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二章 新聞宣傳與新聞改革(上)(1 / 3)

(1999年11月9日)

今天召開新聞通氣會,主要是對前一段的新聞宣傳工作,特別是慶祝新中國成立50周年的宣傳報道進行回顧總結和分析研究,對第四季度的宣傳報道作出部署,同時對推進我省新聞改革談一些意見和看法。下麵,我講四個問題。

一、發揚成績,認真總結新聞宣傳的成功經驗

前一段的新聞宣傳工作,責任十分重大,任務十分繁重,成效十分顯著。既圓滿完成了揭批李洪誌及“法輪功”、揭批李登輝及“兩國論”、慶祝湖南和平解放50周年、慶祝新中國成立50周年等重大宣傳報道戰役,又順利開展了“三講”教育宣傳、第十屆全國書市宣傳、株洲國企改革宣傳、嶽陽創建文明城市宣傳、昆明世博會湖南活動周宣傳、典型人物周福坤宣傳等重大報道活動,還全麵兼顧了“國際龍舟節”、“國際森保節”、“中國炎帝節”、“中國竹文化節”等節會的宣傳報道以及“亞劃賽”、“水上運動會”、“青少年運動會”、“殘疾人運動會”、“農民運動會”等賽事報道。在這些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動的宣傳報道中,我省新聞戰線各級各類媒體始終做到在政治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按照中宣部和省委的部署,全麵準確、積極穩妥、有條不紊、熱中有序,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做到了大事宣傳充分,重點宣傳突出,熱點引導得當,宣傳水平提高;起到了統一思想,團結人民,鼓舞士氣,凝聚力量的作用,為促進改革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省委對此給予了充分肯定。在此,我代表省委向大家表示感謝!

在前一段所進行的重大宣傳報道戰役中,慶祝新中國成立50周年的宣傳報道特別值得我們認真總結。

新中國成立50周年,是我國今年最重大的新聞事件,完成好這一曆史性的報道任務,是新聞媒體責無旁貸的神聖使命。在這次特別重大的新聞戰役中,我省新聞媒體根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於做好慶祝新中國成立50周年宣傳報道的要求,投入極大熱情、極大精力,聚焦國慶,各出奇招,唱響祖國頌、社會主義頌、改革開放頌,為世紀盛典營造了歡樂喜慶、團結奮進的氛圍。

這次我省的國慶宣傳報道,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宏觀與微觀有機結合。各媒體都注意站在全局的高度,從宏觀的視野,推出專欄、專題,報道50年來創建的豐功偉業。“兩報四台”推出了諸如《共和國,慶賀您——新中國50年湖南巨變抒懷》、《向共和國彙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三湘巨變》、《飛越三湘》等專欄,選擇經濟建設、社會發展中的重大題材,展現共和國50年巨變。同時,還通過一些普通人、普通事的鮮活的報道,以小見大,見微知著。

二是曆史與現實有機結合。回顧曆史是國慶宣傳中的重頭戲。各新聞媒體始終將曆史的縱深感貫穿於報道之中,同時注意與現實的有機的結合。如湖南有線電視台的《我與新中國第一》,通過一個個創造瞬間的回顧,展示共和國成長的紮實腳印。湖南人民廣播電台的《見證共和國》,精選20個新舊行業,通過其更替來反映共和國50年來的變遷。這些報道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有現實的鮮活性,給人以感染和啟迪。

三是時間與空間有機結合。整個國慶宣傳報道,時間跨度長,曆時近4個月;地域範圍廣,涉及全省及省外地區,形成了時空交錯,高潮迭起的局麵。從7月開始,我省國慶宣傳報道就拉開了帷幕,到8月5日,形成了第一個高潮。省委宣傳部在這一天組織了“紀念湖南和平解放50周年——‘瀟湘一日’大型新聞采訪報道活動”,全省80餘家新聞單位、近千名記者參加了報道,報道全方位地展現了湖南50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此廣的範圍、如此多的新聞單位、如此多的記者在同一時間進行同一主題的采訪報道,這在我省新聞史上是少見的。“瀟湘一日”報道為湖南曆史留下了寶貴的資料,也為我省國慶宣傳報道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進入9月,國慶宣傳報道再掀高潮。《湖南日報》先後推出了抒情、人物、感受、迎接、理論文章等多個係列。湖南電視台、湖南有線電視台、湖南經濟電視台都加大了宣傳力度,形成了專題與動態呼應、前方與後方聯動的大規模立體宣傳陣勢。“10月1日”這天,慶國慶宣傳報道達到了最高潮,聲勢十分浩大,氣氛隆重熱烈。

