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入們隻知道木星有13顆衛星,“旅行者”又發現了3顆,木星共有16顆衛星。它們還觀察了木星衛星的情況,為研究太陽係的結構和演化提供了新資料。
旅行者們的第二個考察對象是美麗的土星。
“旅行者1號”在1980年11月12日飛近土星,“旅行者2號在1081年8月25日飛近土星,向地球發回了大量的照片和資料。
它們發回的照片中,發現土星環既不是1個整體,也不是幾個環,而是由數以千計的環所組成,在土星的赤道麵上以不同速度繞土星轉。
原來隻知道木星有10顆衛星,現在已經增加到24顆,是衛星最多的行星。其中的土衛比月亮大,甚至比水星還大,它周圍籠罩著一層桔紅色不透光的大氣,主要成分是氮氣,還有甲烷等,不少科學家認為,土衛6可能維持生命最原始的形式。有些科學家甚至提出探索土衛6生命的計劃。旅行者第三個考察對象是天王星。“旅行者2號”於1986年1月24日飛近天王星,“旅行者2號”發現,天王星上有閃電現象,它的大氣層中有雲和風,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氫,還有氦,天王星中部是固態核心。
天文學家在1977年就發現天王星有光環,還知道它有5顆衛星。現在又發現10顆衛星,使天王星的衛星增到15顆,並發現天衛5上,有條山穀深達16千米,有座山峰高達24千米,約為珠穆朗瑪峰的3倍。
1989年8月24日,“旅行者2號”飛近海王星,並向地球發回許多照片和資料。證實了海王星確實有光環,又新發現6顆衛星,海王星周圍共有8顆衛星了。海王星也有磁場和極光,大氣中含有由碳氫化合物氣體形成的雲和氣旋,還有巨大的風暴。到1989年9月,“旅行者”號探測器,已在太空飛行了12年,向地球發回了大量的照片和資料,在12年的時間裏,對這些行星的了解,比過去幾百年所獲得的知識要多得多,這對研究太陽係的結構和演化提供了大量的新資料。現在它繼續向太陽係的邊上飛去,飛出太陽係,奔向茫茫的宇宙空間,去尋找外星人。
“旅行者”號探測器,帶著地球人給外星人的一張“地球之音”的唱片,唱片上記錄了116幅描繪地球上風土人情的編碼圖片,其中有我國的長城及我國人用餐的圖片;有地球上自然界的音響,如風、雨、雷電、山崩、地裂、鳥鳴,獸吼,人笑、嬰兒啼哭等35種聲響;還有27首世界名曲,如我國的京劇,古箏演奏的“高山流水”;上麵還錄有55種各國語言的問候詞,如我國的廣東話、廈門話、客家話,還有聯合國秘書長的錄音和美國卡特總統的電文。這張唱片直徑30.5厘米是噴金銅製成,可保存10億年。
人們希望“外星人”能截獲這些探測器,得到地球人盼信息,從而與地球人取得聯係。
宇宙中是否有外星人,還無法證實,即是有外星人,他們也不一定就知道,銀河係中的太陽係裏會有人類,因為,銀河係中像太陽這樣的恒星就有2千多億顆。這些恒星也有行星,具有生命的行星估計有幾億顆,居住著高級的外星人的行星也有幾十萬顆。這些行星距地球都很遙遠,有的相距幾十光年,有的相距幾萬光年。如美國1974年,向武仙座梅西爾13號球狀星團,發射了信息,它距地球約2.5萬光年。如果這個星團中某恒星的行星上有外星人,當他們收到地球發來的信息後,立刻回電,也要5萬年以後,地球人才能收到回電。
天上的“漏洞”
這不是神話,也不是聳人聽聞,,這是科學家們經過多年觀測作出的結論。
近幾年來科學家們發現,地球大氣中平流層的臭氧屢出觀“漏洞”,漏洞的麵積與南極大陸相當。北極上空的臭氧層也出現漏洞,但麵積約為南極上空漏洞的1/5,臭氧層臭氧減少的現象越來越顯著了,臭氧層的漏洞科學家稱它為臭氧空洞。
臭氧空洞是怎樣形成的?
科學家認為,是排放到大氣中大量氟利昂所造成的。氟利昂是空調和製冷設備的製冷劑,噴霧器的噴射劑、發泡劑、備子設備的洗淨劑,滅火劑和製造合成樹脂的原料。它具有化學性穩定,不易燃,耐熱、無毒、無腐蝕等特:點,成本較低,因此廣泛使用。使用後的氟利昂就被排放到大氣中,不久就到了平流層,在太陽紫外線的作用下氟利昂被分解,放出氯氣。氯與臭氧反應,使臭氧減少。臭氧層減少的後果怎樣?地球大氣中的臭氧層很薄,如果把其中的臭氧都集中在她表,厚度隻有3毫米,但是它卻板負著保護地球上的生物能得以生存。由於臭氧能吸收太陽光中有害的紫外線。如果臭氧層中臭氧減少出現空洞,這就使地麵上有害的紫外線增多,過多的紫外線,會引起皮膚老化以致癌變,還去影響人體免疫係統和眼睛的病變。大量的紫外線將對海洋中的浮遊生物,魚、蝦、蟹以及海澡的生存產生影響。
臭氧層的減少還會引起氣候的變化,將會危及人類生存。
地球上的水是多還是少
地球有“本的行星”之稱。地球上的水分布很廣,全球有3/4的麵積是海洋,陸地上又分布著江河湖以及冰川,地麵以下還分布著地下水,大氣中還有氣態水的分布。可是世界上許多國家或許多地區都感到水源不足,麵臨供水繁張,甚至鬧水荒。
地球上的水雖然很多,但絕大部分是海水,海洋永占地球上水總量的96.5%。海水是鹹水,當前科學技術水蘋下還不能大量進行淡化利用。分布在陸地上的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是人們工業、農業、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但它們隻占地球上水總量的3.5%。這些水是淡水。
僅占地球上水總量3.5%的淡水,實際上可以利用的隻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因為淡水中冰川冰就占淡水總量約68.7%,地下淡水約占30%,而地表的河水和淡水湖水加在一起,還占不到淡水總量的0.27%。此外還有大氣降水,土壤水等。冰川水主要分布在南極地區和格陵蘭島,從目前來看還不能利用。高山冰川,隨季節融化彙入江河,滲入地下,補充河水和地下水,
深層地下水,開采利用得也很少。目前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水和淺層地下水,這樣數量就更少了。
更重要的是這些淡水,在地區分布上很不均勻,有的地區多,有的地區少;有的季節多,有的季節少。例如我國就是南方多,北方少,東部多西部少;夏秋兩季多,冬春兩季少。
隨著世界人口的增加,工業、農業的發展,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感到淡水不足的問題。盡管地球上水很多,但是淡水卻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