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1997:工作要求——四個“主”(1 / 3)

(1997年3月3日)

我們這次會議,是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後我省宣傳思想戰線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傳達、貫徹全國宣傳部長會議精神,總結、交流1996年工作情況,研究、部署1997年宣傳思想工作。這次會議,是在全省上下深入貫徹六中全會精神的新形勢下召開的,是在我們奪取“九五”開局勝利後向新的目標邁進的重要時刻召開的。開好這次會,對全麵開創我省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新局麵,對促進全省經濟和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將產生重要的影響。會議期間,王茂林將會見大家並作重要指示,鄭培民將代表省委作重要講話。按照慣例,這次會議本來要安排三個報告:形勢報告、傳達報告和工作報告。為了減少程序,使大家有充分的時間討論,我將三個內容合在一起講。下麵講五個問題。

一、當前國際形勢的主要特點

當前,國際形勢總體上是繼續趨向緩和,多極化趨勢進一步發展,推動並影響世界形勢發生深刻變化。總的來看,當前國際形勢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多極化趨勢向縱深發展,國際格局尚未最終形成

1996年,多極化趨勢在全球和地區範圍內、在政治和經濟上都有明顯發展。大國關係正在經曆重大調整,顯得更加錯綜複雜,“一超主導”與“多強製衡”的矛盾表現得更為突出。單極與多極鬥爭激烈,是去年國際形勢中一大特色。美國仍是惟一的超級大國,在國際事務中仍起著主導作用。去年是冷戰結束以來美國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極為顯著的一年,而遭到的抵製和反對也是冷戰結束以來最為明顯的一年。大選之後的克林頓政府力圖在外交上有所作為,注意調整同其他大國的關係,企圖構築以美國為主導、其他大國做配角的國際格局框架。各大國為維護自身戰略利益,反對美國一家主導國際事務,主張多極世界,並加強相互聯係,對外關係進一步多元化,中美俄、中美日、歐美俄等多個三角關係的互動作用明顯加強。

在中美俄三角關係中,美國對中國實行“西化”、分化的戰略目標從未改變,對俄國繼續實行遏製和削弱政策,從而使中俄相互倚重的需求增加。中俄建立麵向21世紀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共同製約著美國建立單極世界的企圖,是大國關係調整最突出的表現。美國為擺脫被動,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調整對華政策,在繼續遏製中國的同時,強調同中國接觸,特別是高層接觸,重視尋求同我妥協;在加強對俄羅斯防範的同時,也調整了對俄政策。這表明,中俄建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對美改善和發展對華關係產生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並對美企圖充當世界霸主和遏製“多強”的野心形成一定的牽製。在這個三角中,我國日益處於主動地位,美國地位相對削弱,但它憑其一超的優勢,尚有較大回旋餘地。

在中美日三角關係中,麵對實力日益上升的中國,美國出於其全球戰略的考慮,調整了對日政策,美日發表了安全保障聯合聲明,加強了軍事同盟關係,以牽製中國的崛起。日本企圖借此增強其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加快謀求政治大國與軍事大國的地位。但是,美國也有長遠製約日本,維護和拓展其在亞太地區的政治、經濟利益的用意。日本經濟迅速增長,在亞太地區有淩駕於美國之上的趨勢,美國不能坐視這個巨大的市場被日本搶占。日本要擺脫美國控製,同美國爭奪亞太主導權,他們之間的矛盾與摩擦日益增多,競爭日益激烈。同時,日美都認識到中國日益強大的戰略作用,重視對華合作帶來的巨大經濟實惠,改善對華關係的勢頭逐步加強。中國外交空間擴大,將牽動此三角關係進一步調整。

