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解讀人體奧秘大自然的傑作——人體骨骼係統(1 / 3)

我們的身體中有一個完整的骨骼係統。這個係統的靈巧精準是任何設計師也難以達到的,它是大自然的傑作,是人類不斷進化和適應環境的產物。人體內共有206塊骨,主要功能是支撐身體,保持體形;另一方麵,骨骼也提供肌肉的連接麵,透過關節,協助肌肉產生運動,為內部軟組織結構提供保護。骨骼幾乎分布在身體的每一個部分,小小的手部就有很多骨骼,占身體骨骼總數的四分之一。

骨骼作為人體的框架

眾所周知,人體共有206塊骨頭。其中顱骨29塊,軀幹骨51塊,四肢骨126塊。由於骨在人體各部位的位置不同、功能各異,所以,它們的形狀也多種多樣,分別被稱為長骨、短骨、扁骨和不規則骨。

長骨呈長筒狀,中部較長的一段稱骨幹,長骨兩端比較膨大,骨幹內的空腔稱為骨髓腔,裏邊有骨髓。骨髓有造血功能。長骨多分布在四肢,如尺骨、橈骨、股骨等。短骨多數呈立方體,如跗骨、腕骨。扁骨大多又寬又扁,呈板狀,如顱頂骨、肩胛骨。不規則骨的形狀不規則,如脊椎骨。骨與骨之間,主要借助關節連接。人體較大的關節有肩關節、肘關節、橈關節、腕關節、膝關節等。關節一般由關節麵、關節腔和關節囊組成。骨骼可以支持身體,作為肌肉附著的支架。一般人認為骨頭是死的物質,其實不然,骨骼是會生長的,其中的骨髓還可以造血。人體的骨骼係統可分為兩部分:中軸骨骼與附肢骨骼。中軸骨骼包括頭骨、脊椎骨、胸骨、肋骨;附肢骨骼包括肩帶、腰帶、上肢骨、下肢骨。

骨質密度自三十多歲便會開始下降,每年約為千分之三,這是鈣質逐漸喪失所致。婦女在停經之後,骨質喪失的速度加快,每年可高達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據估計,到了七十歲時其骨質密度可能隻有三十歲時的一半了。骨頭相接的地方稱為關節。關節可分為不動關節、少動關節、可動關節。不動關節例如頭骨的縫合線,少動關節,例如胸骨、肋骨關節,可動關節例如肩關節、膝關節等。可動關節外常有韌帶,用以固定骨的位置,並且可以伸張活動。

人的骨髓裏有沒有細菌

人的骨髓裏也可能有細菌,這是十多年前才發現的事情。這種細菌是厭氧棒狀杆菌,也稱為粉刺丙酸杆菌,它能在供氧不足的條件下生長這種菌,人的口腔、腸道和陰道等處也在供氧不足的條件下生長這種菌,但來源不明。據國內有關研究報道,在8~9年前,就已證明北京市人健康骨髓裏帶菌率高達76%;腫瘤病人,尤其是白血病人這種細菌則很少。在國外,日本也證明,當地多發的胃病病人的骨髓,越近晚期帶菌率越低。這說明健康骨髓裏細菌高於有病人的。這種細菌已由科學工作者從骨髓裏分離出來,由它培殖的細菌對人無害,且能保護並激活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能減輕腫瘤患者因化療、放療引起的骨髓損傷,控製血中白細胞的減少,在體內外可誘生大量幹擾素以提高抗病毒能力。最近還發現對慢性活動性肝炎有一定近期療效。國內還試用它治療癌瘤血性胸水,也可延長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存活期,對某些乳癌、黑色素瘤、鼻咽癌、肺癌轉移病人作局部注射,可使瘤體縮小或消退。實驗證明,這種細菌能提高多種免疫活性細胞的功能,增強其酶的活性,但其機理至今尚未完全清楚。

骨骼對人體的貢獻

骨骼對人體的貢獻主要有五個方麵:

