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來,我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重大突破。農村綜合改革逐步深化,強農惠農政策不斷加強;國有資產管理體製、國有企業和金融、財稅、投資、價格、科技等領域的改革也取得了豐碩成果;非公有製經濟進一步發展;市場體係不斷健全,宏觀調控繼續改善,政府職能加快轉變;開放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其中最顯著的成就是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30年來,我國經濟以年均9.7%的速度增長,不僅明顯高於1952—1978年年均增長5.9%的速度,也遠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3.6%的速度。經濟總量已經由原來的世界第十躍居世界第四,進出口貿易總額也大幅增長,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外彙儲備高居世界首位,並對世界經濟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改革開放的30年,同時也是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0年。扣除價格因素,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實際增長了6.5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了6.3倍,2億3千多萬人擺脫了絕對貧困,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實現了曆史性跨越。與此同時,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也取得很大成就,各項事業全麵發展,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特別是十六大以來,我們還經受住了“非典”和汶川特大震災的嚴峻考驗,並成功舉辦了奧運會和殘奧會。可以說,中國的改革開放,創造了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奇跡,不僅使中國人民從此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也為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改革開放經曆了波瀾壯闊、與時俱進的偉大曆程。
餘偉剛在《鄧小平與當代中國思想解放》一文指出:
鄧小平抓住當代中國解放思想的根本,領導、開創了中國社會主義新局麵。
隨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確立,隨著撥亂反正的深入開展,隨著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曆史經驗的全麵總結,以及對世界社會主義曆史經驗的思考,思想解放也不斷深入。在這個過程中,鄧小平領導我們緊緊抓住“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解放思想,使我們的社會主義觀念發生了一係列重大變化,研究社會主義的思維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
我們破除蘇聯那種僵化的社會主義模式觀念,堅持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鄧小平說:我們過去的體製“是從蘇聯模式來的。看來這個模式在蘇聯也不是很成功的。即使在蘇聯是百分之百的成功,但是它能夠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嗎?”“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曆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我們破除超階段的“左”的思想框框,堅持一切從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際出發。鄧小平說:過去“左”的教訓就在於“製定的政策超越了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現在我們確認中國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強調“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製定規劃。”這就使我們的社會主義真正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之上而擺脫了種種空想。
我們破除離開發展生產力抽象談論姓“社”姓“資”的思維定勢,堅持“三個有利於”的判斷標準。鄧小平說,關於姓“社”還是姓“資”的爭論,“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個有利於”標準的確立,加深了人們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使人們的思想進一步解放。
我們破除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的思想,堅持在實踐中不斷開辟認識真理的道路。鄧小平強調:老祖宗不能丟,又要講新話。“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這就使我們在新的實踐基礎上既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不斷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
對“什麼是社會主義”的理解發生了重大變化。
長期以來我們對“什麼是社會主義”的認識存在許多誤區。鄧小平說:“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於包括什麼叫社會主義這個問題也要解放思想。”他領導我們撥亂反正、正本清源、銳意創新,使我們對“什麼是社會主義”的認識發生了重大變化。其中包括: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針對“四人幫”所謂“寧要貧窮的社會主義,也不要富裕的資本主義”的謬論,鄧小平說:“當然我們不要資本主義,但是我們也不要貧窮的社會主義,我們要發達的、生產力發展的、使國家富強的社會主義”,“歸根到底要看生產力是否發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
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是共同富裕。鄧小平說:“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後,共同貧窮”,必須打破平均主義,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比較快地先富起來,這是“加速發展、達到共同富裕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