的真了不起。善良的人們

往往會被這種很簡單的小把戲所騙。

小病不醫成大患

從前,浦陽地方有一個叫鄭仲辨的人。他高大威猛、身體矯健,從來未患過任何疾病。

有一天,鄭仲辨早上一起床,無意中發現左手的大拇指

上出現一個米粒大小的紅點,紅點稍稍有些突出皮膚,但是,

並沒有什麼感覺。盡管如此,因為從沒生過病,他還是挺在意

的。

剛巧有一位朋友登門拜訪,席間,鄭仲辨伸出左手給這

位朋友看,詢問這大拇指上的紅點會不會有大礙。

那位朋友看了一眼,笑了:

“這算什麼呀,沒關係,放心吧。”

過了幾天,鄭仲辨發現左手拇指上的小紅點有點大起來,像

銅錢那般大小了,他又有點擔心,便去請教鄰居,鄰居看了

看,不以為然地說:

“這麼點小紅包算不了什麼,不必害怕。”

又過了幾天,鄭仲辨左手拇指上的紅包又長了許多,已

經像手掌那麼大了,腫得又紅又熱,稍一碰,便針紮般疼痛。

隨著這個腫塊的增長,全身都感到不舒服起來。

這一回,鄭仲辨可更害怕了,他急忙去找醫生,醫生看

了他的手,搖搖頭,對他說:

“這麼重的病,你怎麼才來治呢?這病雖然看起來是發生

在手上,其實已經影響到全身。如果再耽誤的話,很可能會

危及生命。”

鄭仲辨嚇壞了,急忙央求醫生一定要想方設法幫他治好

手,同時,後悔不迭地說:

“知道會發展成這樣,早些來看就好了。”

醫生見他有所醒悟,便語重心長地說:

“你的病在最初發現時並不嚴重,當時如果立刻就醫,很

快會痊愈。拖了幾天之後,病情就變得嚴重了,此時再治,需

要的時間就要長些。再拖下去,就更難治,更危險了。以後

切不要輕視小病而釀成大患呀!”

鄭仲辨聽了醫生的話,頻頻點頭,於是,每天遵照醫囑,

外敷內治,過了三個多月,病才徹底痊愈。他以後不僅自己注意,也常拿醫生的話告誡別人

走樁學駕車

造父是周穆王手下一位有很高超的駕車技術的人,他是泰豆氏的徒弟。

當初,造父投奔到泰豆氏門下,希望泰豆氏收自己為徒

弟,把駕車的技術教給他。

泰豆氏答應了造父的請求,決定收其為徒。造父從此隨

泰豆氏學習駕車技術,每天都勤勤懇懇地侍奉師傅。

一晃過了三年,泰豆氏卻什麼也沒有教過造父,而造父

仍然一如既往地侍奉師傅,從無怨言。

終於有一天,泰豆氏為造父的精神所感動,決定要多少

教一些技術給造父。他把造父叫到跟前,認真地說:

“你如果想學習駕車技術,就必須先觀察我走路的姿勢,

什麼時候能練得走路像我這樣,就可以讓你去實踐駕車了。”

造父誠懇地表示一定遵從師傅的教誨。

泰豆氏取來很多木樁,把這些木樁插立在地上,形成了

許多小路,樁與樁的距離僅僅能容下腳的寬度。

泰豆氏開始在木樁中走給造父看,他在樁與樁之間的小

空間中穩穩地走著,繼而,小跑起來,但每一步都能準確無

誤地落在樁間的空地上。

泰豆氏告誡造父:

“就這樣練下去,一直練到每一步都不亂,每一步都踏實

才行。”

按照師傅的指點,造父開始苦練,每天刻苦練習毫不懈

怠。幾天後,造父開始明白這種練習的作用了。他把自己的

理解告訴了師傅,師傅很高興,誇獎他:

“你頭腦靈活,悟性很高,駕車的技術重點在於認真揣摩馬的脾性。如同在木樁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