第一,它能保護我們的內部器官,比如顱骨保護腦、肋骨保護胸腔。

第二,骨骼構成骨架,支撐人體,維持身體姿勢。

第三,骨骼有造血功能,骨髓是唯一的造血場所,它源源不斷地製造和輸送紅細胞和白細胞進入血液循環,更新衰老或死亡的血細胞。

第四,骨骼可以貯存身體裏的重要的礦物質,比如鈣和磷。

第五,我們之所以可以運動,就是靠骨骼、骨骼肌、肌腱、韌帶和關節一起產生並傳遞力量來實現的。男和女的骨骼有何不同

一般來說,男性的骨骼比較粗大,表麵粗糙,肌肉附著處的突起比較明顯,骨密質較厚,骨質重;而女性的骨骼比較細弱,骨麵光滑,骨質較輕。一個人骨折時,醫生會用繃帶或者石膏固定傷處,幾個月後就會康複。骨的完整性或連續性被中斷或破壞。由外傷引起者為外傷性骨折;發生在原有骨病(腫瘤、炎症等)部位者為病理性骨折。骨折端與外界相通為開放性骨折,如與外界不通則為閉合性骨折。此外,還可根據骨折的程度、穩定性和骨折後的時間作出其他分類。骨折發生後常在局部出現疼痛、壓痛、腫脹、瘀血、畸形、活動受限及縱向叩擊痛、異常活動等。一般可據此作出診斷。當然,如果骨折損傷了血管、神經等,則會出現相應的表現,故應注意是否有其他器官同時損傷。為了確診和進一步了解骨折部位、類型及指導治療,X線檢查是必要的。

怎樣養護骨骼

第一,補充足量的鈣。身體裏99%的鈣都儲存在骨頭和牙齒裏,它們支撐著你的身體;而另外的1%則在血液裏,這1%也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例如控製肌肉收縮、血液凝結、荷爾蒙分泌,這些對於生命都非常重要。而如果你的飲食中鈣不夠的話,你的身體就需要從骨骼中汲取鈣的“存量”,以維持血液中的鈣含量。天長地久,這種稀缺就導致了骨骼的疏鬆。其實日常飲食就是最好的補鈣渠道。一杯牛奶或酸奶含300毫克的鈣,一天喝3杯,鈣的量就夠了。一些綠葉蔬菜,例如羽衣甘藍也含有豐富的鈣,還有豆漿、高鈣飲料也是。

第二,選擇合適的運動。理論上說,所有運動都有利於健康,但並不是所有的運動對增進骨骼的健康同等有效。最好選擇那些承重運動,例如走路、跳舞、慢跑、爬樓梯或舉重。因為當你跳躍、奔跑或舉重時,你的骨骼承受了壓力,你的身體就會受到一個需要增強骨骼的信號,並開始製造新的細胞以強壯骨骼。

第三,多進食含維生素D的食物。維生素D的作用相當於鈣類穩定劑,它能促進我們吸收食物中的鈣,並鎖定到骨骼中。維生素D的來源有兩個:太陽、紫外線與皮膚中的化學成分相互作用產生維生素D;食物,包括蛋黃、鮭魚、金槍魚、動物肝髒等食物中都含有維生素D。人體骨骼的發育過程

人體骨骼的發育從胎兒階段就開始了,開始的時候,絕大部分的骨骼是由軟骨構成的,在嬰兒成長過程中,軟骨逐漸被纖維組織所代替,並經過軟骨的骨化過程,硬化成骨。骨化過程一般到20歲才結束。骨骼的生長和發育由甲狀腺激素、生長素以及性激素激發。人應當加強鍛煉,及時補鈣,並定期測試骨密度。

