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1 / 3)

第九章

一問三不知

“一問三不知”原意是說對一件事情的開始、經過、結局都不了解,現在則用它形容對實際情況一點也不了解。

此典出自《左傳·哀公二十七年》:“吾乃今知所以亡。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人之,不亦難乎!”

春秋時期,有一年,晉國大夫荀瑤帶領軍隊攻打鄭國。他把兵馬駐紮在桐丘這個地方。鄭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根本不是大國的對手,國君急忙派大夫駟弘到齊國去請求救援。齊國答應出兵援助鄭國,派大夫陳成子率軍出征。

陳成子率領的齊國軍隊順利地到達濮水岸。不幸的是,正趕上天下大雨,士卒不願意冒雨過河。鄭國的向導子思說:

“晉國的兵馬就在眼前,我們鄭國君臣盼望齊軍早一點到達,以解困厄。如果現在被大雨阻攔住,可能會來不及解救鄭國了……”

陳成子也焦急萬分,他身披鬥篷,拄著兵戈,站在山坡上指揮過河。戰馬看到河水嚇得嘶叫,他便用鞭子狠抽,硬逼著它們渡過了濮水。齊軍順利地到達對岸,準備與晉軍交戰。

晉軍統帥荀瑤見齊軍軍容嚴整,心裏有點擔心,便與左右部將商量說:

“陳成子新近操持齊國朝政,國內百姓都非常擁護他,兵士也願意替他拚搏,瞧他的軍隊那樣整齊,可能我們不是他的對手啊!”

他的部將也讚成他的看法,紛紛主張撤兵。荀瑤一邊下令撤軍,一邊派了一位使者去齊軍營地拜見陳成子。使者說:

“我們的統帥讓我向您解釋:這次晉國出兵完全是為了替你報仇,陳國被滅亡是鄭國的罪過,而陳成子家族是從陳國分支出來的,可能也會為此憂愁吧?可是現在陳成子卻恩將仇報,率軍來攻打我們,太不知好歹了。如果陳成子認為陳國的滅亡是無所謂的事情,那麼與我們又有什麼關係呢?”

陳成子聽了使者的這一番話,知道這是荀瑤編造的謊言,憤怒地說:

“欺壓別人的人絕沒有好下場!荀瑤這樣的人也不會有好下場的!”

使者走後,荀文子向陳成子稟報說:

“有一個剛從晉軍營裏跑出來的人說,晉軍準備調動一千輛兵車襲擊我們的營門,要全部消滅齊軍,你快拿主意啊……”

陳成子嚴肅地告訴他:“我出發之前國君就囑咐過我:‘不要追趕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兵馬’。即使晉國出動兩千輛兵車,我也不能避開它而不與他拚搏。我真沒有想到,你剛才竟然講出壯敵人威風,滅自己誌氣的話,回國以後我要向國君稟報。”

荀文子又羞又愧,後悔地說:“君子謀劃一件事情,對於事情的發生、經過、結果這三項都要考慮成熟才能向上報告。而我在對這三個方麵全不清楚的情況下,就妄加非議,怎能不碰壁呢?難怪我總是得不到信任,隻身逃亡在國外,都是因為我不懂策略呀……”

幾天以後晉軍撤兵了,陳成子也班師回國了。

一之謂甚

“一之謂甚”表示錯一次已經過分了,還能再犯第二次嗎?常被用來勸人不要重犯錯誤。

此典出自《左傳·僖公五年》:“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謂甚,其可再乎!”

僖公二年,晉獻公曾向虞國借路去攻打虢國。虞國大夫宮之奇向虞公建議,不能讓晉國借路去打鄰國,但虞公沒有聽從他的勸告,結果虢國的都城下陽被攻占。僖公五年,晉侯又向虞國借路去打虢國,宮之奇又勸虞公不能再借路了。可是虞公依然不聽他的勸告。宮之奇說:“虢國是我國的屏障,虢國滅亡了,我們虞國也將隨之滅亡。不能讓晉軍進來,外寇是難於對付的。我們已經上過一次當了,哪能再上當呢!”

虞公認為晉與虞有著氏族關係,如果他滅了虞國,神靈是不會保佑的,所以虞公沒有采納宮之奇的建議。後來晉國消滅了虢國後,回師時就把虞國滅掉了。

一知半解

“一知半解”表示對問題了解得不深不透,所知不多。

此典出自清代禦選《唐宋詩醇》卷三十二:“洵乎獨立千古,非一代一人之詩也;而陳師道顧謂其初學劉禹錫,晚學李太白,毋乃一知半解。”

宋朝詩人陳師道讚揚蘇東坡的詩,初學劉禹錫,後學李太白。到了清朝乾隆十五年禦定的《詩醇》中卻不認同這種說法。在《詩醇》中評論蘇軾的詩時寫到:“洵乎獨立千古,非一代一人之詩也;而陳師道顧謂其初學劉禹錫,晚學李太白,毋乃一知半解。”意思是說:相信宋代大詩人蘇軾的詩是獨立千古,不能把它當作一個時代一個人的詩來看,而宋代詩人陳師道認為蘇軾的詩起初學劉禹錫,晚期學李太白,這是對蘇軾的詩了解不充分的說法。

一字千金

“一字千金”形容一篇文章的價值很高,或者稱讚一篇文章在修辭上特別出色,字字珠璣,不可多得。

此典出自《史記·呂不韋傳》:“呂不韋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餘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布鹹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戰國末期,秦國有一個大商人,名叫呂不韋,他在趙國做生意時,曾資助過秦莊襄王(名子楚,當時在趙國做質子)又把他的妾趙姬送給子楚為妻,等到子楚繼承王位後,便被封為文信侯,官居相國。莊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歲的兒子政(趙姬所生)繼承王位,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呂不韋為仲父,行政大權全操在呂不韋和趙姬的手中。當時養士之風非常盛行,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便都養有門客數千人,呂不韋也養了三千門客,作為他的智囊,想方設法來鞏固他的地位。這些門客,三教九流的人,應有盡有,他們把各人的見解和心得都寫下來。最後彙集起來,成了一部二十餘萬言的巨著,題名《呂氏春秋》。呂不韋就把這部書作為秦國統一天下的經典。當時呂氏把這書在秦國首都鹹陽公布,懸了賞格,說如果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字或減一字,就賞賜千金(合黃金一斤)。

一字之師

“一字之師”指稱詩文的改正者。詩文經旁人更改一字就更加完美,故稱修改者為“一字之師”。

此典出自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人以穀為一字師。”

唐朝時期,有一個和尚名叫齊己,他非常喜歡寫詩。他寫詩的態度也十分嚴謹,詩寫成後,還要仔細琢磨、反複推敲,並虛心向別人請教。有一次,他寫了一首五言詩,題名為《早梅》,為了使自己的詩句準確、生動,就去向他的朋友鄭穀請教。鄭穀把詩中的“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這兩句反複看了幾遍之後說:“‘數枝’不足以點明‘早’的意思,不如改為‘一枝’。”齊己聽了非常佩服,深深地向鄭穀表示謝意。於是“人以穀為一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