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創新是社會科學研究永恒的主題(1 / 1)

(1999年10月1日)

新世紀向我們悄悄走來。隨著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隨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不斷向前推進,哲學社會科學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現。哲學社會科學是以人類及其社會發展規律為研究對象的,與自然科學一起構成人類知識的兩大類別,是推進社會發展的重要杠杆。早在1977年鄧小平就指出:“我們國家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從何著手呢?要從科學和教育著手。科學當然包括社會科學。”出於對社會科學重要作用的深刻領悟,江澤民在十五大報告中強調:“積極發展哲學社會科學,這對於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對於探索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增強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著重要意義。”偉大的時代必然產生偉大的科學、偉大的作品,這科學、這作品都將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物質力量。

毋庸置疑,社會科學的繁榮需要充分發揮每一位社會科學工作者的聰明才智。但是,社會科學研究不完全是一種單純的個人行為,也不是一種自發傾向,需要正確的理性引導,需要社會的組織協調,需要必要的物質投入,還需要精品的示範效應。改革開放特別是近些年來,我省廣大社會科學工作者為了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耐得住“寂寞”,甘於“清貧”,嘔心瀝血,無怨無悔,表現出了社會科學工作者的高尚情操和精神風範。為了充分尊重社會科學工作者的辛勤勞動,資助優秀學術成果出版麵世,省委宣傳部於1996年出台了《湖南省優秀學術著作出版資助暫行辦法》,先後共資助出版了29部優秀學術著作。這次通過評審確定資助出版的17部學術著作品位比較高,門類比較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省社會科學研究的整體水平。在此,我向所有獲得出版資助的作者表示祝賀!今後,我們要按照寧精勿濫、擇優資助的原則,把製定課題規劃、立項評審與資助出版結合起來,把研究活動與成果的宣傳推介結合起來,著力解決社會科學“研究難、出成果難、出版難、實現價值更難”的問題,使優秀的社會科學成果充分發揮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人類是一條川流不息、亙古常新的長河。應該看到,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麵推向21世紀的新形勢和新任務在呼喚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向社科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要強化時代意識。社會科學作為一個曆史範疇,雖然有其超越時代的共同性,但從整體而言,是一定社會條件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要突出對鄧小平理論的研究和宣傳,加大對鄧小平理論的研究力度,努力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規律,深入研究和正確回答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帶戰略性、全局性的重大現實問題,把加強對改革和建設重大現實問題的研究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主攻方向,以推動改革的深化和經濟社會的全麵發展。同時,還要加強對世界新趨勢、新問題、新知識的研究。

要強化服務意識。要堅持社會科學緊扣黨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為黨委和政府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提供智力支持,起到智囊團和思想庫的作用。要把地方黨委、政府工作中的難題作為研究的課題,把人民群眾的熱點、疑點作為研究的重點,從而使黨委、政府對社科研究人員“信得過,用得上,離不開”,使社科研究人員起到做好助手、當好參謀的作用。

要強化創新意識。創新是社科工作者的靈魂,是社科研究的永恒主題。社科研究重在創新、難在創新、貴在創新,切忌人雲亦雲、低水平的重複。理論創新是寬領域、多途徑的,或在社會實踐中獲取源泉,或在學術爭鳴中得到啟發,或在學科分化、整合中另辟新徑等。無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研究,還是各學科基礎理論研究乃至應用對策研究,都要力求有新的視角,敢於創新,善於創新。

要強化精品意識。精品是一個國家文化水平的標誌。一部精品的影響力,往往勝過幾十部甚至幾百部一般的作品。對於精品力作,按馬克思的話說,它們是“不可企及的高峰”,即都因具有不可複製性和不可替代性而永恒和不朽。歌德在讀到佳作時說:精品有一個特征,就是對精神起到推動作用。好書不厭百回讀。真正的精品是活在時間的維度裏的,曆史總是把最有分量的東西保留下來。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我們期待湖南在社科研究中精品力作層出不窮,期待“理論湘軍”早日崛起飲譽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