骨骼的元素是什麼

形成骨骼和牙齒的重要成分是鈣和磷,鈣和磷就像形影不離的親兄弟一樣,主要以無機鹽的形式存在於體內。成人體內的鈣的含量是700~1400克,磷的含量為400~800克,但隻有極少部分作為離子存在於體液中。鈣參與人體的肌肉收縮、細胞分泌和凝血過程,能夠降低神經和肌肉的興奮性。磷則主要參與對生命活動有重要影響的物質代謝過程。如果鈣和磷供應不足,就會對人體產生較大的危害性,引起很多病症。

身材高矮由什麼決定

生長素分泌多少決定了人的高度。那麼,究竟是什麼決定著生長素分泌的多少呢?一般來說,影響生長素生成的主要有以下兩個因素:

第一是睡眠。根據專家的研究,生長素在睡眠時分泌增加,醒時分泌減少,因此,如果睡眠不足,則必然影響生長素的生成。

第二是身體的代謝狀況。其中以血糖的影響最大,血液中的血糖充足,可促進生長素的分泌,因此患有幼兒糖尿病的兒童的生長發育會受到影響。

人體有兩類腺體:一類是有管腺,即外分泌腺,如汗腺、消化腺;另一類是無管腺,就是通常所說的內分泌腺。內分泌腺能分泌激素,也就是“荷爾蒙”。各種激素通過血液被運送到身體需要的部位,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人體的重要內分泌腺有甲狀腺、甲狀旁腺、腎上腺、胰島、腦垂體和性腺、胸腺等。與長高有關的主要是腦垂體、甲狀腺、腎上腺和性腺。腦垂體是控製身高的“頭領”,它分泌的多種激素,能影響其他激素的分泌,與人體身高關係極大。它分泌的激素過多,就會長成巨人;分泌過少,則將成為侏儒。甲狀腺激素能促進新陳代謝,促進骨骼與生殖器官的發育。它的分泌不足,人就長得,矮小而不成熟。腎上腺能分泌助人長高的雄激素。性腺對男女青春期的成長影響很大。據調查,青春期的男女每年可長高6~10厘米。此外,甲狀旁腺和胰島對長高也有一定作用。

羅圈腿是怎樣形成的

羅圈腿也就是“O形腿”,醫學上稱為膝內翻,外“八”字腿又稱“X形腿”,醫學上稱之為膝外翻,是國內常見的畸形。尤以青少年發病率較高。男女青年如果出現這種下肢畸形,不僅失去了體形美、行走不利,有時還會影響參軍、工作以致影響戀愛。形成羅圈腿一般有兩種原因:

第一,幼兒時患佝僂病。小兒佝僂病主要原因是缺乏維生素D。缺乏維生素D一方麵使小腸吸收鈣磷不足和腎髒排出鈣磷增加,造成體內鈣磷不足;另一方麵使新骨生成障礙,不能鈣化,並使已長成的骨骼脫鈣。

第二,骨骼生長發育階段受特殊的生活習慣影響。佝僂病一般是由維生素D缺乏所引起的。維生素D缺乏時,鈣、磷在腸內吸收減少。鈣、磷減少,一方麵肌體在甲狀旁腺調節下使已長成的舊骨脫鈣(舊骨硬度降低),以彌補血中鈣、磷不足;另一方麵,新骨由於缺鈣而使骨質鈣化不足而質地鬆軟,肌肉關節鬆弛,直立行走時在重力作用下就會變形。一般1歲以上兒童兩足跟並攏,兩膝關節距離在3厘米以下為輕度,3厘米以上為重度。

幼兒和青少年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骨骼就是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生長鈣化的。當青少年和幼兒由於一些特殊習慣,骨骼受某種方向的肌肉拉力,長期持續作用就會使骨骼變形。例如雙腿長期持續夾持物品,像騎馬等活動,也會形成羅圈腿。要預防羅圈腿,從幼兒時就應注意預防佝僂病和改變不良生活習慣。

