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紡錘木放在兩手掌間搓動,持續用力使它向下漸漸鑽深。摩擦使紡錘木發熱發紅;輕輕吹氣,點燃火種,在紡錘孔放小撮沙增大摩擦力,加速提升火種的熱度。

在紡錘下方弄一凹坑,如同火弓的方式,也是可行的。

六、防範猛獸

除了自我防衛的需要,動物一般很少攻擊人類。多數情況下它們會更關心如何避開你。遇到大型動物的機會還是很少的,比如大象、犀牛和河馬,或者那些屬於保護對象的野獸等。別把帳篷搭建在動物飲水的水源邊或者有動物足跡通過的地方。否則,你很可能會被一群大象包圍,或者迎麵奔來一頭好奇的大型動物。

(1)在某些森林地區,熊類會經常出沒於田埂中搜尋食物,有時會打翻垃圾罐,也可能直接拜訪你的營地以尋找更易至得的食物。用噪聲驅走它們,別試圖捕捉,也別靠近它們。熊要殺死單人是很容易的,受傷的熊更具有極強的攻擊性。所有傷獸或困獸都是相當危險的。一般來說,多數動物遇見人時,第一反應是逃走。如果你堵住了它們的退路,那是逼迫它們應戰。因此,我們盡量別去招惹猛然間麵對的猛獸。

(2)鱷魚極其凶猛,應與它們保持一段安全距離。特別是涉水經過河川時,更要當心是否會有鱷魚在水下尾隨你們。

(3)頭部有角的動物在被製服前,可能會用角傷著你。剛剛性成熟的雄鹿在發情期尤其好鬥。不僅僅隻有有蹄動物才能給你致命一腳,就連被鴕鳥踢中也會傷筋動骨,嚴重的甚至會送命。

(4)常有許多關於狼的傳說,其實在野外遇見狼的機會並不多,掠奪成性的故事事實上是誇大其詞了。狼可能會對你感到好奇,從遠處注視著你。如果宿營地在夜晚有狼群騷擾侵襲,最好的防衛方法是點燃火。

(5)大型類人猿要想殺死一個人是很容易的,但通常它們隻會發出要求你後撤、不要冒犯它們的警告。它們一般很少攻擊人類。你可能常會與小猴狹路相逢,這也會給你帶來危險,它們的牙齒相當厲害。被動物咬傷後應仔細清洗傷口並消毒,否則會易於感染。被有些哺乳動物,包括吸血蝠咬傷會引發破傷風。

另外,當我們在密林中行走時,應當注意分辨人走的路與野獸走的路。人走的路大多不僅地麵有路,而且兩邊的植物形成約1.5米以上高度的通道。如果小路上麵不到半米高處樹枝、藤條密布,則可能是野獸走的路,這時你最好退回到人走的路上來,以防與野獸遭遇。

談起野獸的凶猛,人們往往首先想起雄獸。其實,雌獸在發情期和帶仔期也十分凶猛,特別是,如果它以為你的行為會威脅到它的幼仔,它會具有極強的攻擊性。所以,在野外應注意避免闖入隱蔽的獸窩,別去戲弄或嚇唬野獸,對帶幼仔的野獸尤其要十分小心。

受到多隻野獸的攻擊時,要注意避免腹背受敵,幾個人要互相背靠背,獨自一人時最好背靠牆壁或山石。

七、野外遇險急救與互救

(一)毒蛇咬傷

蛇分毒蛇和無毒蛇。無毒蛇咬人後留下的牙痕比較細小,排成八字形的兩排;毒蛇咬傷後留下兩個大而深的牙痕。被蛇咬傷後,先迅速判斷咬人的是不是毒蛇。無毒蛇咬傷隻塗些碘酒、酒精即可,不必作特殊處理,若是被毒蛇咬傷,或不能立即並十分肯定地確認是不是毒蛇咬傷時,均應按毒蛇咬傷迅速處理。

毒蛇咬傷多見於濕熱地區的農村和山區。人被毒蛇咬傷後,如果沒有效注毒或注毒量極小,可不出現中毒症狀。如果毒液注入量大,可引起神經症狀和血液症狀。

不同毒蛇咬傷可出現不同的症狀。神經毒類毒蛇咬傷後,局部症狀較輕微,全身為頭暈、張口不利、吞咽困難,甚至呼吸、心跳停止。血液毒類毒蛇咬傷後,局部出現紅腫熱痛,並很快向肢體近心端擴展,重者全身出血,甚至出現休克、急性腎功能衰竭等。早期治療者,死亡率低。混合毒類毒蛇咬傷後,可能出現上述兩類症狀。

