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八章 當前國際、國內形勢中的幾個問題(上)(1 / 3)

(1998年4月26日)

一、當前國際形勢的主要特點

當前,國際舞台可以說是風雲變幻,異彩紛呈。總的來說,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大國關係繼續調整,多極化趨勢日益明顯。世界各國向新世紀邁進的腳步更加堅實,戰略布局更趨清晰。世界進入了一個跨世紀的重要轉折時期。概括地說,當前國際形勢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一)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世界的主題

冷戰後,世界進入了一個和平與發展的新時期。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成為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的共同呼聲。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世界並不太平,但進步力量也在增長,可以爭取一個比較長時間的國際和平環境。大國之間相互協調、相互借重、相互製約,地區性多邊安全合作進一步加強,促進了世界安全形勢的相對穩定。廣大發展中國家民族獨立和自主意識增強,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冷戰結束所造成的衝擊波基本趨於平息,新的全球安全格局開始形成。地區衝突盡管不時發生,但基本上處於可控製狀態,對世界全局影響有限。通過談判和平解決衝突日益成為一種潮流。謀求和平、合作、穩定和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流。今年2月28日,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巴格達同伊拉克領導人簽署了《聯合國和伊拉克共和國諒解備忘錄》,從而暫時緩解了劍拔弩張的美伊軍事對峙局勢。這場危機的緩解,可以充分說明世界向著和平與發展的大趨勢。

(二)世界多極化趨勢深入發展

近年來,無論在全球或地區範圍內,也不論是政治或經濟領域,獨立自主的聲音,聯合自強的力量,協調發展的意識都在增強,超級大國的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行徑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堅決反對,多極化發展的必然趨勢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

大國關係是世界局勢的主體表現,是決定世界格局走向的決定性因素。在世界多極化趨勢加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各大國加速調整外交戰略,致力於理順大國關係,展開全方位的外交。大國之間出現了既合作又競爭、既借重又製約、既協調又摩擦的局麵。

當前,大國關係有兩個新動向。一是大國首腦外交空前活躍。去年以來,大國首腦活動頻繁,為多年來所少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江澤民訪美,葉利欽、克林頓會晤和橋本、葉利欽會晤。二是各大國之間紛紛建立各種“戰略關係”或“夥伴關係”。大國間通過一係列高層互訪和對話,加強了彼此間的聯係,推動了國家關係的發展,大國間建立了各種不同內涵的“戰略關係”、“夥伴關係”。如美俄確立“戰略夥伴關係”,中俄確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中法建立“全麵夥伴關係”,中美“致力於建立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中日建立麵向未來的“長期睦鄰友好關係”,俄法確立發展“優先夥伴關係”,俄印宣布建立“戰略夥伴關係”,日俄表示要朝著“真正夥伴關係”方向發展。這種“夥伴關係”與冷戰時期的“戰略關係”相比,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它不是以軍事合作為基礎,而是著眼於廣泛領域的共同合作的需要,包括政治、軍事、經濟、安全、貿易、環保、科技等眾多領域;不針對第三國,不妨礙同第三國發展關係,而是推動整個大國關係的改善;不結盟,不對抗,而是以平等互利的對話解決分歧和爭端。

但是,從整體上來看,大國關係的這種調整還是初步的。各大國之間相繼宣布建立的“夥伴關係”,沒有也不可能化解國與國之間的矛盾,也沒有消除冷戰時期遺留下來的軍事條約關係(如北約和日美安保條約)。當今世界不同的國情、不同的經濟利益和安全利益、不同的社會製度、不同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不同的文化傳統之間的矛盾和衝突還相當激烈,隻是在處理這些矛盾的方式方法上與過去有所區別,大國間政治、軍事的對抗不再成為主要形式,而逐漸讓位於競爭、摩擦、牽製等“次對抗形式”。

大國關係的深刻調整,促進了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加快發展。世界格局呈現出“一超多強”的態勢。“一超”:指美國。美國是當今世界頭號經濟、政治、軍事強國,它憑借強大的經濟、科技和軍事實力,儼然以世界霸主自居,企圖通過更加積極地“參與”世界事務,確立21世紀美國“獨一無二的世界領導地位”,建立以美國為主導、以歐日為核心夥伴的國際政治秩序,使下個世紀成為“美國的世紀”。美國通過北約東擴和在亞太加強與日澳等國的雙邊同盟,加大了對歐日等核心盟國的控製力度,形成以美國為首、歐日為東西兩翼、同時向歐亞大陸和中東並進的戰略態勢。“多強”:主要是指歐盟、日本、俄羅斯、中國等。歐盟的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美國,隨著一體化建設進程的加快,總體實力和影響將不斷擴大。日本繼續保持第二經濟強國的地位,軍事力量不斷增強,正在謀求成為政治大國。俄羅斯政局逐步趨於穩定,經濟已經開始正增長,發展潛力較大,外交日趨活躍,力圖重振大國地位。中國的綜合國力上升,在國際關係中日益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此外,廣大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日益增強,政治上獨立自主,聯合自強,主張平等,反對外來幹涉;經濟上加強合作,促進發展。各種地區性、洲際性、全球性組織日趨活躍,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成為影響大國關係,推動世界多極化發展的重要力量。

