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媒介的把關人——大眾傳播的控製(上)(1 / 3)

由於傳播版麵、傳播時長等因素的約束,媒體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必須對信息進行篩選、修改、刪減或增加。這些活動,一方麵保證了信息傳播的有序進行,另一方麵也成為受眾眼、耳的把關人,決定了我們的視聽。新聞記者、編輯、節目製作人,或者新聞機構,如報紙、廣播電台、電視台、網站等,成為媒介信息傳播途徑中的把關人。

“把關人”又稱“看門人”、“守門員”,是指在信息傳播活動過程中決定信息材料取舍的人或機構。這些人或機構根據各自的選擇標準,將一些認為不合適的內容或信息進行加工處理或者刪除,就像一個篩子一樣對信息進行挑選,在信息流通過程中起著過濾的作用。

從信息傳播的實踐活動來看,把關人行為始終存在。把關人的行為主要包括信息抑製和信息疏導。前者是對信息的有效屏蔽、刪減或製止,後者主要包括信息的篩選和修改。把關人對信息的把關除了受自身偏好、觀點、價值觀等因素影響外,從更深層次來看,還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外在環境的影響。把關人對信息的過濾是一種內部控製過程,通過這種控製活動,媒介對整個社會係統實現把關。

新媒體的出現帶來了信息的繁榮與多元,任何人都可以成為新聞信息的發布者,那些在傳統媒體中被“把關人”刪除、修改、過濾的內容與形式,在網絡空間裏卻能大行其道,廣為流傳。但這並不意味著網絡媒介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可以隨心所欲,完全自主。新媒體時代仍然需要把關人。

第一節 把關人研究的曆史演進

為了節約戰爭開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開展了一場大規模的宣傳活動,號召大家食用牛下水(牛的內髒)。食用牛下水在當時來說是件很不習慣的事情,一般情況下,很少或幾乎沒有家庭食用。但是,這次宣傳過後出現了一種新的現象:那些接受了宣傳的家庭主婦們作出了與沒有接受宣傳的人不同的選擇,他們把牛下水帶回家,並做成菜肴擺上餐桌。這樣,那些接受了宣傳的家庭開始接觸並食用這種當時看來很不習慣的食品,而那些沒有接受宣傳的家庭的飲食並沒有因此改變。那麼,究竟是誰改變了人們的餐桌菜肴?他們又是怎樣達到目的的呢?對這一問題的分析和研究,掀開了新聞傳播領域研究的新的一頁。

一、個體層麵的“把關人”研究

(一)盧因與“把關人”概念的提出

庫爾特·盧因(Kurt Lewin,又譯為勒溫,1890—1947),美籍德國猶太人,是傳播學研究中把關理論的創立者,也是傳播學奠基者之一,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其代表作為《解決社會矛盾》等。

1943年,盧因在《心理生態學》(Psychlogical Eeology)一書中試圖研究戰爭對人們文化習慣的影響。通過對戰時家庭主婦購買食物習慣的研究,盧因提出了“渠道理論”(Channel theory),指出食物是通過不同渠道(從商店購買,自家菜園所種,或直接從農場購得等)一步一步來到飯桌上的,而食物進入或不進入下一個渠道,從渠道的這一環節到另一環節,都要受到“把關人”的影響。1947年,盧因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文中再次論述了這個問題,認為在群體傳播過程中存在一些把關人,隻有符合群體規範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渠道。一則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必須通過傳播者的若幹“檢查點”才能被許可通行。盧因將那些檢查點稱為“門”,把那些掌管著發放“通行許可證”的人稱為“守門人”(gatekeeper),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把關人。

所謂“把關人”,從廣義的角度來講,它指的是在信息采集、信息製作過程中對各個環節乃至各個決策過程中起著重要影響的人。因此,威爾伯·施拉姆曾經指出:“在信息網絡中到處都設有把關人。”可以說,在傳播活動過程中把關人無處不在,包括大眾傳播者在內的一切傳播者同時又都是把關人。狹義的“把關人”概念把信息最初采訪者(如記者、作家)排除在外,它指的是對已經初步製成並開始進入信息通道的信息進行控製的有關人員,如報刊編輯、總編、廣播電視台台長、部門經理或主任、電影製片人甚至剪輯師、網站管理員,還有信息傳播的檢查機構及其官員等等。

