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羅山之巔--玄音閣(1 / 2)

泱泱大薑,文以肖殤,武以秦湯,歌舞無在玄音上

這話裏的玄音,說的正是坐落在漢城羅山上的玄音閣了。要說這玄音閣有多少年了,漢城人也不清楚,隻有那些個耄耋老人略知一二,曉得這玄音閣成立於大薑朝開國之時,不,甚至比大薑朝都還要早一點,可具體早多久,沒人能記得清楚。

漢城人不清楚,大薑朝的百姓更是不明白,可就是這貌似普通的一個學藝之閣,將老百姓對藝人,對戲子的看法起了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玄音閣出現以前,這唱曲兒的,彈琴的,寫字的,乃至畫畫的在老百姓眼中都是一些下流不堪之輩,更有人將這些人統統納為無情之輩,說的是:戲子唱的是人間悲歡離合,活的是世間無情。可這玄音閣出現之後,是徹底改變了大家夥對學藝之人的看法。它讓學藝之人,都不再是那街頭泛泛之輩,而是身份尊貴,學士淵博的玄音閣之人。

現在的玄音閣一共分為三個院“德馨院”“明鏡院”“聆心院”。這剛入學的孩子們就被分在了德馨院,“德馨院”故名其曰善其品德,馨其心神。這德馨院是孩子們學習的基礎階段,在這之處會進行很長一段時間的閣規學習,之後才慢慢接觸琴曲和舞蹈形態方麵各個訓練,關於閣規學習也是十分嚴謹和細致,估摸是閣規的學習深入人心,所以這些年弟子一直都是緊守閣規,從不做壞玄音閣名聲的事情。

明鏡院,是經過德馨院的學習並且審核通過之後,進一步的加強階段。在這兩年裏,不僅學習更多琴曲舞知識,還必須自己有所創作,很多享譽大薑朝的琴師曲師都是在明鏡院的這些年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份驚人創作,所以這明鏡院也被稱為玄音閣的分水嶺。

聆心院,是孩子們在玄音閣待的最後一年。這一年,聆心院會讓弟子們去各個地方曆練,在曆練中,不僅可以提升琴曲舞蹈才能,還有機會增加生活閱曆,每一年出去曆練的弟子都會或多或少的有所收獲,所以與其說是學習,還不如說是在這一年博一生的去向。

在經過大半年轟轟烈烈的招生行動之後,於明治三十年七月初,玄音閣才正式宣布完成了招生工作,被派出京都,通州,潮州,和渝都的閣老和弟子們也先後回到羅山玄音閣。

今年是玄音閣大刀闊斧改革走親民路線的一年,以往每年的弟子都是由州府推薦,雖說州府推薦的都是人中龍鳳,可都和官府中人明裏暗裏關係不斷,身份地位並沒有懸殊。可這次卻真正有了懸殊,家庭出生各不相同,高至京都權貴家的嬌嬌女,下至漢城落魄小乞兒,林林種種,都在一起。玄音閣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全部發放統一的衣服,統一的鞋襪,甚至頭上的發帶都相差不遠。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孩子們之間因為出身地位的差距而產生的微妙感和陌生抵觸心理。

今年的德馨院被分成兩個小班,被招進來的男孩分在了乾元班,女孩子被分在了甲子班。

甲子班的女孩子們不少,整整五十個人,因為人數多,玄音閣就將北苑給孩子們騰了出來,五個孩子一間房,整整分了十個房間,原本安靜的北苑一下子就熱鬧起來。而乾元班的男孩子們被分在了南苑,離北苑距離很遠,大家除了一起吃飯可以碰麵之外,很少有機會能碰到。要說這分給甲子班的孩子們每個房間都有一個稱號,估摸著弟子們大約都在十歲上下,這房間取得名也著實充滿童趣,以常見花草為名一門廳的“玉蘭房”“荔枝房”二門廳的“葵子房”“梨花房”三門廳的“杏子房”“石榴房”四門廳的“牡丹房”“鳳仙房”還有五門廳“翠柳屋”和“大雅屋”等等,這些著實讓孩子興奮了好久。

雖說十幾個房間都在北苑,可看似不大的北苑卻像個迷宮,曲折百繞,回廊無數,前麵是杏子房,後麵隔兩排廊才能走到石榴房。因為著這些關係,孩子們最開始的互相走動也不是很多。活動範圍大都局限在自己的房間裏了。

這麼多孩子們聚集在一塊,玄音閣為了方便照顧,也是盡量將家鄉近的分在一塊,如此一來,可以降低孩子們因遠離家鄉而帶來的孤獨感。不僅如此,每個門廳也有專門的姑姑來教導孩子們的生活起居,事無巨細,照顧的十分妥當,這才剛進閣,就給孩子們準備好了服裝,鞋襪,洗簌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