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七月(5)(1 / 3)

這使二十天來的疑慮頓然冰釋。深圳大學外語學院曹亞軍回信說,他已把翻譯計劃的款項彙至上海三聯書店。我帶的研究生湯菁也告訴我,她已在網上查到了我要的所有六家英美出版社的地址和傳真。古典學係卡特利奇6月28日當天就回了我在6月28日上午發給他的信息。他雖然不讚同我在雅典民主起源上的虛擬假設式論證,但認為這有啟迪思維的作用。東亞係顧若鵬回信說,他7月5號去以色列,7月中旬回劍橋後馬上又得準備去日本,原計劃同我聊一聊《地緣文明》之事,現在看來沒時間了,不過他會把書隨身帶到日本去讀。社會學及政治科學係簡·諾蘭也回信了,表示我7月6日未能參加《超女》在聖安德魯街一家影院的首映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前一天我聽了影片製作人在CRASSH所作的報告,已知道片子是怎麼一回事了。英語係羅伯特·麥克法倫同樣回信了,他說我要的“激情自然”與會者在維肯灘地的集體照他那裏沒有,但可以同新廳學院利奧·梅勒聯係並索取。

7月18日星期三

不關心時事的英國人

晚上看電視時,約翰也來湊熱鬧,問我今天有什麼新聞?我說巴基斯坦發生三起自殺式爆炸事件,死亡四十九人。他顯得很震驚,問為什麼?我隻好給他解釋,7月初政府軍與占據“紅色清真寺”的好戰分子僵持了一段時間,最後將清真寺團團包圍起來,發起了武裝攻擊,奪回清真寺,但也打死了近一百名激進學生;所以,這幾天的自殺性爆炸事件被普遍認為是好戰分子對政府軍實施的報複行動。

這時電視上正在講莫斯科宣布,作為對英國驅逐四名俄羅斯外交官的回應,俄羅斯將驅逐四名英國外交官,限十日之內離境。約翰雖然並不知道這個事件的來龍去脈,但也願發表一下評論。他說,英國與俄羅斯交惡,幕後黑手其實是美國。我不無挑釁地問:為什麼是美國?他說,美國不願意看到英國與俄羅斯好,更不願意看到歐洲與俄羅斯好;如果英國乃至整個歐洲與俄羅斯關係搞好了,甚至聯合起來,美國就“孤立”了;所以,美國千方百計地破壞英國、歐洲與俄羅斯的關係;所以英國人乃至所有歐洲人都要“警惕”,要搞好與俄羅斯的關係。我再次不無挑釁地問:你講這種話有什麼根據?約翰笑了笑,說沒有什麼根據。這隻是他的“願望”,如此而已!

我以為他的話雖然幼稚,但也能自圓其說,甚至不能說不對。從美國戰略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問題,它的確希望歐洲處於分裂狀態。可是幾十年來,歐洲一直在搞一體化;歐盟作為一個超國家機構,其實質性的權力越來越大,從總趨勢來看就更是如此了;所以在許多重大國際問題上,歐盟與美國保持了明顯的距離。這並不是美國希望看到的局麵。歐洲與俄羅斯改善關係,就更不能討得美國喜歡了。好在英國與歐盟若即若離,與核心國家法國和德國之間有不小的隔閡,再加上與美國“同文同種”,所以被認為是美國“天然”的跨大西洋盟友。新上任的英國外交部長重申英美特殊關係對於英國的重要性,再次證明了這一點。

如果說英國人對國際時事並不關心,他們對國內時事總該關心一點吧?但幾個月來我的觀察是,兩個英國房友和已很大程度“歸化”英國的葡萄牙人卡洛斯對英國政治沒有表現出任何興趣。這多少印證了前不久“激情自然”會議期間一個與會者的看法:當今英國年輕人當中已很少有人關心政治;在各種選舉中,年輕人很少投票;這不啻是自我剝奪了應有的民主權利;對英國民主來說,這是一個絕大的諷刺。

實際情況是,幾個房友中隻有我一人天天跟蹤新聞時事。安娜不讀書,也不看報,隻是偶爾看一看娛樂節目。其他幾位對電視雖然並非抗拒,但主要是看體育文藝節目。他們最忠心的節目是“大哥”(Big Brother)。每到晚上八九點,他們便興致勃勃地欣賞那十幾個俊男靚女在幽閉的環境中勾心鬥角、爾虞我詐,那興奮勁兒無異於天天吃大餐。

7月19日星期四

英國人的“恐歐症”

BBC第四電台提到戈登·布朗上台後不久在演講中說,他執政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要解決英國人在歐盟問題上的“模棱兩可”。他說,英國人患有恐歐症(Europhobia),這種狀態應該結束,或者說英國人在對待歐盟態度上由來已久的曖昧態度應該結束。可是議會裏反對派認為,英國民意並不主張跟歐盟發展更密切的關係。他們甚至揚言將不顧布朗內閣反對,推動以全民公決的形式來對歐盟憲法草案進行表決。對於這種威脅,布朗政府的態度是全力挫敗將歐盟憲法草案付諸全民公決的企圖。BBC電台也提到,還有幾天首相可做的布萊爾在他最後一次議會演講中說,英國在與歐盟的談判中要立場堅定,該爭的就爭,該說“不”時就得說“不”,在外交問題上尤其如此。還提到波蘭正盡全力在歐盟中爭取更大的投票權(歐盟各國會就重大問題投票,但並非像聯合國那樣一國一票,而是不同國家擁有不同票數的投票權;但票數並非嚴格地與人口成比例,大國因其影響力較大,按人口擁有的投票權小於小國),以抗衡德國對歐盟的過大影響。看來,在短期內歐盟前景並非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