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6月26日晚,紫禁城西北角火光滿天,火焰高達十丈餘,內裏夾雜著叫喊和哭號,原來是神武門內建福宮的德日新齋起火,並且迅速蔓延到了其他建築物。
就在城裏火光衝天的時候,意大利使館的消防隊員、員警總署,禦戌司令等官員紛紛來到了神武門,準備進宮撲救,但是門衛卻以“清室向例未奉諭旨,外人不許入神武門一步”為由,不敢擅自為他們開門。
消防員隻能在宮門外,等候溥儀下諭旨啟門。時任內務府總管的紹英,急忙入宮四處尋找溥儀上他下諭,在宮裏找了將近1個小時20分鍾,才在西宮見到了溥儀。
此時的溥儀還滿腦子裏安裝著“家訓不得外人入宮”的觀念,有些猶豫不決。
紹英一再陳請,溥儀決定召集臨時禦前會議,這才下諭旨,準許消防人員入宮救火,錯過了救火的最佳時間。消防人員趕到現場的時候,建福宮花園已經成了一片焦炭。
雖經撲救,但是一直到第二天早上7點左右,火才被完全撲滅。
統計火災的損失實在令人痛心,這場大火共燒毀房間一百二十間。溥儀自己曾回憶說,到清理火場的時候,金佛、金塔燒熔後有的成了碎塊,有的化成了金水。
內務府曾經找來北京各地金店來投標,一個早已經打通關係的大金店,以五十萬元的價格買下了灰燼處理權,從中揀出的金塊、金片有一萬七千多兩。
大火之後追查事故原因,官方當時給出的說法是太監缺乏用電的知識,漏電失火。但是溥儀卻懷疑是宮內偷盜珍寶的太監放火滅跡。
7月16日,末代皇帝下了一個破天荒的諭旨,將宮內太監全部撤裁,立即出宮,不過三位太妃、溥儀、淑妃等所在的五個宮,還是各留下了20名太監。
1949年之後,一直有動議重修建福宮,直到1999年國務院批準修建,因此建福宮成為故宮中,唯一被國務院批準的複建工程。2006年建福宮複建竣工後,故宮博物院官方表示,建福宮花園是用作招待各國高級貴賓,舉辦文博學術交流活動,記者招待會,小型內部展覽等用途的特殊場所,不對公眾開放。
紫禁城裏的趁火打劫
明、清兩代幾百年帝王搜刮來的寶物,除了兩次被洋人軍士搶走的以外,大部分還全存在宮裏。這些東西全沒有個數目,其中有數目的那部分又沒有人檢查,所以丟沒丟,丟了多少,都沒有人知道。隻從這一點來說,就給偷盜者大開了方便之門。
參加打劫行徑的,可以說是從上而下,人人在內。換言之,是一切有機會偷的人,是無人不偷,而且盡可放膽地偷。偷盜的方式是各有不同的,有撥門撬鎖秘密地偷,也有根據合法手續,明目張膽地偷。太監大都采用前者方式,大臣和官員們則是用辦理抵押或標賣,借出鑒賞,以及請求賞賜等,即後者合法的方式。至於溥儀和溥傑采用的一賞一受,更是最高級的方式。
建福宮那邊一座庫房。庫門封條很厚,至少有一百年沒有開過了。滿屋都是堆到天花板的大箱子,箱皮上是嘉慶年的封條,裏麵的珍奇異寶數不勝數。當時地安門街上的一些古玩鋪有的是太監開的,有的是內務府的官員或者官員的親戚開的……裏麵的古玩,大多都是從皇宮裏偷盜出來的。
溥儀決定清查,發現很多盜案。為了追查盜案,太妃曾叫敬事房都領侍組織九堂總管會審當事的太監,甚至動了刑,但是無論是刑訊還是懸重賞,都沒有一點效果,沒有人承認。不但如此,建福宮的清點剛開始,6月27日這天的夜裏,突然發生了火警,清點和未清點的全燒個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