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
【今譯】如果菩薩心中還存有自我的相狀、他人的相狀、眾生的相狀、時間與壽命長短的相狀,那他就不成其為真正的菩薩。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金剛經》)
【今譯】菩薩對於萬法,應無所執著,以不執著的心廣行布施,即不應執著於色相而布施,不應執著於聲音、香氣、味道、觸覺、意識而進行布施。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金剛經》)
【今譯】一切所有的相狀都是虛妄不實的。若能徹悟一切相狀都是虛妄不實的,那才真正見證了如來的真正體性。
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金剛經》)
【今譯】不應該執取任何法相,也不應執取任何非法相。
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金剛經》)
【今譯】諸比丘,你們應該明確,如來所說的一切法,如同渡河要的木筏子一樣,渡過了河,就應該棄筏,而不應背著筏前行。如來所說的法尚且應舍棄,何況那些有違佛法的外道邪說呢?
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金剛經》)
【今譯】如果所說的一切法,皆不可執取,也不能用言語名相去詮釋,它不是佛法,也不是非佛法。
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金剛經》)
【今譯】一切聖者和賢者,都是因為在所了知的無為法方麵,因證悟的深淺不同,而有果位高低的差別的。
一切諸佛,及諸佛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金剛經》)
【今譯】十方一切諸佛及諸佛所具有的名叫“三藐三菩提”的無上正等正覺,都是從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產生出來的。
諸若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
【今譯】一切菩薩和大菩薩都應當這樣生起清淨心:不應該對眼識所見的種種色法生起執著心,也不應該對聲、香、味、觸、法等種種塵境生起執著心,而應該對一切事物和法相沒有任何執著地生起清淨心。
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金剛經》)
【今譯】當心真正沒有任何執著地離一切虛妄相狀的時候,才能稱得上成就諸佛如來。
若心有住,則為非住。(《金剛經》)
【今譯】如果心中有一念的執著,那就不能如佛所說,如理如法地生起“無住”心來。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見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金剛經》)
【今譯】須菩提啊!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在將來的末法時代,受持讀誦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得到的功德果報,我若一一詳盡列舉,也許有人聽到後會心狂意亂,疑惑不信。須菩提啊,應當知道,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無上甚深義理是不可思議的,信奉、受持,並讀誦解說這部經典所獲得的果報之巨大,也是不可思議的!
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金剛經》)
【今譯】如來所證得的諸法實相,如果用言語來表達,可以說既非實有,又非虛無。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金剛經》)
【今譯】善男子、善女人,凡發心求取名叫“三藐三菩提”的無上正等正覺者,應當如此生心:“我應當度化一切眾生,使他們滅盡煩惱,脫離六道輪回的苦海,而進入無餘涅槃;如此度化了一切眾生,但實際上沒有一個眾生被我度脫。”
如來者,即諸法如意。(《金剛經》)
【今譯】所謂如來,即諸法的本來麵目,一切諸法體性空寂,沒有毫厘差別。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金剛經》)
【今譯】如果菩薩能夠透徹領悟我所說,徹底破除我相、破除法相,如來說他才真正是菩薩。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金剛經》)
【今譯】過去的心念是虛妄不實、不可得到的,現在的心念也是不可得到的,未來的心念同樣是不可得到的。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金剛經》)
【今譯】倘若有人說如來有法可說,那他就是在誹謗佛,他不能理解我所說的真諦。
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金剛經》)
【今譯】所謂的說法,實際上是沒有什麼可說,隻是名義上叫做“說法”罷了。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金剛經》)
【今譯】佛法是絕對平等的,沒有高低上下的區別,因此上稱其為正等正覺、大徹大悟。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金剛經》)
【今譯】以不執著於我相、不執著於他人相、不執著於眾生相、不執著於時間壽命相的“無住心”,來修持佛所開示的善法,就能得到名為“三藐三菩提”的無上正等正覺。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金剛經》)
【今譯】若想以虛妄的色相見我,以聲音尋求我,這種人是在修持邪魔外道,是不能真正證見如來的。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金剛經》)
【今譯】發心證悟無上正等正覺的修行者,雖然認為“諸法無常”,不執著於法相,但對於一切法不說“頑空”虛無的斷見。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金剛經》)
【今譯】所謂如來,就是本來如是,並不是從哪個地方來,也不會到哪個地方去,所以名之曰“如來”。
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金剛經》)
【今譯】佛說微塵眾多,並非真的是微塵眾多,因為微塵是緣起性空的,隻是為了言說的方便,才名之曰“微塵眾多”。
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金剛經》)
【今譯】如來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並非真的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因為三千大千世界是緣起性空的,隻是為了言說的方便,才叫做“三千大千世界”。
雲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金剛經》)
【今譯】怎樣給他人演說開示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無上甚深的義理呢?應該不執著和拘泥於這部經的文字表相,不執著於一切法相,而應以般若妙慧,契合於如來所證悟到的真如法性,不為一切名相所傾動。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今譯】一切世間的有為諸法,都是虛妄不實的,皆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應當如此去觀照世間的一切。
若人壽百歲,邪學誌不善,不如生一日,精進受正法。(《法句經·教學品》)
【今譯】如果人能活一百歲,卻去學不好的東西,還不如活一天,卻勤奮追求真理。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為何業?”對曰:“愛彈琴。”佛言:“弦緩如何?”對曰:“不嗚矣。”“弦急如何?”對曰:“聲絕矣。”“急緩得中如何?”對曰:“諾音普矣。”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淨安示,道不失矣。(《四十二章經》)”
【今譯】一個僧人夜晚誦讀迦葉佛遺教經,聲音悲切緊張,產生了後悔之心,不想繼續修行,佛問他:你過去在家裏,曾做過什麼事?回答說:喜歡彈琴。佛問:琴弦如果太鬆了怎樣?回答說:發不出聲音。佛又問:弦太緊了怎樣?回答說:弦斷聲絕。佛再問:如果弦不鬆不緊正適中怎樣?回答說:各種聲音都協調具備了。佛說:出家人學道也是如此,心意如果調整適宜,道就可得了。在修道過程中如果一味地急躁冒進,身體就會疲倦。如果身體疲倦了,心意就會惱恨,惱恨如果產生了,自然會後悔而不願繼續修行。修行一旦悔退,罪業必定會增加了。隻有心身清淨安樂,道就不會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