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3月1日)
世界經濟與文化愈來愈明顯的一體化趨勢向人們昭示:文化的經濟化和經濟的文化化進程正在日益加快。現代社會中,文化的經濟含量和經濟的文化含量都越來越重,再也不存在沒有經濟的單純文化和沒有文化的單純經濟了。文化與經濟的密不可分既要求經濟部門把文化作為商品開發的重要資源、把提高產品的文化含量作為增進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把增加文化投入作為增強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同時又需要宣傳文化部門把事業的發展與產業的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產業的發展為事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因此,我感到宣傳文化部門要響亮地提出“發展文化經濟、建設經濟文化”這一具有實踐性品格的口號,並把它作為今後文化工作、思想宣傳、精神文明建設的明確的指導思想。
一、“發展文化經濟、建設經濟文化”的內涵界定
如果從真正含義上展開來進行解釋性的說明,我想“發展文化經濟、建設經濟文化”這個口號應該包含以下五個方麵的內容。第一,必須確立文化產業的概念和觀念。現代文化已經不是單純的意識形態,我們再也不能把“文化”的內涵簡單地界定在“觀念形態”或者“意識形態”的狹小範疇之內。文化不僅是一種社會事業,也是一種經濟產業,不能也不應該把已經進入市場流通和消費領域的文化產品僅僅作為一種“宣傳教育品”,而必須豐富其內涵,賦予其市場、商品、價值的內容,從而確立文化產業的概念和觀念。第二,文化也要不斷地進行和實現創新。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強大的承傳性和連續性。但我們不能故步自封、夜郎自大,更不能抱殘守缺,而要不斷推陳出新,或者說要在承傳的前提下和基礎上,不斷實現文化的創新突破,使文化真正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第三,要不斷提高現代社會經濟增長的文化含量。現代社會的經濟增長不同於傳統的經濟增長,它以整個社會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發生深刻變革為基礎,要求社會觀念的巨大變化與之相適應,這種經濟增長已經不是單純的經濟增長,而與文化的進步緊密相聯。較少的文化投入往往能產生意想不到的經濟效應。因此,現代社會的物質生產部門既要依靠科技與管理來實現經濟增長,又要通過提高文化品位、增加文化含量來實現經濟增長,提高經濟效益。第四,要努力建設經濟文化。文化和經濟本來就是密不可分的,這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但以往我們總是把文化局限在“形而上”的精神範疇,人為地割裂二者的本質聯係。現在有必要把“文化”從純粹的“精神”的範疇中解放出來,使之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性的實體,把文化和經濟自然地融為一體,使之成為一種特殊的生產和特殊的商品,使原來的文化部門成為一個特殊的生產部門。第五,文化經濟和經濟文化仍歸屬於精神文明。文化經濟和經濟文化從本質上來說,仍然屬於精神文明範疇,既具事業屬性、意識形態屬性,也具產業屬性,既要講經濟效益,更要講社會效益,嚴格說來是一種事關國計民生的社會發展事業。文化經濟和經濟文化的這種特殊地位決定了宣傳文化部門在發展文化經濟時要特別注重共產屬性和事業屬性的統一,在堅持正確導向的前提下使文化產業得以健康的良好發展,同時在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不斷壯大文化經濟實力的基礎上,為維護文化經濟的意識形態屬性奠定堅實的物質條件和牢靠的根基。還應當看到文化的發展要走產業之路,並不等於文化完全產業化,當文化產業的意識形態屬性與產業屬性發生矛盾時,不能片麵地追求經濟效益而放棄或犧牲社會效益,而應當把社會效益始終放在首位。
二、發展文化經濟勢在必行
發展文化經濟、建設經濟文化是順應世界經濟和文化發展的曆史潮流而作出的必然選擇。文化經濟的產業性質曆經10多年的爭論與探討,已為絕大多數人所接受。然而,目前仍有不少人分明對發展文化經濟存在疑慮、彷徨和擔心,至少對發展文化經濟缺乏理性上的深層思考,導致在實際工作中自覺不自覺地以文化經濟的意識形態屬性取代其產業屬性,從而嚴重地製約了文化經濟的健康發展。由此可見,完全有必要進一步深刻認識發展文化經濟、建設經濟文化的重大意義。
(一)文化產業是最具生命力的“朝陽產業”