在歐美俄三角關係中,歐美在保持合作為主的同時,分歧與矛盾增多。歐盟對美國的獨立傾向有所發展。歐美在歐洲和北約內部爭奪主導權的鬥爭加劇,在經濟領域的爭奪和較量日趨激烈。西歐國家不顧美國的反對,加強了對中東事務的參與力度,試圖打破美獨家壟斷的局麵。歐盟為同美國爭奪亞太這一充滿經濟活力的市場,積極促成在曼穀召開排除美國在外的首屆亞歐首腦會議,它還積極打入拉美,使拉美一躍成為歐盟第一大戰略夥伴。西歐利用中美關係緊張之機,積極開展同中國高層往來和經貿合作;在對俄保持防範和警惕的同時,強調照顧俄的利益,改善對俄關係。俄羅斯與美國矛盾加深,反對美建立單極世界,反對北約東擴,在古巴、中東、波黑以及人權等問題上與美拉開距離。為確保大國地位,俄羅斯全麵調整了對外政策,強調加強和發展獨聯體內部的關係,以對付美國、西歐對獨聯體的滲透;同時積極發展與西歐的關係,加強了同亞洲的關係,與中國建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以抵消美國在亞太、歐洲的影響,並抵製北約東擴的影響。在此三角中,總的態勢是,西歐的地位日益加強,歐美加強協調以削弱和防範俄,而歐俄又相互接近來製衡美國。

(二)總體上繼續趨向緩和,但局部衝突和不穩定因素仍然存在

謀求和平、合作、穩定和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流。廣大發展中國家民族獨立和自主意識增強,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各大國雖然從各自的戰略利益出發,謀求對已有利的解決地區衝突方式,但基本上是朝著緩和局勢、結束戰亂的方向努力,在不使用武力解決分歧等問題上,達成了一些默契和妥協。1996年世界各地區發生各種武裝衝突29起,比1995年的46起有大幅度下降,原蘇東地區的激烈動蕩已趨平息,非洲開始度過動亂高潮,亞太和拉美繼續保持穩定局麵,波黑內戰和車臣戰爭這冷戰後的兩大地區衝突都已納入政治解決的軌道。但國際安全中的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特別是美國推行軍事幹涉主義政策,如空襲伊拉克,導致一些地區形勢緊張。因民族、宗教、領土等因素引發的局部衝突時起時伏。中東和平進程因以色列政權變化而嚴重受挫,朝鮮半島南北對峙緊張,阿富汗內戰有所擴大,非洲大湖地區布隆迪、盧旺達、紮伊爾等國部族衝突加劇。南亞地區各國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斯裏蘭卡的政局出現一些動蕩,國內各派矛盾衝突有所加劇,各國之間固有的分歧和爭端也不時地發生。但這些衝突所產生的影響都是局部性的,對世界緩和的大局無重大影響。

(三)世界經濟保持持續增長,但仍然潛伏著不穩定因素

1996年世界經濟是冷戰結束以後形勢最好的一年。在這一年中,世界經濟平穩增長。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測算,1996年世界經濟的實際增長率為3.8%,高於1995年的3.5%,為90年代以來增長率最高的一年。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率繼續高於發達國家,也高於全球平均水平,可達6.3%,而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率為2.3%。亞洲經濟繼續高速發展,1996年經濟增長率為8%,大大高於世界經濟平均增長率。東亞的增長速度為8.2%,仍是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非洲經濟明顯好轉,增長率為3.1%。發達國家中,美日領先,西歐增長乏力。美國連續6年經濟低速增長,1996年增長率為2.4%,在許多高科技領域奪回了領先優勢,經濟實力和競爭力回升。日本經濟結束近4年的低速狀態(年均增長率為0.6%),1996年增長率超過美歐,可達3%左右。西歐經濟增長率從1995年的2.5%降至1996年的1.6%。俄羅斯經濟在1995年下降4%的基礎上,1996年又下降1.3%。但俄自然資源豐富,科學技術具有優勢,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經濟恢複和發展潛力不可低估,如不出現大的社會震蕩,預計1997年經濟增長率可望由負轉正。東歐經濟繼續回升,有望成為“新的快速增長區”。

當前世界經濟仍處於大轉折時期,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一是全球經濟仍有某種脆弱性。一些主要工業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財政拮據,赤字難減。二是世界性的結構失衡依然嚴重。目前,全球失業和半失業人口接近10億,失業造成收入分配不公,社會分化加劇;經濟全球化使部分發展中國家被置於“邊緣”地帶,最發達國家與最窮國家的差距在繼續擴大;許多國家經濟發展受到財政赤字、社會福利負擔過重和勞動市場僵化等困擾。三是世界經濟進入大規模深刻的結構調整和投資方向調整,各國在經貿領域的矛盾日益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