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想了想,回答說:
“這怎麼可算得上大丈夫呢?作為大丈夫,男子則應該懂得禮儀法度,以仁義為做人的根本,這是最大的原則。當得誌的時候,能不脫離百姓,和百姓一起循著大道前進,使百姓願意跟從他;不得誌的時候,也能獨自堅持自己的原則,不隨波逐流,阿諛奉承。決不能因富貴使自己迷惑而亂了心,也不能因為貧賤而改變了誌向,更不能因為受到威嚇、暴力而屈辱了氣節(威武不能屈)。做到了這三點,才是真正大丈夫。”
景春聽了孔子的一番話,心中很不高興,但又覺得言之有理,無奈隻好離開了。
幫人笞子
【釋義】“幫人笞子”比喻有的人侵犯了別人的利益,還要強詞奪理。
【出處】此典出自《墨子·魯問》。
從前有一個人,他的兒子強橫凶暴,為非作歹,不務正業,他就鞭打他的兒子。鄰家的老人,也拿木棍來打他,邊打邊說:“我之所以打你,完全是順應你父親的心意啊。”
這難道不是太不合理了嗎?
洪喬之誤
“洪喬之誤”表示受人之托,不重信義。則不論托人傳遞書信、攜帶衣物、傳達口信、或郵寄物書信等,凡傳遞不到,半途遺失等,均以“洪喬之誤”稱之。
此典出自《世說新語·任誕》。
晉代有一個人名叫殷羨,別字洪喬,原任京官,有一次奉命到豫章做太守。當殷羨首程赴任時,京都中有很多親友都托殷羨帶書信到豫章,當時殷羨不好當麵拒絕,但心裏卻非常不情願去為人傳遞書信。他來到一個名叫石頭的地方時,竟把所有的書信都投到河裏,並喃喃自語道:“讓它們沉到水底去也好,或是浮在水麵也好,我都不管,我殷洪喬不是甘心做替人傳遞書信的信差的。”可想而知,那些書信,被投到水裏後,當然不能夠到達收信人手裏。
濟陰賈人
【釋義】這個成語鞭撻了出爾反爾、奸詐狡猾的人。
【出處】此典出自劉基《鬱離子》。
濟陰有個商人,在渡黃河的時候翻了船,爬在漂浮的柴草上呼喊救命。有個漁夫劃船去救他,還沒有到商人跟前,商人著急地喊道:“我是濟水一帶的大富豪,如能救我,就給你一百金。”漁夫用船把商人運到陸地上,商人卻隻給了他十金。漁夫說:“剛才你答應給百金,現在隻給十金,這樣做不好吧?”商人勃然發怒,說:“你是個打魚的,一天的收獲能有多少呢?現在一下子得到十金,還不滿足嗎?”漁夫默默地走了。
又有一天,這個商人乘船從呂梁而下,不料碰到礁石上,又翻了船。當時漁夫也在那裏,有人對漁夫說:“為什麼不去救他呢?”漁夫說:“這就是那個答應了金子而不如數酬報的人。”於是漁夫就把船靠在岸邊觀看,不久商人就沉下去了。
畏首畏尾
【釋義】形容人膽怯多疑,對什麼事都怕,不敢放手去做,既不敢進,又不敢退,結果什麼事都做不成。
【出處】此典出自《左傳·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餘幾?’”
春秋時,晉、楚兩國相互爭奪諸侯之長。有一次,晉靈公在扈地(故址在今河南省原武縣西)會合諸侯,但不見鄭穆公(鄭國介於晉、楚之間,當時是附屬於晉國的),便以為鄭君對晉圖謀不軌。鄭公子歸生於是寫了一封信給晉國的執政者趙宣子,說:“……我君(指鄭穆公)在三年中,先後三次朝見晉君,我國雖小,但對晉國卻已盡了最大的力量。現在你們晉國還認為鄭國的表現不能讓你們滿意;這樣,鄭國隻有亡國而已,不能再增加對晉國的禮節了。常言道:‘畏首畏尾,身其餘幾?’又曰:‘鹿死不擇隱’。鄭國現在的處境就是這樣,既怕楚國攻打,擔心晉國襲擊。一頭鹿被人追趕的時候,是沒有多餘工夫選擇庇護場所的。如果鄭國被逼得走投無路時,也會無暇去選擇庇護場所了。晉君的命令好像是無窮無盡,這使得鄭國沒有再好的辦法。我鄭君也知道國家要滅亡了,因而隻好積蓄全國的力量,在國境上等候晉國大軍的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