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常識一本通224(3 / 3)

“三菱商會”在岩崎彌太郎的領導下迅速發展,他強烈的國家意識和家族經營觀念,獎懲分明的管理製度以及識人用人的魄力,使“三菱商會” 的業務在與有官方背景的商會競爭中不斷拓展,而且從日本的戰爭中大發橫財,逐漸獨霸了日本的海運事業。

岩崎彌太郎死後,三菱事業由他弟弟岩崎彌之助延續下去,業務範圍涉及造船、礦業、銀行、汽車等,成就了日本經濟史上著名的“三菱財閥”。

22.安田善次郎———“東洋金融界的豐臣秀吉”

安田善次郎(1838年~1921年),日本四大壟斷財閥之一的富士集團的創始人。

安田善次郎開始時開設安田屋錢莊,經營金錢兌換事業,發展迅速。1879 年,經政府批準,以錢莊為基礎創辦安田銀行,通過銀行向建築、鐵路交通和紡織等領域擴展,逐步發展成為集團式的企業。到1912年,已經發展成為在日本有相當經濟影響力的安田財閥。

安田善次郎在個人事業發展中一直堅持穩健經營的方針,避免銀行出現因業務的發展而大起大落的現象。到1945年,安田銀行的存款額以139億日元在日本銀行業排名第一,其他控股的如日產汽車、日立製作所等大型企業也一直位於同行業的前列,他也因此成為與岩崎彌太郎處於同等地位的企業家。

日本戰敗後,盟軍要求瓦解日本國內的壟斷集團,安田銀行改為富士銀行,集團也更名為富士集團。富士集團仍以金融業為中心,通過收購和兼並不斷發展壯大,在日本戰後經濟騰飛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3.鬆下幸之助———“經營之神”

鬆下幸之助(1894年~1989年),日本企業家,鬆下電器的創始人,被世人尊稱為“經營之神”。

鬆下幸之助在大阪當學徒期間積累了電器方麵紮實的基礎知識,後開設了“鬆下電氣器具製作所”。他帶領員工經過不斷的技術創新,推出了收音機、電子管等一係列產品,高質量的產品迅速贏得市場。1935年,“鬆下電氣器具製作所”更名為鬆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成為電器行業的領先者。雖然曆經第二次世界大戰,但鬆下電器仍在戰後迅速崛起,引領日本經濟的騰飛,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器集團之一。

鬆下幸之助一生獲得過很多榮譽,日本政府給他頒發日本最高榮譽獎章“一等旭日大綬勳章”,他的事跡被美國《時代》雜誌作為封麵人物廣泛報道。

24.吳鼎昌———“北四行”的金融巨頭

吳鼎昌(1884年~1950年),民國時期企業家, 《大公報》創辦人,金融界著名人物,“北四行”的金融巨頭。

吳鼎昌生於官宦之家,早年入讀成都尊經書院,留學日本期間接觸到了近代金融業務。歸國後進入大清銀行總行任稽核局長。辛亥革命後,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吳鼎昌任正監督。他主張把中國銀行建設成一個完全的中央銀行,並規定中國銀行的性質為股份有限公司,主張官商合辦,以確保中央銀行的獨立性。

在經營理念遭袁世凱否決後離開中國銀行,而後兩度出任天津造幣廠廠長,一度出任北京政府財政部次長,並在此期間貪汙受賄,大發其財。

1922年,吳鼎昌出任鹽業銀行、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和大陸銀行四行儲蓄會的主任,成為北方金融集團的首腦,操縱著公債、國庫券的發行及借款。至此,他成為北方主要財閥,控製著北方經濟命脈。

25.錢新之———“近代中國金融界的名旦”

錢新之(1885年~1958年),民國時期銀行家。

錢新之生於上海,早年入讀天津北洋大學,攻讀財經經濟專業。錢新之與吳鼎昌一樣,也曾留學日本,在日本神戶高等商業學校學習銀行學。歸國後先在南京高等商業學校任教,後出任交通銀行北京總行秘書、交通銀行上海分行經理、上海銀行公會會長。1922年,他與吳鼎昌一道把控北方四行的要職,任四行儲蓄會副主任和四行聯合準備庫主任。

1927年,蔣介石叛變後,江浙財團在上海成立“商業聯合會”,錢新之任常務委員,為蔣介石籌措經費。南京政府成立後,他被任命為財政部次長,全麵主持工作。西安事變爆發後,他與杜月笙積極營救蔣介石。1938年,他在國民政府當參政員,擔任過交通銀行董事長和總經理,可謂位高權重。

錢新之是交通銀行的元老,是民國時期金融界的重要人物,有著“近代中國金融界的名旦”的稱號。

26.李銘———“上海金融界的老大”

李銘(1887年~1966年),民國時期銀行家,上海金融界的風雲人物。

李銘有雙重留學經曆,少年時期在美國,青年時期在日本,問鼎中國金融界實至名歸。時值浙江地方實業銀行進行內部改革,官方和商方達成協議,將浙江境內的杭州、海門、蘭溪三行劃為官股,取名浙江地方銀行;將上海、漢口兩行劃為商股,取名浙江實業銀行。1923年,浙江實業銀行在上海正式掛牌成立,成為商資獨辦的銀行,李銘任總經理。