1.毒蛇的種類與識別

據統計,我國的蛇類有160多種,其中毒蛇47種,對人危害較大的有眼鏡蛇、眼鏡王蛇、金環蛇、銀環蛇、五步蛇、蝮蛇、蝰蛇、烙鐵頭、竹葉青和海蛇等。一般說來,毒蛇整個身體上的花紋鮮豔,頸部一般細小、頭部大多比較粗大,瞳孔縱裂,尾部自肛門以後突然變細,肛門以前鱗片常是單片的。毒蛇多在夜間活動,爬行速度比較緩慢。但這些特征不是絕對的。比較常見的毒蛇有以下幾種;

(1)眼鏡蛇。又叫萬蛇、犁頭蛇、琵琶蛇、蝙蝠蛇、吹風蛇、膨頸蛇等。背麵黑褐,頸背麵有鑲白圈的黑斑,狀如眼鏡,頸部擴張時尤其明顯。全長1~2米。白天活動於灌木叢中。憤怒時,前半身豎起,頸部膨大,呼呼作響。其毒液可噴卜2米遠。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廣東、福建、海南、雲南、貴州、台灣等省的海拔30~1000米平原、丘陵地區。

(2)眼鏡於蛇。又名山萬蛇、過山風、過山標、扁頸蛇。全長2~4米,背麵棕褐色,前段身體豎起擴展成扁平狀。咽部黃色有黑斑。頂鱗後麵有一對火枕鱗。它是毒蛇中最大的一種,毒性強,激怒時襲擊人和其他動物。生活在平原直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密林中,有時也在有樹或溪流附近活動。白天活動,捕食小動物,有以落葉堆巢和護卵習性。分布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雲南、貴州等地。

(3)金環蛇。又叫金腳帶、金報應、黃節蛇、鐵包金。軀幹和尾部有黑黃相間的環紋,背脊隆起明顯;尾末端稍扁而圓鈍。全長1米左右,生活在平原、丘陵叢林中近水處。黃昏出洞捕食魚、蛙、鼠類。產卵8~12枚,有護卵習性。分布於江西、福建、廣東、廣一西、海南、雲南、貴州等地。

(4)銀環蛇。又叫銀腳帶、銀報應、鐵包銀、過基峽。全長O.6~1.2米,背部有黑白相間的橫紋,尾末端尖細。生活在平原、丘陵地帶,多棲息於水邊。夜間出洞捕食魚、蛙、鼠。常潛入室內。會主動咬人。咬後局部症狀不顯,但危害較大。分布於湖北、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廣東、廣西、海南、雲南、貴州、台灣等地。

(5)五步蛇。又叫尖吻蛇、蘄蛇、寒鼻蛇、白花蛇、百步蛇、棋盤蛇、犁頭蛇。全長1.2~1.5米,吻端有一。顯著上翹的吻突、頭大、呈三角形,頭背棕黑,頭側土黃,體背有方形斑塊。生活在丘陵、山地溪澗溝邊。晨昏出洞,陰雨天活躍。能主動襲擊人畜,有撲火習性。分布於湖北、安徽、浙江、湖南、福建、廣東、廣西、海南、貴州、台灣等地。

(6)蝮蛇。又叫草上飛、土公蛇。長()。6~1米,頭呈三角形,頸細背灰褐色,兩側各有一行黑褐色圓斑:腹灰黑,具黑白斑點,生活於平原及較低山區。以鼠、鳥、蛙、蜥蜴等為食,分布於東北、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新疆、四川、湖北、河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南、台灣等地。

(7)蝰蛇。背麵暗褐色,有淡褐色鏈狀橢圓斑三列,各橢圓斑的最外緣黃白色,其次為黑色。在三列斑紋問,散布不規則的小斑紋。腹麵灰白色,有紫褐色小點。全長0.9~1.3米。生活於山地,主要以鼠類等為食。毒液以神經毒為主,也含出血性毒。分布於台灣、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地。

(8)竹葉青。又稱焦尾巴、青竹蛇。頭呈三角形,頭鱗小、背麵純綠,尾端焦紅,全長1米左右。在山區樹棲身,尤喜棲於山澗旁的樹叢中。尾富纏繞性能。以夜間活動為主,有撲火習性。捕食蛙、蜥蜴和鼠類。分布於湖北、安徽、浙江、江兩、湖南、福建、廣東、,。西、海南、甘肅、四川、雲南、貴州、台灣等地。

(9)烙鐵頭。又名龜殼花蛇、金線蛇。頭呈l二角形,頭鱗細小,背麵棕褐,背中央有紫色斑塊,體側具紫棕圓斑,全長O.7~1米。棲居山區溪邊叢林,多夜晚活動。捕食魚、蛙、蜥蜴、鳥、鼠。產卵5~13枚。分布於河南、安徽、浙汀、汀西、湖南、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四川、雲南、貴州、甘肅、台灣等地。

