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鬱達夫原名鬱文,字達夫,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鬱達夫通三門外語,分別為日語、英語、德語。1896年12月7日出生於浙江富陽滿洲弄(今達夫弄)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

夏衍先生曾說“達夫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愛國是他畢生的精神支柱。”鬱達夫在文學創作的同時,積極參加各種反帝抗日組織,先後在上海、武漢、福州等地從事抗日救國宣傳活動,並曾赴台兒莊勞軍。1945年8月29日,在蘇門答臘失蹤(被當地日本憲兵殺害),終年四十九歲。鬱達夫的一生,有人曾作這樣的評價:在中國文學史上,將永遠銘刻著鬱達夫的名字,在中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紀念碑上,也將永遠銘刻著鬱達夫烈士的名字。 鬱達夫散文有自己的鮮明特色,首先,強烈地表現作家個性,這是鬱達夫散文創作的理論認識,也是他“散文的心”。他在散文中無所顧忌地對自己的思想、生活細節進行詳細的描寫,非常強烈地表現了他“自敘傳”的獨特風格。第二,憂鬱感傷的情調。鬱達夫的散文,與小說一樣與眾不伺,憂鬱感傷的情調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創作中。第三,恣肆坦誠、熱情呼號的自剖式的文字。第四,回腸蕩氣的詩的調子。另外,鬱達夫散文中那種不拘形式縱情宣泄的抒情方式,鬱達夫的散文發出的是帶有強烈個性的自己的聲音,篇篇洋溢著回腸蕩氣的詩的情調,熱情坦白,毫無遮掩地表現了一個富有才情的知識分子在動亂社會裏的苦悶心情,展現出一幅幅感傷,憂鬱而又秀麗、雋永的情景交融的畫麵。在鬱達夫散文中,其強烈的傷感情緒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頹廢,一是憎恨。頹廢是以一種病態來發泄一個從封建禮教羈絆中覺醒了而又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的苦悶。憎恨是恨社會,在《給一個文學青年的公開狀》中,鬱達夫以憤世嫉俗的筆調,在幾分玩世不恭,幾分無奈,幾分感慨中將社會的黑暗,下層人的不幸,來了個痛快的揭露,將自己對社會的憎恨作了十二分的強烈的表現。

鬱達夫雖然在散文中傷感得無以複加,但他也並沒有放棄對理想的追求,無論是傷感壓迫得他喘不過氣來的時候,還是幾乎墜入頹唐境地的時光,他的心中總有一個誘惑著他的理想。這個理想談不上崇高,也不具備多麼深刻的內涵,但對鬱達夫來說,卻具有巨大的人生魅力,是推動他奮鬥、創造的動力,這就是女人的愛。鬱達夫對女性的這神聖、癡想的情感,一方麵當然是“自我”理想的表現,另一方麵又分明映射著五四人的發現的光芒。周作人在《人的文學》中曾說過,女人和兒童的發現,是歐洲近代文明的產物。而對五四時期的中國來說,對女性的讚美和癡愛,那就不僅僅是一種現代意識的表現,也是對封建禮教最直接的批判,因為,女性在封建規範中,不是被當作會說話的工具,就是被當作玩物,從來沒有獨立的人格尊嚴。所以 ,鬱達夫將女性作為自己的理想來追求,這種行為和藝術傾向,雖然在力度,深度上都不具備“崇高”的屬性,但反封建的民主意識卻是鮮明可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