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18日)
前不久,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幹意見》,省委也發出了貫徹《意見》的通知。我們今天召開這次會議,就是為了貫徹中央和省委文件精神,研究農村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總結、交流前段我省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情況和經驗,安排部署下一階段的工作。這次會議放在瀏陽開,帶有現場會的性質。瀏陽市近年來以淳化民風、全麵提高農民素質為目標,大力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今天上午,瀏陽市等七個單位的代表介紹了加強和改進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情況和經驗,值得大家很好地研究和借鑒。下麵,我講四點意見。
一、正確認識當前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勢
近年來,全省各地按照中央的精神和省委的部署,結合各自的實際,大力加強農村思想政治工作,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呈現出可喜的局麵。一是認識不斷深化。各級領導對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已經形成共識,“一把手抓兩手”的意識日益增強,許多地方的領導幹部注意研究新情況、總結新經驗、探索新辦法,並身體力行,模範帶頭,農村思想政治工作來勢很好。二是思路日漸明晰。各地把農村思想政治工作與發展農村經濟結合起來,與紮紮實實為農民辦實事、辦好事結合起來,與維護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好局麵結合起來,思想政治工作越做越實。三是措施比較得力。通過深入開展鄧小平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教育,以提高農民整體素質為根本的思想教育,以“四創一爭”(創文明村鎮、文明市場和墟場、文明鄉鎮企業、文明戶,爭當文明公民)為重點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以理論、法律政策、文化、科技、衛生下鄉為主要內容的“五下鄉”和文化扶貧活動,以“五個一”工程(一個文化站、一個廣播站、一個農科教中心、一個圖書室、一個電影隊)為重點的農村精神文明陣地建設,各部門服務農村、服務農民的積極性增強,農村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和機製建設正在恢複和加強,農村的麵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四是合力基本形成。許多地方的宣傳部門按照黨委的統一部署,發揮牽頭、組織和協調作用,黨政各部門積極參與,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和其他各種社會組織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做好各自所聯係群眾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初步形成了全社會齊抓共管的格局。廣大農民學科技、學文化、學法律,思想進一步解放,觀念進一步更新,參與創建活動的熱情不斷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自覺性逐步增強,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硬件條件日益改善。許多地方在工作實踐中創造了加強和改進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鮮經驗,如中方縣抓農村精神文明陣地“五個一”工程建設,衡東縣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倡導農村新風尚,隆回縣開展政策法規教育,促進農村穩定、發展,雙峰縣走馬街鎮用鄉村文化凝聚民心,臨澧縣興安鎮抓文明村鎮創建,沅江市麵向基層、服務農民,紮紮實實開展“五下鄉”活動等等,就是其中比較突出的代表。
但是,從總體上來說,農村思想政治工作仍然比較薄弱,一些問題還比較突出,具體表現在:第一,位置沒擺正。一些地方“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依然存在,一些基層領導不能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關係,把思想政治工作看作是軟指標,部署任務隻講經濟工作,考核工作偏重經濟指標,解決問題單靠經濟手段,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講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第二,工作不到位。思想政治工作還存在與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思想不相適應的地方,一些地方工作停留在上層和表層,還沒有真正深入到群眾中去。少數基層幹部感到老辦法不管用,蠻辦法不能用,新辦法又不會用,思想政治工作被“放任”、被“斷流”、被“擱淺”。在處理農村出現的矛盾和問題時,一些基層幹部方法簡單,作風粗暴,致使矛盾激化,幹群關係緊張。第三,發展不平衡。不僅城鄉之間,就是經濟條件相似的鄉村之間,發展也很不平衡。有的地方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毫不放鬆對農民的思想教育,文化室、廣播室、黨員活動室等一應俱全,並且經常開展各項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村子裏很有生氣。有的地方經濟發展已經進入小康,但忽視思想政治工作,群眾物質生活的富裕與精神文化生活的貧乏形成反差。有的地方經濟欠發達,一些幹部認為應先把經濟搞上去,再來抓思想政治工作,造成群眾素質不高,缺乏凝聚力、向心力,結果經濟也上不去。
