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八月(5)(1 / 3)

伍爾夫夫人與仆人換位

8月16日的《倫敦書評》有一篇羅斯瑪麗·希爾評論《伍爾夫夫人與仆人:家政服務真相揭秘》的文章,其中講到,著名作家維吉妮亞·伍爾夫與一個叫“奈麗”的女廚一直關係緊張。盡管伍爾夫與丈夫都離不開奈麗,奈麗更是離不開主人夫婦,但這並不能根本緩和主仆間的緊張關係。

有一次,奈麗竟以“隱私”為由,將維吉妮亞趕出其仆人房間。考慮到此時伍爾夫剛出版了名著《一間自己的房》,此事就再諷刺不過了。該書從女性的角度講女性權利,認為女性隻有擁有自己的財產,才能真正自立於世,才能真正有自己的尊嚴。奈麗也是女性,雖然是仆人,是否也應擁有伍爾夫倡導的女性權利?暫時看,她並非擁有這樣的權利,最多隻是在理論上擁有。但世事難料,奈麗最終會有自己的房子的:不是一間,而是一棟。

奈麗太有個性,這是她與主人關係緊張的根本原因。盡管雙方都竭力緩和關係,但效果終究有限。伍爾夫夫婦一直想解雇奈麗,但因各種原因(比如說奈麗生病)未能如願,前前後後竟拖了三年之久。奈麗可不是好惹的。她對付主人的最重要的一招,是威脅離開她/他們。事實上,雙方都多次采用終止雇傭關係或辭職通知的武器。然而實際情形往往是,雙方每次下了最後通牒以後,又做出退讓,以維持現狀。如此反複了好幾次,伍爾夫才終於下定決心,炒掉奈麗。但執行這一決定對伍爾夫來說,卻並非一件爽心的事。宣布決定後,奈麗不僅拒絕接受解雇金,還拒絕與主人握手。這時,她已四十四歲,突然間成了一個可憐的無家可歸者。

此後情況怎麼樣?奈麗並沒有倒。她不僅沒有倒,反而蒸蒸日上。很快,布魯姆斯伯裏附近一個大廣告商雇傭了她,給了她更高的工資不說,住宿條件也更好。此外,這家人還有當時非常稀有的現代家電,這意味著奈麗勞動強度減輕了。退休後,奈麗衣錦榮歸,用多年的積蓄修了一幢“自己的房子”,獨立自主地做起“體麵人”來。恰成對照的是,維吉妮亞·伍爾夫每況愈下,抑鬱症日益嚴重不說,現如今這個血統意義的貴族,這個首屈一指的精神貴族,竟然做起家務活來。因精神疾病無法寫作時,維吉妮亞會自己擦地板。丈夫鼓勵她這樣做,鼓勵她幫日雜工露伊幹活,希望體力勞動有助於治療精神疾病。伍爾夫投河自殺那天上午,竟與露伊一道在家裏打掃灰塵,而在從前的她看來,連上街購物也有失身份,遑論做體力活了。在生命盡頭,伍爾夫正做著她曆來認為隻有奈麗們才做的事。

8月19日星期日

用鼻子聞印度音樂

此次來英國已有四個月。自我評價一下。迄於今日,對於英國的“打望”已有一定深度,認知已超越了走馬觀花的層次,與假“考察”之名來英旅遊的同胞們相比尤其如此。要知道,這些人可以半天“做”完倫敦,一個小時“做”完劍橋。

盡管如此,覺得自己對英國的認識在很多方麵仍舊隻是一些印象,因為並沒有時間和精力來做一些有數據支持的大型調查或深度研究。其中一個印象是,英國人對中國的興趣雖然很大,但主要集中在經濟、政治方麵。英國媒體有關中國文化的報道很少。恰成對照的是,英國人對印度經濟的興趣似乎不是很大,但對印度文化的興趣卻比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濃。你甚至會發現,接受媒體采訪的印度人或印裔英國人比中國人和華裔英國人的數量大得多。這固然與今年印度獨立六十周年有關,與宗主國與殖民地的傳統聯係有關,但一個更重要的原因也許是,英國人跟印度人在語言上是親戚,在文化也更加接近。畢竟,十幾種主要印度語言中有三分之二以上與英語一樣,都屬於印歐語係;如果按人口統計,以印歐語為母語的印度人應不止三分之二,很可能達四分之三(其餘的印度人主要講達羅毗圖語係的語言)。畢竟,殖民統治將英國政治體製和法律體係全盤移植到了印度,更使英語成為印度事實上的國語,盡管印度官方規定的國語是印地語,英語僅為國語的“輔助語”。

英國人對印度文化的興趣表現在哪些方麵?

先看看飲食。英國有很多中國餐館,數量很可能超過了印度餐館,但印度食品在英國人日常飲食結構中紮根更深。你隻需到任何一家超市逛一逛,便明白這點了。你在貨架上能發現大量包裝不同、辣度不同的咖喱粉。這是因為咖喱已成為英國人的主要調味品。你還能發現不同種類的咖喱雞、咖喱牛肉快餐。此外,你還能發現其他許多印度食品,且大多是在英國加工的。房友們時不時會上印度餐館,會買一盒咖喱快餐回來吃,甚至會自己做咖喱雞、咖喱肉,但對中國食品的認識十分有限,更不用說常常吃中國菜、做中國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