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望過去,一攤挨一攤,密密麻麻,全都是售賣手工藝品的攤子,棉織品、油畫、銅塑品、布娃娃、木雕品、陶瓷品、石雕品、皮革品,等等等等,應有盡有,琳琅滿目。
這個位於古巴首都哈瓦那市區的手工藝品市集(Feria de la Artesania),是遊客必訪之處。350個攤子,星期二至星期六,每天從早上十點營業至下午六點。
這天是周末,人潮卻不多。不甘寂寞的手工藝品,以繽紛的色彩頑皮地碰來撞去,醞釀了一種無聲的熱鬧。
我一攤接一攤慢慢地逛,慢慢地看,突然,有人以粵語搭訕:
“嗨,你們是從哪兒來的?”
抬頭,看到的是一張微笑著的臉,咦,是華人呢!
她賣的是皮革品,皮帶、皮夾、皮包,還有皮質鑰匙圈。我正想給朋友帶些輕便的手信,這許多款式別致的鑰匙圈正合我心意。選選選,選了三十餘個,付款後,兩人便在徐來的清風裏攀談起來。
這位婦女,貌似中年,皺紋不多,但是,臉上卻布滿了曆曆可見的滄桑,就連眼神,也有著無法掩飾的疲憊,那種蒼老,是藏在骨子裏的,因此,麵容便有了令人不忍卒睹的憔悴。
命運,的確和她開了一個殘忍的玩笑。
古巴醫學發達,舉世聞名,因此,十六年前,當她父親從中國台山到古巴來投資餐飲業時,便把她送入哈瓦那大學就讀醫科。花了長長的九年,考取了兒科專科學位後,她墜入愛河,和一名古巴人共結秦晉之好,自此定居於哈瓦那。
“咦,你是說,你是專科醫生?”我難以置信地瞪著她看。
“是的,”她點頭,“我每天上午到醫院去值班,下午便來這兒擺攤營業。”
在古巴,醫生是備受敬重的行業,享有很高的威望。身為專科醫生的她,又怎麼可能在此當兼職攤販呢?
“威望不能當飯吃啊!”她苦笑著說,“我當專科醫生,月薪隻有區區570比索(折合美金約28元),實在不夠用啊!”
饒具諷刺的是,她在美國的妹妹也是醫生,可是,兩人境遇,卻有霄壤之別!
“幾年前,當我父親決定移居美國時,本來也想帶我一起走,可是,在古巴,醫生是絕對不準移居他國的,我就隻好待在這裏啦!”她語調沉鬱地說。
“也許,有一天,政策改了,國家開放了,你就可以飛去美國與家人團聚了。”我安慰她。
“也許。”她無奈地應。
臨別時,我問她名字,她說:“譚慕源。”我請她寫在我的筆記本子上,她卻赧然應道:“我已太多年沒有接觸漢字,早就不會寫了。”側頭想了想,又說:“台山很多人姓譚,就是那個姓啦!慕,好像是羨慕的慕;源嘛,應該是源頭的源。”我寫在紙上給她看,她頻頻點頭:“對對對,就是這樣寫。”接著,從攤子底下慎重地拿出了一本硬皮冊子,囑我代她把自己的名字寫下來,然後,專注地看著本子,一筆一畫,仔細辨認。當我和她說“再見”時,她的目光,還粘在小冊子上,嘴裏喃喃地念著:“譚慕源、譚慕源……”
源自台山的她,今後,根歸何處呢?
離開市集前,我回首望她,看到的,是一臉的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