上述問題的產生,既有思想認識上的問題,也有實際工作中的問題;既有體製方麵的問題,也有管理方麵的問題,我認為主要是基於以下四個矛盾:一是農民活動方式多樣化與管理方式單一化的矛盾。在計劃經濟條件下,農民被長期束縛在土地上,活動範圍主要是狹小的村落。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眾多農民特別是青壯年農民告別黃土地,外出打工、經商,以村落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單一管理組織,難以對其實施真正有效的管理,漏洞難免產生。二是健全農村法製的客觀要求與農村幹部群眾法製觀念相對淡薄的矛盾。過去農民思想和行為主要受思想道德觀念的支配和規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還必須用法律法規進行規範。法製觀念的形成要有一個過程,並隻有在實踐中才能不斷得到強化。一些基層幹部比較熟悉用行政命令的辦法推動工作,不習慣、不熟悉運用法律手段。在農村社會生活和社會管理中,違法、違規操作的事時有發生,調解糾紛、化解矛盾的工作經常出現滯後,矛盾和衝突時有發生,個別地方甚至出現群體性事件。三是農民日益增強的文化需求與農村文化建設相對落後的矛盾。農民在解決溫飽問題以後,文化需求不斷增強。而目前大部分農村健康的文化生活缺乏,封建迷信和庸俗腐化的東西便乘虛而入,腐朽思想文化沉渣泛起,對農民產生負麵影響。四是農村思想政治工作任務艱巨與措施不力的矛盾。目前,我國正處在改革的攻堅階段、發展的關鍵時期,新舊體製轉型的摩擦,使各種矛盾和問題暴露出來,農民思想上的困惑導致行動上的迷茫。由於思想工作沒有跟上,或者雖然做了不少工作,但沒有進村入戶,入腦入心。麵對這種複雜的局麵,少數地方黨組織軟弱渙散,對農村出現的矛盾和問題聽之任之,或束手無策,矛盾和問題越積越多。
正確認識形勢是我們行動的基礎。對農村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現的良好態勢,我們要鞏固和發展;對矛盾和問題,我們要高度重視,下大力氣加以克服和解決。要從講政治的高度,從堅持黨在農村的領導地位、鞏固農村社會主義陣地、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促進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高度,深刻認識加強和改進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真研究新情況,多做化解矛盾、理順情緒、穩定人心的工作,為改革和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二、努力增強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
農民問題始終是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的根本性問題。引導和教育農民,首先要關注農民、研究農民、了解農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特別是鄧小平視察南方談話以來,我國農村的所有製結構、生產與經營方式和農民的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農民作為一個整體,已由主要從事農副業生產的群體,分化為從事不同職業,具有不同利益、不同願望與要求的多個群體。與此同時,農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目前農民思想特點大體上可以概括為“四個增強”、“三個弱化”、“四個不滿”、“四個期盼”。“四個增強”就是自我意識、市場意識、創業意識、求知意識日益增強。這既是改革的動力所在,也是改革和發展的必然結果,表明農民正逐步由傳統農民向現代農民轉變,使農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活力。“三個弱化”就是一些農民理想信念、集體觀念、道德觀念弱化。有的人理想信念淡薄,缺乏精神支柱和奮鬥目標;有的人隻講個人利益不講國家、集體、社會和他人利益,隻講權利不講義務。有的農民看相算命舍得花錢,打牌賭博舍得輸錢,大操大辦舍得出錢,而興修水利、集資修路、應交稅費卻舍不得出錢。這種離開社會講自我、離開義務講權利的行為,背離了集體主義原則,損害了社會公德。“四個不滿”就是對村務不透明不滿,對農民負擔過重不滿,對幹部作風飄浮不滿,對社會治安不好不滿。“四個期盼”是指期盼政策穩定,期盼幹部為他們提供實實在在的服務,期盼物質生活殷實富裕,期盼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從農村的實際和農民的思想特點出發,有的放矢,加強針對性。
(一)要立足於教育引導
要堅持不懈地對農民進行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新時期艱苦創業精神的教育,引導和幫助農民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五大精神和黨的路線上來,統一到省委、省政府對農村工作的總體部署上來。要進行市場經濟知識和市場主體意識教育,引導農民樹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思想觀念。要進行科學文化知識和實用技術教育,增強農民的科技興農、科技興家、科技興業意識,形成破除迷信、崇尚科學的文明之風,引導農民盡快適應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要進行法律知識和民主法製觀念教育,引導和幫助農民正確認識和處理好權利與義務的關係,樹立新型的社會主義義利觀。要進行現代文明意識和行為規範教育,引導農民形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和諧的人際關係、良好的社會秩序和健康的社會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