盧因對新聞傳播活動中的“守門行為”和“把關人”進行比較研究後,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1.事物運動必須通過不同的渠道,而這些渠道中必須存在“把關人”;2.“把關”中除了人之外,還有一些規則,但所有的規則都是人掌握的,因此人,尤其是個人是理解“把關”的關鍵;3.研究“把關人”實際上是研究導致把關人作出某一決定的因素,即找出隱藏著“門”背後的開與關的決定因素;4.盧因認為,影響把關的就是人的心理因素,因此,他非常重視研究個人的心理因素在把關中的作用。

(二)懷特的新聞把關模式

懷特(David Manning White),傳播學者,盧因的學生,他從狹義的角度將把關人理論引入大眾傳播領域。

1949年傳播學者懷特對美國某小報的某電訊編輯(telegraphwire editor)的工作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個案調查。該編輯從接收的11910條電訊稿中選用了1297條,不足11%。懷特的研究表明,該報電訊編輯接收到的通訊社(美聯社、合眾社、國際社)一周的稿件選用情況大抵有如下特點:(1)隻有10%的要聞被選用;(2)電訊稿在內容上比例失衡,國際性政治新聞、全國性政治新聞和人情味、趣味性新聞占總量的2/3;(3)收進電訊稿比率和實際采用比率大致接近。

那麼,電訊稿中90%的稿件被編輯淘汰的原因是什麼呢?懷特詢問值班編輯得知有兩個理由:(1)不值得發表(占被淘汰稿件的40%左右);(2)已選登其他稿件(占被淘汰的稿件的60%左右)。在不值得刊登的具體理由中,有許多為“主觀”理由,如編輯認為“沒有趣味”、“寫得枯燥、含糊”、“不好、狗屎”等,這些理由看起來並沒有什麼客觀的審核標準,對某一特定的稿件而言,完全可能因為編輯個人的趣味不同而會有不同的命運。編輯認為該登就登,認為不該登就不刊登,選擇新聞的標準是個人的喜好和情緒。詳見下表7-1:

表7-1 守門人淘汰稿件的理由及數量

理 由次 數不

表沒趣味104寫得枯燥、含糊80不好、狗屎67登得太多了,常出現62瑣碎,浪費篇幅55不用此稿23宣傳18不喜歡自殺消息,太挑逗,趣味庸俗14423(40%)已

件篇幅不夠;如夠,必登640等進一步發展172太遠,不在本地區40太地區性36已用另一通訊社的稿件(短而有趣)20昨天已登橫貫全頁大標題1漏掉了1910(60%)

懷特的研究驗證和擴充了盧因的理論,在此研究基礎上,他將“把關人”(或譯“守門人”)概念引入新聞研究領域,明確提出了新聞篩選過程中的把關模式,見圖7-1。

圖7-1 懷特的把關人模式

N:新聞來源,如通訊社;N1、N2、N3、N4:新聞來源(如通訊社)發出的一係列不同的信息;N′1、N′4:被舍棄的信息;N′2、N′4:被放行的信息;M:到達受眾的信息。

社會上存在著大量的媒介素材,大眾傳播媒體在傳播過程中並不是“有聞必錄”,而是對信息進行取舍選擇以後進行傳播。傳媒組織及傳播者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充當著“把關人”的作用,成為信息傳播通道中的一道道“關卡”。通過這一道道“關卡”,有的信息被放行,有的被排斥,最終到達受眾的信息僅僅隻是眾多信息材料中的冰山一角,所占比例非常低。懷特從信息輸入與信息輸出兩方麵的對比中發現:把關過濾信息=輸入信息-輸出信息。從選擇性認知的角度來看,閱聽大眾所接觸的信息,是先經過記者和編輯對事實的選擇性認知後的“事實”,就算寫作過程完全客觀、公正,毫無瑕疵,此“事實”已非彼事實了。正如拉斯韋爾所說:“任何一個傳遞信息的人都可以從信息輸入和信息輸出兩個方麵受到檢驗。”

