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舍晝夜
“不舍晝夜”表示時間不停的流逝。
此典出自《論語·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子到了晚年,常和他的學生們在一起。有一天,他和學生們一道去散步,走到河邊,望著奔騰不息的河水默默不語。學生們不知他在想什麼,就沒有去打擾他。他望了很久,最後歎了一口氣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光陰一去不複返啊,或許它就像這河水一樣,晝夜不停地奔流吧。)學生們聽了孔子的感歎,領會到了孔子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於是,他們立刻向孔子表示:“老師,我們一定好好學習,珍惜時光,決不辜負您的期望。”孔子聽了深有所感地說:“應該珍惜時光,認真學習啊!”
操舟若神
“操舟若神”比喻隻有拋掉得失之心,才能在各種繁複多變的情況下發揮自己的技能。
此典出自《莊子·達生》:“顏淵問仲尼曰:‘吾嚐濟乎觴深之淵,津人操舟若神。……敢問何謂也?’”
顏淵問仲尼說:“我曾經渡過觴深這個水潭,那擺渡的人駕船的技巧真是高明。我問道:‘駕船可以學會嗎?’他回答說:‘可以。擅長遊水的人是要經過反複學習才學會的。至於那些會潛水的人,即使平時沒見過船,一旦見到就可以很容易地駕駛它。’他不直接回答我的問題,請問他說的那些話是什麼意思?”仲尼說:“擅長遊水的人反複學習就會,是因為熟悉了水性,就不害怕水了。至於會潛水的人沒見過船就能駕船,那更是因為他看水就像陸地一樣,看待翻船就像大車在上坡時打了滑倒退幾步一樣。即使翻掉船的種種危險同時出現在麵前,依然會沉著鎮定,心裏絲毫不受影響;這樣,到哪裏不輕鬆自如呢?一個賭博的人,用瓦塊當賭注的時候,賭起來隨心應手;用隨身物品做賭注的時候,心中便有所顧忌;用黃金做賭注的時候,失去黃金的恐懼會搞得他心緒繁亂。賭的技巧本來是一樣的,但因為心裏有了負擔,所以表現出來的技巧就有很大的不同,這就是看重外物的結果。凡是看重外物的人內心一定是笨拙的。”
長康三絕
“長康三絕”形容書畫神妙奇絕。
此典出自《晉書·顧愷之傳》:“故俗傳愷之有三絕:才絕,畫絕,癡絕。”
顧愷之(字長康)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年輕時就精通詩、文、書、畫,在繪畫創作和繪畫理論兩方麵都有很高的成就。顧愷之繪畫創作的真跡現在已經失傳了,流傳下來的隻是後人的摹本,如《列女圖》、《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幾幅。在繪畫理論方麵,他留下《論畫》、《魏晉勝流畫讚》和《畫雲台山記》等著作。
顧愷之曾在大司馬桓溫屬下當參軍。當初,他在桓溫府中時,桓溫常說:“顧愷之身上癡呆和聰慧各占一半,合起來講,正好持平。”因此,世間傳說顧愷之有三絕:才絕、畫絕、癡絕。
車胤囊螢
“車胤囊螢”比喻勤奮刻苦。
此典出自《晉書·車胤傳》:“(胤)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繭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這段話意思是說:
車胤非常博學,精通很多方麵的學問。家裏貧窮,經常沒有燈油,夏天的夜晚就把幾十隻螢火蟲裝進絲麻的口袋裏,用螢火蟲的光照著書,夜以繼日,繼續讀書。
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形容恭敬師長和對有高深學問、精湛技能者的仰慕。
此典出自《二程全書·外書十二》:“遊、楊初見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既覺,顧謂曰:‘賢輩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門,門外之雪深一尺。”
北宋時,有一位大學問家,名叫程頤,當時的人都稱他為“伊川先生”。他和他的哥哥程灝,都是宋代理學大師周敦頤的得意門生。他的學說以“誠”字為基礎,即是專心一意,不自欺欺人;其次是要存“疑”,有了疑問,再去“窮理”便是求學的方法,這樣才能得到真知;得到真知之後,才能確信自己所講的道理,力行而不惑。
由於程頤在當時有很高的名望,因此很多人都投奔到他的門下讀書。後來在學問上有很大成就的遊酢和楊時,就是程頤的學生。
遊酢和楊時第一次去見程頤,談了一會,程頤因年老體弱,容易疲倦,就閉目養起神來,兩人不敢驚動他,就耐心地侍立在旁邊。待程頤醒來,發覺他們還站在那裏,忙對他們說:“怎麼你們還在這裏啊?快回去吧!”兩人走出門外,隻見原先沒有積雪的地上,已經下了一尺多深的雪,可知他們兩人已在程頤麵前站立了很長時間了。
詩人謝應芳在一首“楊龜山祠”的詩中,有“卓彼文靖公,早立程門雪”之句,稱讚揚時卓越的成就和敬慕師長的品德。
尺璧寸陰
“尺璧寸陰”形容時光寶貴,一寸光陰一寸金。
此典出自《淮南子·原道訓》:“時之反側,間不容息。先之則太過,後之則不逮。夫日回而月周,時不與人遊,故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禹之趨時也,履遺而弗取,冠掛而弗顧,非爭其先也,而爭其得時也。”
這段話意思是說:
時間的一反一側之間的變化非常神速,沒有喘息之機。在它前麵行動,就顯得超越太多;在它後麵行動,則又達不到目的。日月運行,光陰易逝,不和人多作周旋。因此聖人不認為一尺的玉璧是寶貴的,卻認為一寸光陰是無價的,這是因為時光難得而容易失去,禹為了珍惜寶貴的時間,鞋子掉了都沒有工夫去取,帽子掛在樹枝上都不去拿,這不是為了爭著走到前麵,而是為了爭著得到大好時光。
楚王田射
“楚王田射”的這個典故告訴人們,集中精力,專心一意,才能把事情辦好。
此典出自《鬱離子》:“楚王田於雲夢,使虞人起禽而射之。禽發,鹿出於王左,麋交於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鵠拂王旃而過,翼若垂雲。王注矢於弓,不知其所謝。養叔進曰:‘臣之射也,置一葉於百步之外而射之,十發而十中,如使置十葉焉,則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一次,楚王在雲夢打獵。他讓虞人把飛禽走獸轟起來,供自己射獵,當飛禽出現的時候,隻見楚王的左邊跑來一隻鹿,右邊竄出幾隻麋。他剛要拉弓射箭,又發現一隻天鵝從他頭頂的大旗上掠過,兩隻揮動的翅膀好像垂在天空的白雲。楚王眼花繚亂,箭搭在弦上,卻不知該射哪一個。
這時,大夫養由基上前說:“我射箭的時候,百步之外放一片樹葉,我能夠射十次中十次;如果放上十片樹葉,能不能射中,那就很難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