四是形式與內容有機結合。各新聞媒體圍繞迎國慶、慶國慶這一主題,內容豐富,形式新穎,“規定動作”認真到位,“自選動作”層層出新,紛紛以擴版、滾動播出加大對國慶的報道。湖南經濟電視台和湖南有線電視台都運用了航拍手段,從空中俯瞰三湘大地。《長沙晚報》共發行50個版,創下了一期報紙版麵數量的新紀錄,該期報紙“大慶祝”、“大回顧”、“大展望”三大板塊,內容豐富,版麵大氣。《三湘都市報》、《家庭導報》、《湖南工人報》、《今日女報》等都出了特刊、增刊。《三湘都市報》和《家庭導報》均出報32版,體現了黨報、子報的優勢。湖南電台於10月1日至3日推出了國慶特別報道。長沙電視台“10月1日”這天推出了長達14個半小時的現場直播,多角度報道長沙喜迎國慶的盛況和50年來的巨變。整個國慶報道自始至終洋溢著奮發向上、歡樂喜慶的氣氛,使廣大觀眾深受鼓舞。

五是感性與理性有機結合。各新聞媒體的國慶宣傳報道不僅直抒胸臆,激情滿懷地暢談心曲,展現巨變,而且站在理性的高度來評析這50年間新中國滄桑巨變的成因。《湖南日報》從9月初開始,就以歌頌祖國、歌頌社會主義、歌頌改革開放為主題,發表了8篇理論文章。湖南電台、湖南電視台、湖南有線電視台、湖南經濟電視台、《三湘都市報》等都播刊了大型報道和專題,抒發情懷,蘊含哲理,有理有據,情理交融。

六是節會與國慶有機結合。國慶宣傳報道期間,適逢幾大節日盛會以及重要賽事,各新聞媒體巧妙地將這些節會報道與國慶宣傳報道結合起來,以節慶渲染喜慶,以節慶展現成就,從文教、體育、環保等層麵深刻反映了新中國50年來的滄桑巨變這一恢宏主題,從而使得國慶報道更加生動、深刻,充滿歡樂、積極奮進的氣氛。

綜觀我省新聞媒體的國慶報道,既有宏觀鳥瞰,又有微觀細察;既有曆史的縱深感,又有現實的鮮活感;既有深情讚歌,又有理性思考。圖文並重,聲情並舉,主題鮮明,立意新穎,厚度、深度、廣度相輔相成,思想性、新聞性、藝術性的結合達到了完善結合的嶄新境界。

慶祝新中國成立50周年宣傳報道戰役的成功,給我們留下許多經驗和啟示,也為我們豐富了組織重大宣傳報道戰役的經驗。我們應認真進行分析和研究,總結出一些基本規律。我認為主要的有三點:

第一,高度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是重大宣傳報道戰役成功的根本前提。重大宣傳報道戰役題材重大,政治性很強,如果沒有高度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就難以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就難以把握全局,就可能出政治問題,就可能出導向錯誤,就可能給黨和政府添亂。

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是社會主義新聞黨性原則的必然要求,它的核心是政治意識。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到我黨的三代領導核心都對新聞的政治屬性和新聞宣傳的政治意識作過精辟論述。馬克思早在1841年評論出版自由時就說:“出版物是曆史人民精神的英勇喉舌和他的公開表露。”在1849年也曾明確指出:“報刊按其使命來說,是社會的捍衛者,是針對當權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無所不在的耳目,是熱情維護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萬應的喉舌。”他還把報刊看作是“政治陣地”。列寧認為無產階級出版物要堅持“公開的、誠實的、直率的、徹底的黨性”,並對“想表達黨的觀點,出於無奈而吞吞吐吐”等現象作了批評。毛澤東則提出了“搞新聞工作,要政治家辦報”。鄧小平也指出“要使我們黨的報刊成為全國安定團結的思想上的中心”。江澤民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新聞宣傳要講政治、要有政治意識的思想,指出:“新聞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作為宣傳、教育、動員人民群眾的一種輿論形式,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反映我們黨和國家的政治立場、政治主張和政治觀點。”他還指出:“從任何一個報紙、電台、電視台的總的新聞宣傳來說,都不可能脫離政治”,要求“新聞輿論工作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服從、服務於全黨全國工作的大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黨的三代領導核心對新聞宣傳要有政治意識的論述,是我們進行宣傳報道、特別是重大宣傳報道戰役的強大思想武器。我們在重大宣傳報道戰役中,一定要把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貫穿到宣傳報道的每一個環節中,並使它們化為每一個新聞工作者的自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