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精索靜脈曲張
精索蔓狀靜脈叢的擴張、盤曲、伸長者稱為精索靜脈曲張。多由精索靜脈瓣膜先天性缺陷或功能不全所引起。好發於20~30歲。由於精索靜脈曲張導致睾丸血液循環障礙及局部代謝產物積聚,而幹擾精子生成與發育,影響睾丸的生精功能,造成不育。本病多發生於左側,輕者無任何症狀,嚴重者可引起陰囊下墜、脹痛。中醫稱之“筋疝”。
【臨床治驗】
方藥一紫丹參、蓬莪術、川牛膝、土元、歸尾、熟地、川續斷、金狗脊、肉蓯蓉、鹿角霜、紅棗各適量。睾丸脹痛加橘核、荔枝核、小茴香;睾丸下墜加黃芪、黨參、白術;陽虛加熟附子、桂枝;陰虛火旺加生地、白芍、炙鱉甲;濕熱加黃柏、車前子。水煎分2次服,日1劑。3個月為1療程。
經治療1~2個療程,女方受孕25例,精液檢查恢複正常及好轉29例,無效16例。
(中國醫藥學報1987;2(6)∶30)
方藥二生熟地、澤蘭、益母草、川牛膝、鹿角霜、肉蓯蓉、雞血藤各15g,當歸、丹皮、炒杜仲各12g,丹參30g,川芎6g,生甘草3g。
精液異常加菟絲子20g,紫河車15g;精子活動率低下加仙靈脾20g,黃芪15g,或苡仁30g,山楂15g;有膿球者加土茯苓30g,川萆15g,或龍膽草12g,金銀花15g;陰囊濕冷,少腹痛加烏藥、橘核各9g,小茴香,元胡各12g。文火水煎,取汁300ml,早晚分服,日1劑,3個月為1療程。精液恢複正常後改為在女方月經中期前5天服用,日1劑,連服6天。或研末為蜜丸,每丸9g,日3~6丸,連續服用。
經服藥1個療程後治愈15例,其中女方懷孕9例,好轉24例,無效3例。
(河北中醫1990∶2)
方藥三紫丹參、莪術、川牛膝各15g,柴胡10g,生牡蠣30g,生黃芪20g。
肝鬱氣滯加橘核,小茴香各10g,荔枝核15g;濕熱加車前子15g,知母、黃柏各10g;氣虛加黨參、白術各10g;陽虛加熟附子,桂枝各10g;陰虛加生地15g,白芍、炙鱉甲各10g。水煎服,日1劑。3個月為1療程。
上方治療102例,結果生育者及症狀好轉者各為39例與38例,無效25例。
(中西醫結合雜誌1988;10)
【按語】
據研究,約1/3男性生育力低下與精索靜脈曲張有關。這是由於精索靜脈瘀血積聚脈絡,以致血行不暢,使睾丸缺氧和組織受損,陰囊溫度升高及瘀血中有害成分的滯留,使局部新陳代謝發生障礙,而影響生精功能,引起精液異常。
現代藥理實驗證實,活血化瘀藥對組織缺血缺氧有保護作用。因此,本病的治療應以活血祛瘀為主,兼以補腎填精。經辨證施治對精液異常有明顯改善作用,但並不能根除病因。為此,當精液已有改善和恢複時,應積極給予受孕指導。
(五)慢性精囊炎
本病常與慢性前列腺炎同時並存,其症狀與前列腺炎相似,兩者極易混淆,但精囊炎肉眼或鏡下出現血精,可資鑒別。主要致病菌為葡萄球菌、鏈球菌和大腸杆菌等,多由尿道或前列腺感染直接蔓延所致。臨床表現:尿急、尿痛、尿頻、精液夾血,下腹痛放射至腹股溝、會陰部,並伴有高熱、寒戰等症狀。屬中醫“血精”的範疇。
【臨床治驗】
方藥生地黃、赤芍、茯苓各15~30g,木通、竹葉各10~15g,丹皮、澤瀉、丹參各10~15g,甘草梢3~6g,黃柏6~10g。
尿濁加萆;腰酸加川斷;會陰脹痛加白芍;前列腺液有紅、白細胞加女貞子、旱蓮草;有膿細胞加蒲公英、滑石;卵磷脂小體減少加首烏、枸杞子。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
上方用治精囊炎20例,全部治愈。
(中醫雜誌1988∶2)
【按語】
本病中醫辨證,多屬腎精虧損,腎陰不足;陰虛火旺,相火妄動,血熱妄行而血隨精流。臨證既有腎陰不足,虛火自炎的虛相,又有濕熱下注,血絡損傷的實相。故以滋陰降火,涼血止血,活血化瘀治之。
