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二章 學習“三個代表”思想的一點體會(1 / 3)

(2000年5月25日)

今年2月,江澤民在廣東考察工作及參加高州市領導幹部“三講”教育會議時,麵對新形勢新任務,就如何全麵加強黨的建設,發表了重要講話,闡發了一個極其重要的思想:“隻要我們黨始終成為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我們黨就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永遠得到全國各族人民的衷心擁護並帶領人民不斷前進。”這就是當前舉國上下、全黨上下正在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的“三個代表”的重要論述。這個重要論述是我黨不斷發展壯大的曆史經驗的科學總結,解決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和怎樣建黨的曆史性課題,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的新概括和新發展。

江澤民提出的“三個代表”,是一個密不可分、相互關聯、辯證統一的整體。從時間上來看,用了一個“始終”和兩個“永遠”,說明我黨過去已經代表,現在還在代表,將來還要代表。從地域、空間和對象上來看,用了三個“中國”和一個“全國各族人民”,說明地無分東西南北,人無分族別老少,無論上層、基層還是“階層”,我黨都要代表,叫做層層代表,代表層層,代表到底。從所代表的程度上來看,用了“忠實”二字,要求又忠又實,做到代表得不偏向,不走樣,不落空,不斷檔。我認為,江澤民“三個代表”的重要論述,具有非常深刻的思想內涵和非同尋常的實踐價值。

一、始終站在發展生產力的最前沿

在“三個代表”中,“發展要求”放在首位,這是十分正確的。因為我黨要做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代表,揭示了我黨具有的先進性的固有社會階級基礎,體現了我黨的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性質,闡明了我黨的根本任務和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同時,這首要“代表”,還是發展中國先進文化的物質基礎和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根本保證。

唯物史觀認為,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是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隻有代表和反映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才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量。無產階級作為先進社會生產力的代表,作為人類曆史上最先進、最革命的階級,其曆史使命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實現共產主義。無產階級的階級利益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以及人類曆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是完全一致的。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適應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而產生的,它總是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自己的根本任務,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曆史時期,又總是代表著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從我黨的曆史看,建黨近80年來全黨同誌所作的一切努力,歸根到底都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以維護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毛澤東早就提出,把中國曆史推向前進的關鍵標準是解放生產力,他說:“中國一切政黨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結底,看他對於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具有幫助及其幫助的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鄧小平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果斷糾正了我黨在發展生產力問題上的某些失誤,實現黨的工作重點的轉移,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同時,他還以理論家的膽略,提出了衡量改革和各項工作的是非得失的“三個有利於”根本標準:即“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江澤民關於“三個代表”的重要論述,可以說是對黨的曆史經驗的科學總結,是對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政黨學說的發展和完善。

曆史已經檢驗和證明了我黨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這是不容置疑的。問題在於,如今有人認為,雖說在理論上共產黨的階級基礎仍然是工人階級,思想基礎仍然是馬克思主義,根本宗旨仍然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作為正統概念上的階級已經消滅了,既然階級消滅了,那階級基礎和階級利益也就無從談起了。加之如今社會生活領域已經或正在形成處在不同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的諸多社會階層,有的說今日中國社會由“5”個階層構成,有的說我國現階段可劃分為“15”個相對獨立的社會階層。這些說法和劃分是否科學準確,姑且不論,但社會階層的出現和中國工人階級隊伍的情況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和重組,這卻是事實。對於社會階層,中央黨校《當前黨政幹部關注的深層次思想理論問題》課題組認為,我國現階段可以劃分為15個相對獨立的社會階層:(1)社會管理階層,由各級黨政機關幹部組成;(2)知識分子階層,由從事教育、科技文化、醫藥衛生、藝術等腦力勞動的專門技術人員組成;(3)企業家階層,由國有企業、城鎮集體企業、鄉鎮企業、私營企業的廠長、經理組成;(4)國有企業工人階層;(5)城鎮集體企業工人階層;(6)鄉鎮企業工人階層;(7)雇傭工人階層,由個體、私營企業和“三資”企業工人組成;(8)個體勞動者階層,由擁有某種專門技藝或經營能力,使用自有生產資料和家庭勞動力或少量雇工,從事某項專業勞動或自主經營小型行業的城鄉個體勞動者組成;(9)私營企業主階層,由雇工8人以上,占有企業的生產資料的城鄉私營企業的所有者組成;(10)農村幹部階層,由村民委員會成員、村黨支部成員和村民小組主要負責人組成;(11)農業勞動者階層,由承包集體耕地,以農業勞動為主的農民組成;(12)農民工階層,特指湧入城鎮國有、集體企事業單位的農民工,以及城鎮居民家中雇傭的保姆;(13)失業、半失業者階層;(14)離退休人員階層;(15)無職業者階層。對於工人階級的變化,我們也要看到,既有在國有企業工作的職工,也有在非公有製企業工作的職工;既有在技術、知識、資本密集的企業工作的職工,也有在勞動密集的企業工作的職工;還有一部分相當困難企業的職工和下崗職工;既有收入較高的職工,也有收入較低的職工。而對於這一點,江澤民也說:“我國工人和農民以及其他社會階層,在就業、分配等方麵出現了多樣性。”盡管社會階層的出現和工人階級隊伍的變化,沒有也不可能改變已有的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進性和曆史使命,我們也不能認為哪一個或幾個階層就已經或將要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但這也就引發了人們對黨的先鋒隊性質認識的模糊和偏頗。因此,現在提出要做“發展要求”的代表,我認為十分及時,十分必要。

不過,也應該指出,現今談論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其“要求”來說,還是應該有其現時的標準。具體來說,有以下五點:(1)堅持“發展是硬道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生產力擺在首位,努力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堅持以改革促發展,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形成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3)堅持不斷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產業優化升級,特別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4)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加快科技進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使科學技術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5)堅持對外開放,更好地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在直接參與國際經濟競爭中不斷提高生產力質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