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絕口不道
“絕口不道”形容閉口不說,絕不漏嘴。
此典出自《漢書·丙吉傳》:“吉為人深厚,不伐善。自曾孫遭遇,吉絕口不道前恩,故朝廷莫能明其功也。”
丙吉,字少卿,年少好學,為人忠厚,做過廷尉監。劉詢還沒有當皇帝時,曾遇難入獄,經丙吉想方設法營救,才得以安全脫險。
劉詢即位後,號稱宣帝。丙吉被封為關內侯,但他從不自我誇耀。尤其是救過宣帝這件事,無論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他都“絕口不道”,因此在宮廷中,沒有人知道這件事。
丙吉做人忠厚,不談己善,也不居功。劉詢加封丙吉為博陽侯,采邑三百戶。這時,丙吉病倒在床上,經多方治療才痊愈。丙吉康複之後,上書辭謝,說功小受封,於心有愧。經過宣帝百般勸說,他才勉強接受了。
侃侃而談
“侃侃而談”指不慌不忙地談著。
此典出自《論語·鄉黨》:“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侃侃如也。”
周代等級森嚴,大夫是諸侯下麵的一個等級,又分為兩等,最高一級稱為卿,即上大夫,其餘稱為下大夫。孔丘的地位與下大夫差不多。
孔丘是個舉手投足都力求禮數周全的人。在家鄉、在朝廷上、和上大夫說話、和下大夫說話,他都有不同的舉止和言語。在家鄉,他顯得溫和恭順,似乎根本不會說話;在祭祀和朝見的場合,他善於談論,隻是非常謹慎。在朝廷上,國君不在場時,他同下大夫說話時,理直氣壯;同上大夫說話時,和顏悅色;君主來了,則恭敬而又不安,非常小心謹慎。
空穴來風
“空穴來風”意思是某種說法有一定的成因,用以或者比喻流言乘虛而入。
此典出自戰國楚國宋玉《風賦》:“臣聞於師,積句來巢,空穴來風。”
楚國人宋玉是屈原的學生,也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有一次,他陪楚頃襄王到蘭台遊玩,這時颯颯地吹來一陣風,頃襄王披著衣襟,感覺十分涼快,說道:“這陣風真涼快呀!這是我和老百姓們共有的呀!”宋玉痛恨頃襄王淫樂無道,把他的老師屈原放逐到湘北去,便藉了“風”的話題來諷刺他。說道:“這風是大王你獨有的呀,老百姓哪裏能和你共有呢?”頃襄王覺得風的吹拂是不分貴賤的,現在聽宋玉說風是他獨有的,感到很奇怪,就叫宋玉說說原因。宋玉說:“聽我老師屈原說過:積樹彎曲了,就有鳥在上麵做巢;空的洞穴會生出風來,因為它各有憑藉,風氣自然就不同了……”宋玉用諷刺的口吻,把風劃分開來。他說:“在皇宮裏那些清靜的地方風是清涼的,那裏的風屬於貴族;老百姓居住在低矮潮濕的陋巷裏,即使有風吹來,也是夾雜著許多泥沙和穢臭的,那裏的風屬於老百姓……”
孔子馬逸
“孔子馬逸”比喻隻有真正熟悉農村生活的人,才能通情達理地對農民說出切實有力的語言,一語破的,解決問題。
此典出自《呂氏春秋·孝行覽·必己》:“孔子行道而息,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馬。”
孔子急著趕路,半路上休息的時候,饑餓的馬偷吃了農民的莊稼,農民把他的馬扣留了起來。
子貢自告奮勇地去說情,費盡了唇舌,農民根本不理睬他。
有個跟隨孔子不久的鄉下人,說:“請讓我去試一試。”
這人對農民說:“您不是在東海種地,我不是在西海種地,我的馬怎麼能不吃您的莊稼?”
農民一聽,非常高興,互相議論說:“說話也有這樣雄辯的,哪像剛才那個人!”於是農民就把馬給了那個人。
口口聲聲
“口口聲聲”形容把一說法經常掛在口頭上。
此典出自《元曲選·秋胡戲妻》:“你這廝,太無禮了。你待要偕比翼,你也曾聽杜宇它那裏口口聲聲攛掇先生,不如歸去。”
有個寡婦劉氏,身邊隻有一個兒子名叫秋胡。鄰居羅大戶有個女兒叫做梅英。通過媒人的說合,秋胡與梅英二人結為夫妻。沒想到成婚之後,媒人嫌謝禮太少而從中百般挑撥。她對梅英說:“姐姐一表人才,應該嫁給一個財主,有吃有穿,一生受用,嫁給這個秋胡,窮困艱苦,你以後依靠什麼生活下去啊?”梅英回答說:“至如他釜有蛛絲甑有塵(意思是:就是他窮得鍋底朝天,甑上有灰塵),我也不嫌棄。”
梅英根本不理睬媒婆的挑撥。
不久,秋胡當兵去了。債主李大戶趁機來向羅大戶逼債,想借機將梅英據為己有。羅大戶無錢償還,李大戶便擺出一副財主的架勢說:“既無錢還債,就把梅英嫁給我,這筆債也就一筆勾銷了。”還造謠說:“你女婿已經死了,女兒又這麼年輕,總不能老守活寡呀!嫁給我李某,不但你女兒一生吃穿不愁,你這個當嶽父的也可跟著享享清福哇。”聽了李大戶的這番話,羅大戶的心動了。
羅大戶便對劉氏說:“秋胡已死,我女兒年輕,不能守寡!而今李大戶要娶她,已經牽羊擔酒送禮來了。”劉氏無可奈何,隻好叫梅英梳妝打扮。她對梅英說:“雖然秋胡不在家中,你是個年輕媳婦,也該梳梳頭,打扮一下呀!這樣蓬頭垢麵,不是讓人家笑話麼?”梅英說道:“我丈夫不在家已五載十年了,我一個婦道人家也該識個好歹高低呀!”正在說話間,李大戶與羅大戶夫妻帶著一班人吹吹打打,鼓樂喧天娶親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