軟骨

軟骨是人或脊椎動物體內的一種結締組織。在胚胎時期,人的大部分骨骼是由軟骨組成的。成年人的身體上隻有鼻尖、外耳、肋骨的尖端、椎骨的連接麵等處有軟骨。軟骨是人和脊椎動物特有的胚胎性骨骼。可分為透明軟骨、彈性軟骨和纖維軟骨,為一種略帶彈性的堅韌組織,在肌體內起支持和保護作用。由軟骨細胞、纖維和基質構成。基質含有70%的水分,有機成分主要是多種蛋白,如軟骨黏蛋白、膠原和軟骨硬蛋白等。在胎兒和年幼期,軟骨組織分布較廣,後來逐漸被骨組織代替。成年人軟骨存在於骨的關節麵、肋軟骨、氣管、耳廓、椎間盤等處。在人體中,軟骨雖然沒有骨頭強壯,但是更有彈性,有著特殊的生理功能。

軟骨在身體的哪些部位

根據軟骨組織內所含纖維成分的不同,可將軟骨分為透明軟骨、彈性軟骨和纖維軟骨三種,其中以透明軟骨的分布較廣,結構也較典型。第一,透明軟骨。透明軟骨間質內僅含少量膠原纖維,基質較豐富,新鮮時呈半透明狀。主要分布於關節軟骨、肋軟骨等。第二,纖維軟骨。纖維軟骨分布於椎間盤、關節盤及恥骨聯合等處。基質內富含膠原纖維束,呈平行或交錯排列。軟骨細胞較小而少,成行排列於膠原纖維束之間。HE染色切片中,纖維被染成紅色,故不易見到軟骨基質,僅在軟骨細胞周圍可見深染的軟骨囊及少量淡染的嗜堿性基質。第三,彈性軟骨。彈性軟骨分布於耳廓及會厭等處。結構類似透明軟骨,僅在間質中含有大量交織成網的彈性纖維,纖維在軟骨中部較密集,周邊部較稀少。這種軟骨具有良好的彈性。

軟骨組織嬌弱需嗬護

軟骨在人體中起到承重負荷,減少關節間骨骼摩擦等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應盡量增加運動,以便促進關節的血液循環。但是,運動卻不能過量,現在很多關節類疾病,都是由於軟骨損傷所造成的。如骨質增生、腰椎間盤突出、半月板損傷、退行性關節炎等等。在平時的飲食中,應多攝取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如芒果、木瓜、甜瓜、葡萄、橘子、鳳梨、香蕉、草莓、番茄、包心菜、馬鈴薯等。而一旦身體的軟骨發生損傷,可服用一些可促進軟骨再生的藥品等。

軟骨病是什麼病

軟骨病在醫學上的全稱為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是嬰幼兒時期常見的一種營養性疾病。其主要原因是體內維生素D水平不足。維生素D的主要功能是促進鈣、磷吸收和利用,並保證鈣、磷正常地沉著在骨骼生長部位,以保證骨骼的正常發育。如果體內缺乏維生素D,鈣、磷就不能正常沉著在骨骼生長部位,骨骼鈣化不足,孩子在臨床上會出現佝僂病的症狀。佝僂病與缺鈣有一定的關係,可是導致佝僂病的最根本的原因不是由於單純缺鈣,而是由於使鈣正常沉著於骨骼的維生素缺乏造成的,這種維生素就是維生素D。嬰幼兒為什麼會出現維生素D不足呢?人體內維生素D的來源有內源性的,即人體皮膚中所含7-脫氫膽固醇,經太陽紫外線照射後可變成維生素D3,這是人體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

奇怪的玻璃姑娘

中外都有這樣的罕見的病人,他們的骨骼像玻璃一樣脆,完全經受不住日常生活的“考驗”。我國廣州就有這樣一位奇特的病例,她被人稱為“玻璃姑娘”。她從小骨頭就不結實,有時候,在床上翻個身都會骨折。骨折最頻繁的是手骨和腳骨。有趣的是,她並不顯得那樣痛苦,因為骨折處會很快自動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