(10)青環海蛇。全長1.2~2米,鼻孔仰開,腹鱗狹窄、尾側扁,體前段細瘦,後段粗壯,軀、尾有黑色環紋。生活於海中,捕食魚類。被捕撈離海後咬人傷勢較重。分布於山東、江蘇、浙江、福建、一東、廣西、海南、台灣等省區沿海。其肉可食。

2.預防毒蛇咬傷的措施

(1)注意自己的腳下。蛇類平均每周進食一次,每當進食之後以及蛻皮之時,它們行動和緩,更容易被踏中。

(2)在伐取灌木、采摘水果前要小心觀察,一些蛇類經常棲於樹木之上。

(3)不要挑逗或提起蛇類或者將它們逼入困境,一些蛇類在走投無路或保衛自己的窠穴時攻擊性大增,譬如南美洲和中美洲地區的巨蝮、非洲的黑色樹眼鏡蛇以及亞洲的眼鏡蛇。

(4)翻轉石塊或圓木以及掘坑挖洞時使用木棒,不可徒手。

(5)穿上結實的皮靴。許多毒蛇的毒牙很小,不能穿透皮靴。

(6)在使用床單、衣服、包裹前要小心查看一遍,蛇類很可能就躲在下麵。

(7)如果與毒蛇不期而遇,保持鎮定安靜,不要突然移動,不要向其發起攻擊,許多情況下,毒蛇隻想著如何逃命。

(8)野外露營時,在住處周圍適當撒一些六六六或石灰粉,以防毒蛇侵入。睡前檢查床鋪,壓好蚊帳,早晨起來檢查鞋子。做到這些,一般可保平安。

(9)如果迫不得已要殺毒蛇,可取一根長木棒,要具有良好彈性,快速劈向其後腦,最好一擊成功,因為受傷的毒蛇更加危險。

3.被毒蛇咬傷後的緊急處理

(1)被毒蛇咬傷後,首先要防止毒液擴散和吸收。在近心端用膠管或布條結紮,鬆緊要合適,既能阻斷淋巴、靜脈的回流,又能在結紮遠端摸到動脈搏動。每隔半小時放鬆1次,每次2分鍾。一般在口服蛇藥30分鍾或靜脈注射抗毒血清10分鍾後再鬆開。

(2)用2%高錳酸鉀溶液、雙氧水或清水、肥皂水、鹽水等衝洗傷口。

(3)用消毒過(如火燒、水煮)的小刀切開傷口,從近心端向傷口擠壓,有利於蛇毒的排出。在野外也可用口吸出,邊吸邊吐,並用水漱口。有齲齒或口腔潰瘍者不能用口吸。

(4)也可在局部敷蛇藥或注射特效的解毒藥。

(5)全身治療可用抗蛇毒血清。

(6)急救處理後盡快把傷者送往醫院。

(二)毒蟲蜇傷

被毒蟲蜇咬傷比較常見的有蠍、毒蜂、蟻的蜇傷和蜈蚣的咬傷。

1.蠍蜇傷

被蠍蜇傷後局部劇烈疼痛,有燒灼感、水腫,皮膚可出現變色和壞死。重者可發生肌肉痙攣、精神障礙、偏癱或失明等。

[急救處理]

(1)輕者塗稀氨水即可使疼痛緩解。

(2)重者可將傷口挑破,使毒血外流,也可用吸引器將毒血吸出,然後用高錳酸鉀液衝洗。

(3)出現驚厥者可用鎮靜劑。

2.蜈蚣咬傷

小蜈蚣蜇人時,局部出現紅腫疼痛,1小時後減輕。被大蜈蚣咬傷時,局部出現劇烈疼痛,局部組織可壞死。全身症狀可出現頭痛、發熱、惡心、嘔吐等。

[急救處理]

(1)傷口可用肥皂水、氨水或碳酸氫鈉溶液衝洗。

(2)疼痛劇烈者可用普魯卡因作局部封閉,口服鎮痛藥。

(3)其他症狀可對症處理。

3.毒蜂蜇傷

蜂蜇人是靠尾刺把毒液導入人體內的。蜜蜂蜇人後把尾刺留在人的皮膚內,黃蜂和馬蜂蜇人後都不留尾刺。

被毒蜂蜇後,局部可出現紅、腫、痛,甚至組織壞死。全身症狀可出現蕁麻疹、惡心、嘔吐、發熱、胸痛等。重者可出現呼吸困難、哮喘、肌肉抽痛,甚至出現腦水腫、肺水腫、過敏性休克、急性腎功能衰竭而死亡。

[急救處理]

(1)被蜜蜂蜇傷後,應立即設法將斷刺取出,然後用肥皂水、3%氨水或5%碳酸氫鈉液衝洗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