懷特的把關模式告訴我們,在具體的傳播活動中,信息是如何被把關,如何被過濾篩選掉的。對於傳播中“把關人”“有權”決定信息“進或出”的現象,懷特最先采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加以證實,並在《新聞季刊》上發表了此研究報告:《守門人:一個新聞選擇的個案研究》,受到傳播理論界的重視。

但是,懷特認為新聞公開與否完全取決於編輯,全憑自己的經驗、態度和對“新聞”的期待,完全是一種個人的主觀活動。他將把關人當做一個孤立的因素來考察,過分強調把關人的獨立權限,而忽略同把關人相聯係的社會因素對把關活動的製約。因此,從懷特的把關模式上,人們容易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把關人對信息的傳播可以為所欲為,可以隨意按照自己的喜好來處置。這顯然不符合傳播實際,限製了該理論的運用。隨著傳播活動的深入與發展,該理論的局限性不斷暴露,不少人對此理論提出了批評。社會學家赫希(Hirsch)曾從社會製約的角度指出,懷特的研究及把關人理論隻看到個人在把關活動中的直接作用,而沒有從社會係統角度考慮其中所隱含的一係列左右把關的深層的必然因素,沒有對此作進一步的延伸與探討,它雖然源於對“新聞傳播”現實的考察,但因其視點聚焦於“新聞傳播者”而顯偏狹。《傳播與媒介研究詞典》(A Dictionary Of Communication and Media Studies)認為:“今天,該模式隻是作為把關分析的出發點而被人接受的。確實,學者通過增加一些懷特沒有涉及到的重要因素——比如限製與指導大眾傳播的組織因素——來繼承發揚它,這又是有用的。”

(三)麥克內利的把關模式

懷特模式是一種比較簡單的把關模式,隻局限於個人單一的把關活動。那麼,在現實傳播中,新聞事件與最終的接受者(報紙、讀者等等)之間是否隻是一種個人單一的把關活動呢?到底要經過哪些把關環節呢?1959年,麥克內利通過對國際新聞流動過程的研究,揭示出在信源與信宿、新聞事件與最終接受者之間存在著“一係列”的把關環節,而絕非懷特模式所顯示的一個孤零零的“門區”。這一發現發展和完善了懷特的研究。

為了進一步說明把關活動的多環節性,麥克內利通過對新聞信息流通過程的研究指出,采訪對象、記者、編輯等多個不同的把關人在各個不同環節對信息進行把關。在信息流通過程中,這些不同的把關人通過對信息的控製、加工和篩選等方式對信息進行處理,改變信息的表現形式。因此,可以說最終與受眾見麵的信息是經過了多次處理後的信息,如圖7-2所示。

圖7-2 麥克內利的把關模式

在這一模式中,C1、C2、C3、C4、C5、C6都是把關人,他們對大量的信息一層一層地進行控製、加工和篩選,然後分別發出S1、S2、S3、S4、S5、S6等互不相同的信息。英國學者麥奎爾指出:麥克內利的把關模式試圖描述在新聞事件和最終接受者(報紙讀者等)之間存在的各種各樣的中間傳播者。

從理論上講,麥克內利的把關模式糾正了懷特把關模式中僅局限於一人的單一化缺陷,揭示了在整個信息流通過程中存在著一條由許多關口組成的把關鏈,對以前的把關理論進行了發展,也符合現實情況。但是這個模式仍存在美中不足的地方:它把各個環節的作用看成一樣,沒有分出主次,人們看不出哪道關口最關鍵、最重要。

(四)蓋爾頓與魯爾奇的把關模式

1965年,另外兩名研究者蓋爾頓與魯奇也對把關人模式進行了一些有意義的探索,並在《國外新聞的結構》一文中提出了“選擇性守門模式”。這一模式主要研究了原始事件被選取的九個因素,它們分別是:時間跨度、強度或閾限價值、明晰性、文化相近性、一致性、出乎意料性、連續性、組合性與社會文化價值觀念。

