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往事(1 / 3)

李尚在當晚回了南浦城,因為船行上水,用了四個多鍾頭。

南浦城分上下城,上城居民少一些,但南浦地區的黨政機關都在上城,南浦市的商業中心在下城。李尚家位於和平廣場側的興隆路中段,這裏的老地名叫稀飯廠。興隆路是一條坡行的馬路,也是交通上下城的主要街道。李尚的家是上下兩層的磚木瓦房,不是那種室內上下梯的那種,而是在樓下用木板隔出樓梯的城市流行式住房,如果樓上樓下各是一家人租住,可以互不幹擾,這樣一來,樓下的使用麵積要少一些。這房屋解放前是一家有錢人修來出租的,解放後被政府接收,成了政府房管部門的出租公房。這裏對麵是南浦日報社,臨街一幢四層大樓是編輯部,樓後一溜兩層磚木樓房是印刷廠,樓下是印刷車間,樓上是裝訂車間。

李父在解放前在報社的印刷廠打童工。那時叫南浦晚報,是社會名流辦的私人報刊。解放後,李父因為三代赤貧又粗通文墨,轉為了行政人員,成了所謂的幹部。結婚後李母在印刷廠繁忙時去做臨時的裝訂工作掙點零錢。五十年代後期,在“幹部下放勞動,每期三年時間,十八年不變”的政策號召下,李父趁年輕第一批去了白帝縣鄉下鍛煉。沒想第二年全國開始大煉鋼鐵,各行各業都在******,白帝縣一下子上馬了四個鐵廠,急需大批行政管理人員,李父的組織關係被轉移到縣裏,派到白帝縣四鐵廠任後勤科長,才年多時間,這最後才上馬的四鐵廠因資源饋乏便垮了。又被調到白帝縣二鐵廠任轉運站長,在此期間,時逢國家三年困難時期,父親把五、六歲大的李尚接到身邊蹭飯。再後來幾個縣辦鐵廠都垮了後,其他工人和以工代幹的人員都各回原籍,李父是國家正式幹部,組織關係也不是當初的下放幹部,麵臨一是就地安排到鄉鎮工作,一是退職發放安置費回原籍。就地安置會一輩子與家人分居,李父是不願意的,退職就是失去鐵飯碗但可以與家人團聚,隻好選擇了退職。回到南浦後,買了一台SH產的飛人牌縫紉機,在住家樓下的房門前擺上,搭上一張木板台子,先是搞翻新補舊,就是衣褲穿舊了拆開重新縫過,把裏麵沒褪色的翻到外麵來,衣褲有破洞補一個疤。當時的人們都是這樣過日子的。這樣過了幾年,手藝淘精了,成了南浦城內出名的裁縫師傅,還帶出了幾位高徒,如今生意特好。

李母本來是南浦日報印刷廠的臨時工,在****中卻是撿了便宜。因為****初起時上級有政策:各單位臨時工就地參加運動不得解聘,而國家的一貫政策是臨工滿一年以上必須轉成正式工人。所以李父現在倒成了印刷廠的家屬。

李尚的爺爺抗戰時帶著奶奶及六個兒子到南浦城內,靠賣豆腐謀生,奶奶擺香煙攤子幫補生活,當時全家八口人擠在現在這房裏,樓上寬點的房間住的是國民革命軍一位營長的未婚妻,是從南京逃難來的漂亮姑娘。一來二去認了在樓下擺煙攤的李奶奶為幹媽。李尚大伯也參了軍,是給那位營長當傳令兵。在倭寇的一次空襲中,李尚的四位伯父全部喪生。四個伯父當時結伴在離家不遠處的車場看別人騎自行車,那時叫洋馬兒,是當時一種很時髦的運動。李尚長大後聽奶奶說起這事還一陣後怕,幸虧父親當時沒與幾個伯父去玩,不然哪還有自己。那次空襲炸死了200多平民和許多民房,解放初這裏被平整成一個很大的廣場,鋪上了三合土,取名和平廣場,現在又改叫東方紅廣場。

如今爺爺在豆作廠退休了,奶奶是居民委員,每月有10塊錢的補貼,李尚兄妹二人,小妹李玲在南浦讀初二,李家的日子還算過得稱心。

一家人見李尚回家自是高興的很,奶奶更是周身摸捏著看他是瘦了還是壯實了,媽媽更是趕忙生火下了一大海碗雞蛋麵。李尚一件件的取出雞、兔、蛋等東西,說這是一位新認識的知妹夏荷自己喂養的,是送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過年貨。其實兔、蛋是在場上付了錢的,夏荷不收公雞的錢,李尚也是悄悄加倍給了錢的。

小妹李玲這一年長高了許多,14歲的小姑娘身高有1。6米,聽哥哥沒提到她,嘴巴一翹,有點尖酸地嘲道:“莫不是我未來嫂子孝敬公婆的喲。”李父不滿的盯了女兒一眼,又探詢的望著兒子。奶奶忙接嘴笑道:“我孫兒也是到了找媳婦的年紀了哈。”李父接嘴說:“媽,您說啥呀,這小屁娃兒找媳婦還早,先把扁扁鋤挖好了再說。”奶奶不滿的道:“你小子莫搞忘了哈,你象他這麼大是娶了媳婦的哈。”一家老小這麼無傷大雅的說笑著,奶奶更是關切的詢問著夏荷的有關情況。李尚沒聽夏荷說過什麼,隻是王阿姨大概給他說了一下夏荷插隊前後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