由於精囊黏膜的慢性炎症改變,使分泌功能下降,精液量減少,果糖含量下降,精子因缺乏能量供給而活力降低,嚴重者可致死精,是男性不育的常見原因。西醫對此無特效療法,以中醫治療有望根治,並使生育能力恢複。如上方導赤散加味,臨床驗證頗有佳效。
(六)陽痿
本病為男科常見病,陰莖痿軟不舉、不能勃起,或臨房舉而不堅,以致不能進行正常性生活。臨床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從有性生活時起,陰莖就不能勃起稱為原發性陽痿。陰莖勃起功能正常,能完成正常房事,因某些原因引起陰莖不能勃起,則為繼發性陽痿。按其病因,有精神性陽痿和器質性陽痿之分。精神性陽痿有種種原因,以焦慮、恐懼及抑鬱等精神因素較常見。器質性陽痿見於血管疾病(包括動脈硬化、陰莖動脈病變等)、神經係統疾患(如脊髓損傷、腫瘤等)、內分泌疾病、外生殖器畸形、泌尿係或盆腔部位手術與創傷,以及慢性腎功能衰竭、肝硬化、糖尿病等多種慢性病。此外,某些藥物如抗精神病和高血壓藥長期大量服用易引起陽痿。
【臨床治驗】
方藥一淫羊藿、菟絲子各150g。
上藥研粉,每次服5g,黃酒送下,日3次,20天為1療程。配合會陰及陰部自我按摩,先自左向右,再由右向左各按摩10次,晨起前,午、晚睡前各按摩1分鍾。另以川芎、細辛各15g水煎,每晚坐浴20分鍾。
以此方治療50例,結果38例治愈,8例好轉,4例無效。
(新疆中醫藥1990;1)
方藥二柴胡、小茴香各10g,玫瑰花、鬱金各12g,丹參21g,當歸、路路通各15g,吳茱萸5g,炮薑8g,甘草6g。
上藥水煎服,日1劑。
臨床共治7例,全部獲愈。
(臨床經驗方)
方藥三生蜈蚣(留頭足)、當歸、白芍、甘草各60g。
將藥曬幹研粉,分為40包。每次服0.5~1包,早晚空腹服各1次,白酒或黃酒送服。
上方用治737例,其中655例近期獲愈,77例好轉,5例無效。一般服藥3~7天見效。
(中醫雜誌1981∶4)
方藥四鹿茸、驢腎、狗腎、人參、生黃芪,肉蓯蓉等。
將上藥研粉裝膠囊,每次6~12粒,早晚各1次,淡鹽水或黃酒送下。30天為1療程,連服3個療程。
本組治療40例,有效35例(87.5%)。
(《北京首屆男性不育學術交流會資料》)
方藥五大蜻蜓(青大者良,去足翅,微火米炒)20對,雄蠶蛾(去足翅,微火米炒)15對,大蜈蚣(留頭足,酒潤微火焙幹)5條,露蜂房(剪碎,酒潤,炒微黃)、生棗仁、酒當歸、炙首烏各20g,丁香、木香、桂心各10g,胡椒5g。
上藥研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次10g,日2~3次,空腹黃酒送服。
據觀察,此方用治陽痿有較好療效。
(浙江中醫雜誌1989∶1)
方藥六細辛適量。
每日用本品泡茶,多次飲用。
所治陽痿25例,皆有佳效。
(中國中藥雜誌1989∶7)
方藥七硫黃、蛇床子、仙茅各等量。
將藥研末,每次10g,早晚白開水衝服。
上方經治8例陽痿,均效。
(河北中醫1987∶3)
方藥八當歸60g,白芍、甘草各45g,蜈蚣(留頭足)、露蜂房各18g,製馬錢子10g,蛤蚧(去頭足與磷片)1對。
上藥研粉,分為40包。每日2包,晨起用仙靈脾25g煎水衝服,睡前以黃酒衝服。未恢複正常勃起功能,禁房事。10天為1療程。
本組觀察300例,服藥1~10天治愈168例,11~20天治愈69例,21天以上治愈22例,共計259例(86.3%),有效18例(6%),無效23例(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