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刀(1 / 2)

許慎《說文》曰:“刀,都高切,兵也。”《玉篇》曰:“刀,都高切,兵也。所以割也。亦名錢,以其利於人也。亦名布,分布人間也。又丁麼切,引《莊子》曰:‘刀刀乎?’亦姓,俗作刁。”《廣韻》曰:“刀,都高切。引《釋名》曰:‘刀,到也,以斬伐到其所也。’又都聊切,引《軍器纂文》曰:‘刀鬥,持時鈴。’又姓,出渤海。引《風俗通》曰:‘齊大夫豐刀之後,俗作刁。’”觀國按:諸字書,刀,都高切,又音都聊切,一字而異音者也。於篆文則一而已,未有倒其筆為刁者。倒其筆為刁者,俗書也。《史記·貨殖傳》曰:“齊俗賤奴虜,而刁閑獨愛貴之。故曰‘寧爵毋刁’。”此乃用俗書刁字為姓,傳至於今也。夫以俗書為姓,則於譜牒無所宗考矣。《河廣》詩曰:“誰謂河廣,曾不容刀。”鄭氏箋曰:“小船曰刀。”按字書,舠,小船也,詩人從省文用刀字耳。《漢書》:“李廣不擊刁鬥自衛。”孟康注曰:“刁鬥,以銅作,受一鬥。晝炊飯食,夜擊持行夜,名曰刁鬥。”顏師古注曰:“音譙。”其說是也。《軍器纂文》以為鈴,非也。

邑歇

《史記·聶政傳》雲:“政姊乃於邑曰:‘其是吾弟與?’”《前漢·成帝紀讚》曰:“趙氏亂內,外家擅朝,言之可為於邑。”顏師古注曰:“於邑,短氣貌,於音烏,邑音一合反。”又《中山靖王勝傳》曰:“雍門子一微吟,孟嚐君為之於邑。”顏師古注曰:“於音烏,邑音一合反。”又《揚雄傳·反離騷》曰:“惟增欷以於邑兮,吾恐靈修之不累改。”顏師古注曰:“於音烏,邑音遏。”凡此言於邑者,於讀為烏,邑讀為遏,其義則氣鬱而不舒之貌也。《前漢·酷吏傳讚》曰:“張湯以知阿邑人主,與俱上下。”蘇林注曰:“邑音人相悒納之悒。”顏師古注曰:“邑,烏合反。”《史記·商君傳》曰:“安能邑邑待數十百年以成帝王乎?”屈平《離騷》曰:“曾歔欷予鬱邑兮,哀朕時之不當。”如此類用邑字,亦皆讀音遏,其義則鬱塞也。《史記·陳餘傳》曰:“‘立趙後,扶以義,可就功。’乃求得趙歇立為趙王。”徐廣注曰:“歇音烏反。”《前漢·高祖紀》曰:“立趙後趙歇為趙王。”注引鄭氏曰:“歇音遏絕之遏。”然則史家音訓字,有字書所不載者,此類是也。

《春秋》昭公二十年《左氏傳》曰:“員如吳,言伐楚之利。”“乃見設諸焉,而耕於野鄙。”又二十七年《左氏傳》曰:“設諸置劍於魚中以進。”《史記·吳世家》曰:“公子光使專諸置匕首於炙魚之中。”又《刺客傳》曰:“專諸者,吳堂邑人也。伍子胥亡楚而如吳也,知專諸之能。”“乃進專諸於公子光。”《前漢·賈誼傳》疏曰:“既疑有諸、荊軻起於兩柱之間。”在《史記》曰專,觀國按:《玉篇》曰:“市戀切,魚名也。”“專,職緣切,謹也,一也。”“徒官、旨兗二切,截也。”《廣韻》曰:“專,職緣切,亦姓,吳刺客專諸,或作也。”“旨兗切,細割也,亦作剬。”以此觀之,則專諸者是其姓也。《左氏》用字,皆借音耳。核其義,則二字本無專音,因其《左傳》、《漢書》有借音,故修字書者亦附於正字之下也。《春秋》成公十四年《左氏傳》曰:“天禍衛國也夫!吾不獲也,使主社稷。”杜預解曰:“子罕之母弟。”《釋音》曰:“市戀反。”亦作剬,所謂“陸犀象”,所謂“繁治劇”。《揚子法言》雲:“魯仲連而不剬,藺相如剬而不。”皆讀音旨兗切。凡此乃二字正音也,非姓也。

肺腸

按字書,巿,甫味切,象草木巿巿然之形。從肉則為肺,方味切,金藏也。《詩》曰:“自有肺腸。”《周禮》“以肺石達窮民。”《月令》“祭先肺”是已。肺又音普貝切。《詩》曰:“東門之揚,其葉肺肺。”是已。從草則為芾,方味切。《詩》曰:“蔽芾甘棠。”是已。從水則為沛,溥蓋切,地名,沛郡是已。沛又音普蓋切。《孟子》曰:“沛然下雨。”是已。從木則為杮,方味切,斫木劄也。凡此皆以巿為字母者也。嗟似切,其義則止也。從肉則為胏,俎吏切,脯有骨曰胏,《易·噬嗑卦》曰:“噬乾胏。”是已。從禾則為秭,蔣幾切,《詩》曰:“萬億及秭。”是已。從女則為姊,蔣幾切,《爾雅》曰:“女子先生為姊。”是已。從木則為柹,鋤裏切,果名,潘嶽《閑居賦》曰:“梁侯烏椑之柹。”是已。從水則為泲,即裏切,亦作濟,《書》曰:“濟河惟兗州。”《前漢·地理誌》曰:“泲河惟兗州。”是已。從竹則為笫,狙吏切,床簀也。凡此皆以為字母者也。巿,甫勿切,許慎《說文》曰:“巿,上古衣蔽前而已,巿以象之,天子朱巿,諸侯赤巿,從巾象連帶之形,亦作芾,亦作韍也。”巿,時止切,許慎《說文》曰:“買賣所之也。”《易》曰:“日中為巿。”《周禮》有司巿之官是已。觀國按:巿字甫味切,字嗟似切,巿字甫勿切,巿字時止切,此四字篆文不同,其義與音皆異。而隸書者多互書之,易於疑亂,惟循其字母以求之,則各有攸歸,可以類見也。《後漢·方術傳》:楊由,蜀郡人。為郡文學掾,有風吹削哺,太守廉範以問由,由對曰:“當有薦木實者。”頃之,五官掾獻橘數包。章懷太子注曰:“哺當作杮,音孚廢切,削劄也。史家假借為肝肺字。”觀國按:顏師古注《漢書》肺附雲:肺者,削木劄也。然則史家以削杮為削肺,古人假借字有之,而《楊由傳》用哺,字義雖當作杮,而借音太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