經濟學家把產業界定為人們通過勞動創造產品、創造財富以滿足社會需要的生產和服務部門,按照社會分工生產不同產品的部門都是產業部門。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把產業部門僅僅定位在經濟部門,而將文化部門排斥於產業部門之外,這是有失偏頗的。實際上,文化部門的勞動者為社會提供文化服務,創造出能滿足消費者需要的文化服務產品,他們的勞動同樣是生產勞動,他們創造的社會產品同樣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物質生產部門生產的物質產品滿足消費者的物質需要,文化生產部門生產的精神產品則滿足消費者的精神需要。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都是人們不可或缺的需要,隻要是滿足人類需要的生產部門都是產業部門,從這個角度講,文化生產部門屬於產業部門是毫無疑義的。發展經濟學把農業稱為第一產業,把工業稱為第二產業,把服務業稱為第三產業。根據這一產業理論的劃分標準,包括文藝演出業、影視製作與放映業、圖書音像業、文化娛樂業、文化旅遊業、文化培訓業、體育業等在內的文化產業屬於第三產業。社會越發展,生產力水平越提高,第三產業的地位和作用就越凸現出來,文化產業也是如此。
文化產業具有知識密集、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特點,與其他產業相比,風險小、見效快。文化資源又是“軟資源”,很少甚至沒有汙染,可以多次開發、重複開發和不斷轉移,因此大力發展文化經濟成為不少有遠見的企業家所關注的焦點。從世界經濟發展的規律來看,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000、5000、8000、10000美元這幾個“坎”時,人們的需要就會發生質的變化,消費者的精神需要不斷擴大,物質消費的比重和恩格爾係數將急劇下降。與消費者需要緊密相關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也必將作出大的調整,傳統產業往往被新興產業所替代,第三產業的發展將大大超過第一、二產業而成為主流產業。目前,我國上海已率先跨入3000美元這個“坎”,國內一些先進省市也將相繼進入這個水平,因而產業結構必將出現大調整和重新組合,文化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必然獲得長足的發展。文化產業與傳統鋼鐵、汽車、機械等“夕陽工業”相比,生機盎然,生氣勃勃,成為領導時代潮流的“朝陽產業”。
事實也是如此。無論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還是國內先進省市,文化產業都在超常規地迅猛發展,文化產業已成為或正在成為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據統計,文化旅遊業已成為全世界的第一大產業;圖書報刊出版發行業成了一些國家的支柱產業;影視業成了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日本等國的顯要產業。美國的好萊塢、百老彙以文化產業為基礎使當地富甲一方,它的廣電、娛樂、報刊雜誌年總收入達1000億美元以上。電影既是美國國內的支柱產業,又是對外貿易的拳頭產品,成為美國的第四大出口支柱產業,如果把影視加在一起,其出口規模僅次於航天工業。國內文化產業發展速度也大大高於GDP即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以出版為例,“九五”期間,出版業的年銷售收入已超過了煙草工業、醫藥製造業、飲料製造業、塑料製品製造業、食品製造業和有色金屬製造業,1987~1998年全國圖書發行利潤年增長率達到29.24%。文化產業較為發達的北京市文化產業從業人員22.4萬,占全市從業人員總數的5.1%,年創造增加值87.9億元,占GDP的4.4%,未來5年北京市的文化產業產值將超過工業產值。上海文化產業年產值約80億元,對社會的貢獻率相當於第三產業中的郵電通訊業。事實雄辯地證明,文化產業正以充滿無限希望的“朝陽產業”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麵前。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誰掌握了文化產業,誰就掌握了占領市場的主動權。
(二)文化與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為文化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可能
文化產業是一個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產業經濟,其發展要遵循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也必須以經濟發展為前提和條件。而我國目前生產力發展水平還不高,經濟上還屬於發展中國家,麵對文化產業高速發展的世界經濟格局,能不能有所作為呢?回答是肯定的。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經濟上不去,文化就無法發展,文化不能超前,最多也隻能與經濟同步。我認為這個觀點、這種認識沒有把握辯證法,有失全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