美國對“單極世界”的眷戀,同其他國家營造“多極世界”的努力,構成世紀之交兩種目標、兩種世界秩序構想的尖銳對立。在這兩種目標的較量中,“多極化”的前景更具優勢。可以預計,今後一個時期,美國稱霸世界的企圖將麵臨更大的挑戰,受到更多的製約。美國已不可能長期確保其惟一超級大國的地位,取而代之的將是多種力量相互製衡的多極化格局。當然,從冷戰後的變化來看,多極化是五極,還是更多的極,現在還說不定。

(三)經濟因素在國際關係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當今的國際競爭是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競爭。誰有實力,誰就說得起話。世界大多數國家都把發展經濟、提高綜合國力作為中心,以便奪取21世紀科技與經濟的製高點。各國注意加強經濟結構的調整和體製改革,尋求符合本國國情和發展戰略的模式,積極參與全球和地區經濟合作。世界大多數國家經濟總量明顯增長,其他宏觀經濟指標進一步改善,世界經濟總體上進入了一個持續發展的時期。

第一,美歐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強勁,對世界經濟的“龍頭”作用進一步突出。美國經濟自1991年3月複蘇以來,經濟擴張持續了7年之久,成為戰後第三個最長的增長期。1992~1997年間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實際年均增長達2.8%,1997年達3.6%,創曆史新高。美國經濟已表現出一些鮮明的“新經濟”特征:周期性明顯淡化,擴張期延長,失業率和通脹率同時下降,產業高度技術化,社會高度信息化,經濟高度全球化。歐盟通脹率、財政赤字和利率普遍降低,宏觀經濟穩定,企業競爭力增強,外貿活躍,內需趨旺,企業投資逐年增加。去年歐盟15國經濟進入“快車道”,經濟增長由上年的1.8%增至2.6%。隨著1999年歐洲單一貨幣歐元的如期啟動,歐盟在世界經濟增長中的影響和作用將明顯增強。日本經濟連年增長乏力,在1996年出現轉機後,1997年又陷入新的危機,但它的經濟總量仍穩居世界第二。

第二,轉軌國家經濟走出低穀,普遍止跌回升。原蘇聯和東歐地區,曆經90年代前半期連年大幅度下降之後,從去年起,俄國經濟終於擺脫負增長,出現了微弱的正增長。獨聯體其他國家經濟形勢好轉,東歐大部分國家經濟狀態較好。

第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亞洲受東南亞金融危機衝擊,經濟增長速度放慢,但仍是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特別是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國民經濟開始進入以結構優化和升級、整體經濟素質提高為特征的新階段。去年我國的經濟增長率達到8.8%,今年要力爭保持8%的經濟增長率。非洲經濟自1994年擺脫長達10年的停滯和下滑局麵後,已連續4年保持穩定上升的勢頭。拉美經濟也實現了較快的增長。

世界經濟持續增長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各國政府都把保持低通脹作為宏觀政策的主要目標,利率普遍較低,經濟大環境穩定,經濟發展的基本麵健康。以市場為導向的製度創新和政策調整,已成為各國的首選目標。二是科技革命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展,帶動了世界經濟的飛速發展。信息產業成為許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的主導產業和經濟增長源,加快了世界性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步伐,推動了世界經濟從總量型增長轉向效益型增長。美國在發展信息技術方麵捷足先登,去年對信息及相關產業的投資達20000億美元,大大超過對一般工業設備的投資(1300億美元),準備在20年內建成全國信息高速公路。日本認識到科技後勁不足的危機,重提“技術立國”口號,投資4000~5000億美元發展信息產業,爭取在2010年完成本國信息高速公路建設。歐盟加大對信息產業的投入,發揮合作優勢。廣大發展中國家也積極開發、引進和應用高新技術,加快產業結構向知識密集型轉變,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變革。

