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章 攜手同歸(大結局)(1 / 2)

數日之間,漢王仁煦與郡王永祁被押解進京。隨之一起進京的,還有攻破青州,立下大功的定國公世子於嘯天。他的隊伍繳獲了一大批漢王府私藏的財寶珍玩、各種軍械,甚至漢王為自己“準備”的,各種逾製的衣飾等等。

漢王的罪名是板上釘釘的,然而所得的處置卻未必與一般的“反叛”類同。漢王進京之前,就有不少大臣上表,隻說先仁熙帝在世的時候,便極其看重手足之情;更有人舉出當年趙王屬下反叛,得仁熙帝為趙王苦苦求情的事情,拿來說事兒,要求永昌帝將漢王一家從輕發落。永昌本就為如何處置這個叔叔而大為頭疼,偏偏這些臣子們又像約好了似的一起來管他的家事,將他氣得滿嘴都上火起泡。

夏唯哲夏相看了臣子們的上表,隻淡淡地說了句,“刑部做得甚好!”永昌帝聽說,便舉手抬了刑部上上下下一幹人等的官職。這下子可好,官員們全都福至心靈,意識到漢王與新帝,盡管是叔侄,那畢竟也是君臣不是?因此,朝中立時轉了風向,彈劾漢王的折子立即像雪片一樣飛來。其中不乏一些當初與漢王一黨左右逢源的“騎牆”派。

永昌便命人將這些彈劾的折子給漢王父子送去,漢王父子看得汗流浹背,仁煦向過來傳令的官員連連叩首,隻說:“臣罪孽深重,任憑皇上處置。”

隨即,永昌下詔,廢漢王及世子封號,貶為庶人,所抄財帛一律充入宮中,漢王父子被圈禁在西安門內。其餘從者,一概交由刑部審問,罪大惡極者自然處以極刑,最後審問下來,漢王一案所牽連到的官員將領有二百五十三人之多。長春侯府的爵位自然被一擼到底,而長春侯老侯爺氣急之下,舊疾複發,一命嗚呼。寧絡紫這樣的“禍首”官眷,大多判了流刑,也有發賣教坊司的。

寧絡紫被判流配雲南。她本期望寧裕能夠從中斡旋,將她解救一二的。豈料寧裕竟然借口與長春侯府有舊的緣故,回避了去。等寧絡紫知道了流放的消息,從在獄中便開始大罵,所罵的大多與寧家的陰私有關,也有不少涉及寧綰朱的。可惜刑部大牢裏的官員要麼想要拍拍寧裕這位未來的刑部尚書的馬屁,有麼與耿琮有舊,見寧絡紫越罵越不堪,便幹脆拿布條堵了寧絡紫的嘴,除了一日兩頓吃喝之外,沒有讓她開口的機會。這樣的情況從京裏一直保持到了雲南,等到了雲南的罪人眷屬流配之所的時候,寧絡紫幾乎話也不會說了。

且不說寧絡紫如何在雲南度過餘生,宮中,新帝永昌有一日突然興起,要去西安門內看望已經廢為庶民的叔父與堂兄。眾內侍曾經力勸,但是永昌卻興致勃勃,徑直去了西安門。

到了西安門,永昌見到當初英勇無敵的叔父,如今已經成了階下囚,心中不禁有些感慨。因為在西安門內幽囚的緣故,仁煦如今已經開始發福,原先與皇祖父肖似的身形與英姿已經蕩然無存。永昌感慨之下,不禁記起了舊事,開口對仁煦道:“叔父還記得當初,曾經笑話過我父皇麼?”

永昌是指當初仁熙帝還是太子的時候,與漢王一道去祭拜先祖。仁熙帝因為長得肥胖,腿腳又不方便,隻能由內侍扶著行走,於是在太祖陵前摔了一跤。仁煦當時哈哈大笑,將兄長笑得羞愧不止,然而當時還是太子的永昌,則高聲道:“王叔莫忘了,父王之後,還有我呢!”

仁煦聽了永昌提起往事,一對小眼眨了眨,心思動了動,於是便笑著說道:“是啊,皇上當年便氣概非凡,無人能敵。”

永昌被叔父捧了捧,心中舒暢,轉身準備離開。哪曉得仁煦竟然一伸腳,將永昌絆了個跟頭。永昌大怒起身,卻聽見仁煦高聲笑道:“原來你與你父,也不過一個樣兒而已!”

永昌自登基以來,從來不曾受過如此的奇恥大辱,當下咬著牙命人帶來三百斤的銅缸將仁煦罩住。豈知仁煦雖然發福,但是一身的力氣仍在,被罩在銅缸裏也不消停,竟然將那銅缸舉起,到處走來走去。永昌終於動了真怒,命人拿來柴炭,堆在銅缸周圍,升起大火,送仁煦上了西天。而仁煦的子孫後代,也在永昌的關照之下,紛紛“暴病”而終。漢王仁煦這一支,從此全部滅亡。

漢王叛亂之後,永昌終於得以著手重新梳理朝中人事,同時也開始安排軍中的布局。他如今倚仗的,除了定國公英國公等老臣之外,於嘯天、耿琮等青年武將也開始成為軍中的中流砥柱。然而恰恰在此時,永昌卻收到了鄧國公耿琮的上表,自請赴西北戍邊。他隻有一個小小的請求,乞帶同家眷一道赴任。同時,趙王妃也通過太後張氏遞了陳情表到宮中,乞求永昌帝允許,讓她依附弟弟耿琮,赴西北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