1.時間跨度(time span)。所謂時間跨度,就是指事件與媒介時間表的吻合程度,它是影響事件選擇的一個重要因素。不同媒體,它的出版周期不一樣,同是報紙,有的是日報,有的卻是一周才出版一次。不同時間表的媒體對事件的選擇也不一樣。那些在幾個小時或更短時間內發生並完成的事件,容易在日報中出現,而另一些曆時幾天的複雜事件則往往在周報中出現。相對於紙質媒體而言,廣播電視傳播速度較快,但是傳播的內容不容易保存,因此,一般情況下,那些在短時間內發生、不那麼複雜的事件就容易在其中出現。由此可見,如果一個事件的發生符合媒介的時間表,它受到注意的可能性就更大。

2.強度或閾限價值(intensity or threshold value)。這一標準主要指的是事件的重要性程度。一個事件非常重要,或者重要性突增以致引起了特別注意,這一事件更有可能得到媒體的報道。例如,全球氣候變暖、食品安全問題。它們直接關係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重要性顯而易見,因此近年來這類主題的報道經常見諸媒體之中。

3.明晰性(clarity)。在這裏是指事件含義的清晰程度。一個事件的含義清晰性越高、模糊性越低,越適合於新聞報道。

4.文化相近性(culture proximity)。一個事件越接近預期受眾的文化或興趣,它就越可能被傳播媒介選中。

5.一致性(consonance)。符合某些既定期望和預想的事件,比那些與期望不一致的事件,更有可能被媒體選中。一些事件的出現,結果和影響不一定非常明朗,就會引起人們的猜測和推斷,當事件結果與事先的預想和期望相吻合時,就會成為重要新聞出現。例如科索沃衝突中引發的北約對南聯盟的攻擊就與人預想一致,因而這一事件也成為當時的重要新聞。

6.出乎意料性(unexpectedness)。西方新聞界有句流行的話:“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言下之意,司空見慣的事件是不會得到媒體關注,是不值得報道的,這就是出乎意料性。越不平常或越難預料的事件,就越容易被選作新聞。平常我們穿的普通衣服很難成為報道對象,但是如果你穿的是件蜘蛛絲製成的衣服,就有可能成為媒體報道的對象。

7.連續性(continuity)。一個事件一旦確定為具有新聞價值,就會出現某種對這一事件或與此相關的一係列事件的持續關注。這類現象在我們日常的新聞報道中非常普遍,比如一些追蹤報道。

8.組合性(composition)。媒體在報道過程中,為了內容的整體結構構成或者為了平衡的需要,往往需要對某些新聞事件進行選擇,這些被選中的事件往往是作為對照性事件而存在。這就是組合性標準。

9.社會文化價值觀念(soci-cultural value)。受眾群體或“把關人”的社會觀念和文化價值影響著新聞的選擇。

蓋爾頓與魯奇認為,一個事件並不是隻有具備以上全部要素才能成為新聞。他們提出,新聞的篩選活動還有三個基本前提:

一是附加性前提,事件包含的新聞要素越多,越有可能成為新聞;

二是補償性前提,一個事件在某些要素上是平淡的,但可以因其他要素比較突出而得到補充;

三是排除性前提,如果一個事件所有的新聞要素都偏低,那麼這個事件就可能被排除在新聞報道之外。

蓋爾頓與魯奇的選擇性守門模式認為,把關人在決定選擇或淘汰新聞內容時有一定的客觀依據和係統性的標準,具備了這些特點或要素,新聞內容或社會事件就有可能被把關人選中並進入大眾傳播渠道得以與受眾見麵。

二、組織層麵的“把關人”研究

(一)巴斯的雙重模式

1969年,巴斯(Bass)撰文指出懷特的研究與盧因的研究之間的差異,認為盧因的“把關人”指的是一小群體中的一員直接決定某一物是否能夠進入渠道的命運,而懷特研究的電訊編輯是在現成的新聞稿中進行選擇。

巴斯認為,在信息流通過程中各把關人的作用是不相同的,其中的關鍵環節是傳播媒介,與之相比,其他把關環節都處於次要地位。他把傳播媒介把關活動分為前後相連的兩個階段、兩個步驟,即新聞采集和新聞加工,也就是他所說的把關活動中的“雙重行為”,見圖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