李銘還擔任過上海銀行公會主席、全國銀行業聯合會主席,這些民國時期銀行界的要職,使他成為金融界的領袖人物。浙江實業銀行總部在上海,他在上海金融界的地位更是不在話下,成為理所當然的“老大”。作為江浙財團的核心人物,他被日偽在上海的特務機關列為黑名單上的頭號人物。

27.陳光甫———“中國的摩根”

陳光甫(1881年~1976年),民國時期銀行家,創辦了中國最成功的私人銀行———上海商業儲蓄銀行。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的成功發展,為他博得了“中國摩根”的美譽。

陳光甫青年時期赴美留學,從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後歸國,並於1915年在上海成立上海商業儲蓄銀行。陳光甫開辟了全新的經營模式,從中低層居民的小額儲蓄開始做起,經過7年的苦心經營,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資本額達到250萬元,存款更是高達1345萬元,成為全國商業銀行的佼佼者。1926年,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與浙江興業銀行、浙江實業銀行並列稱為“南三行”。到20世紀30年代,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更是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私人銀行,陳光甫因此也成為中國金融界舉足輕重的人物。

陳光甫是在中國金融史上譜寫了精彩樂章的銀行家,對他而言,隻想做一個純粹的金融企業家,不為政治權威所左右,正是這樣的信念,成就了他輝煌的一生。

28.何善衡———恒生指數創始人

何善衡(1900年~1997年),恒生銀行的創始人,恒生指數的編製者,香港地區金融界的泰鬥。

何善衡做生意的初始階段是在廣州經營港幣買賣業務,後因善於炒金與好友到香港開設恒生銀號,經營黃金與國幣,並在1948年的香港炒金風潮中,代表粵港炒手與上海的炒金客對峙,大獲全勝,名利雙收,成為香港地區黃金買賣的權威人物。何善衡在銀號取得長足發展之際,將其更名為恒生銀行,恒生銀行伴隨香港地區經濟的發展迅速騰飛,每年取得10%以上的業績增長,成為香港地區重要的商業銀行。何善衡帶領團隊編製的香港股市指數——— “恒生指數”, 受到國際認可,成為香港經濟的晴雨表。1972年,恒生銀行成功上市,股價節節飆升,為股東創造出巨額的財富回報,恒生銀行因此躋身香港地區第二大銀行。

何善衡,一個成功的金融企業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充分驗證了金融業巨大的發展機遇,給每一位從業者樹立了榜樣。

29.張培剛———“發展經濟學之父”

張培剛(1913年~2011年),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名譽院長,是享有國際聲望的經濟學家、發展經濟學的開創者。

張培剛武漢大學畢業後進入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從事農村經濟研究,並在其間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1941年9月,他以全國第一的成績成為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的公費留學生,於1943年和1945年獲得哈佛大學經濟學碩士和博士學位,並憑借博士論文《農業與工業化》獲得哈佛大學最高的“大衛?威爾士” 論文獎,成為第一個獲得該獎的中國人,他也因此獲得了“發展經濟學之父”的美譽。

張培剛取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後即歸國,擔任武漢大學經濟學教授。之後因為各種原因,曾有很長一段時間脫離了學術研究,但他依然坦然麵對自己的遭遇,認為這是社會曆史規律造成的,個人的命運在那樣的背景下往往難以駕馭,關鍵是自己要有信念,要有所作為,才不至於被命運擊倒。

改革開放後,張培剛回到學術舞台,繼續為中國的工業化作貢獻。

30.馮景禧———香港證券大王

馮景禧(1923年~1985年),新鴻基證券的創始人,他崛起於地產業,成就於金融業,是香港地區的證券大王。

馮景禧出生於廣州的一個商人家庭,曆經商海沉浮。在香港地區經濟回升之際,瞄準香港地產業,與朋友郭德勝和李兆基招股成立公司投資香港地產。獨到的投資眼光使他在香港地產界迅速崛起,成為地產富豪。進入20世紀70年代,馮景禧在新鴻基的地產生意一路凱歌之際選擇退出,轉投證券業,成立“新鴻基證券投資有限公司”(後改為新鴻基有限公司)。

麵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新鴻基從別人不願意服務的廣泛的小散戶做起,迅速打開局麵,業績飛速增長,短短十年間,公司就發展成為年利潤過億元的企業, 成為香港股票市場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他也因此獲得了“證券大王”的稱號。

31.林毅夫———世行首席經濟學家

林毅夫(1952年~),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

林毅夫是中國台灣人,在北京大學經濟係學習政治經濟學期間,受到來華演講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芝加哥大學教授西奧多?舒爾茨的垂青,開啟了他通往世界經濟學最高殿堂的大門。

1987年,林毅夫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後第一個經濟學海歸博士,進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工作,任副所長。1990年,林毅夫在國際頂級經濟學雜誌《政治經濟學期刊》發表論文《集體化與中國1959年—1961年的農業危機》,引起廣泛關注;1992年, 《美國經濟評論》發表他的《中國的農村改革及農業增長》,引起國際學術界轟動。這兩篇文章奠定了林毅夫在國際發展經濟學和農業經濟學界的地位,使他成為中國農業經濟與社會問題的權威人士,被認為是中國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

2008年2月4日,林毅夫被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任命為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和負責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成為中國第一位在世界銀行獲得最高職位的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