在世界經濟持續增長的同時,全球經濟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性仍然存在。一是不公正、不合理的舊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依然存在,經濟領域的摩擦與鬥爭愈演愈烈。廣大發展中國家在激烈的國際經濟競爭中仍然處於弱勢地位。二是經濟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勢頭發展,既給全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機會,同時也帶來了風險。全球化將更大程度地釋放合作與開放的能量與效益,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同時也使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特別是在國際金融領域,機構投資成為主角,國際遊資數額巨大,加上信息技術廣泛應用,資金流動集中迅速,造成國際投機衝擊力強、市場波動劇烈、金融風險加大的局麵。三是一些工業化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財政緊張。這些,對世界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將帶來一定的威脅。

(四)局部衝突和不穩定因素仍然存在

去年以來,世界繼續保持了總體穩定的局麵。一些持續多年的衝突和戰亂有的已經解決,有的正走上政治解決的軌道。然而,在一些地區熱點降溫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局部衝突和動亂。從大的方麵看,地區熱點有從歐亞大陸接緣地帶的巴爾幹、高加索和中亞地區向非洲大陸轉移的趨勢,非洲成了戰亂的主要集中地區。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全球發生的武裝衝突和局部戰爭共有37起,非洲地區就高達17起,幾乎占了一半。預計今後一個時期,武裝衝突將進入一個時多時少、時起時伏的新階段。

今年以來,世人關注的地區熱點主要有如下幾個。

第一,科索沃局勢。科索沃位於南斯拉夫聯盟塞爾維亞共和國南部,麵積1萬多平方公裏,人口約200萬,其中阿爾巴尼亞族人占90%以上,塞族不到10%。由於曆史的原因,阿塞兩族隔閡很深,矛盾相當尖銳,塞爾維亞領導人和科索沃阿族領導人之間存在著嚴重對立,一直是南政府中的一個不穩定因素。今年2月底,阿族非法武裝組織“科索沃解放軍”與塞爾維亞警方連續發生流血衝突。3月25日,美、英、法、德、意、俄等6國就科索沃局勢向南斯拉夫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南在四周內開始同科索沃阿族進行政治對話,否則將對其實施更嚴厲的製裁。而南聯盟和塞爾維亞領導人認為,科索沃問題是塞爾維亞的內政,反對把科索沃問題國際化,拒絕國際社會派特使調停。目前,科索沃局勢仍相當嚴峻。

第二,中東和平進程。今年初,美國總統克林頓分別同巴以領導人會晤,意在重新啟動巴以談判,並進而推動整個中東和平進程。然而,由於以色列堅持頑固立場,加上美國縱容、偏袒以色列,造成和平進程停滯不前,引起了阿拉伯國家的強烈不滿。巴以衝突的實質,是美國等大國在中東利益的衝突。大國插手中東事務,使阿以矛盾隨時都有激化的危險。

第三,美伊核查危機。海灣戰爭結束後不久,聯合國對伊拉克實行了嚴厲製裁,並開始對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進行核查和銷毀。7年多的製裁,使原來富甲一方的伊拉克經濟崩潰,人民生活極度貧困。伊拉克迫切希望解除製裁。但是解除製裁以對伊拉克核查的結束為前提。而武器核查工作的結束遙遙無期,而且在核查工作中起主導作用的美國不斷提出新的苛刻要求,以至於還要檢查薩達姆的總統府,伊的主權和尊嚴不斷受到損害。薩達姆感到,無論伊怎麼讓步,美國總會提出新的要求,而且一次比一次苛刻。為了引起國際社會對伊的關注和同情,瓦解對伊製裁,薩達姆決心在武器核查問題上向美國提出挑戰。

今年1月,伊拉克以核查小組中的美國人和英國人過多,有失核查的公正性,並以國家安全為由,拒絕對總統府進行核查,中斷聯合國武器核查小組在伊拉克的核查工作,從而引發了美伊之間的武器核查危機。美國在海灣地區集結了3艘航母和近30艘其他戰艦、近400架戰鬥機和大約3萬名士兵,英國也派出一艘航母和兩批作戰飛機。一時間海灣地區戰雲密布,核查危機全麵爆發。

美國發出戰爭威脅後,歐盟國家和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主張以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爭端,美國的處境相當孤立。國際社會一直在為和平解決危機而努力。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法國總統希拉克、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拉法特等,都先後到巴格達進行外交斡旋。在國際社會的敦促與支持下,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親自出麵,於2月20日抵達巴格達,代表聯合國,與伊拉克領導共同尋求和平解決危機的途徑。薩達姆不失時機地作出讓步,與安南達成了和平解決危機的協議。協議的簽署與核查的恢複,是國際上多種政治力量對比與抗衡的結果,受到了國際社會的熱烈歡迎。美國原來信服安南的人隻占10%,安南從巴格達回來以後達到50%。它表明,在多極化趨勢深入發展的條件下,聯合國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在提高,世界和平力量在不斷增長,多極格局的發展有助於維護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