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我不是故意的(1 / 2)

神紀元四千八百二十二年,在神域的一塊偏僻大陸的一個農村菜園子裏,一個農民偶然刨地的時候,挖到了一塊石頭。這個農民當時沒放在心上,以為隻是一塊小小的石頭而已,他繼續往下挖,誰知道這塊石頭越來越大,以至於他自己沒辦法挖掘石頭,便報告神域政府,政府派出考古工作人員,曆經半年終於挖出了這塊石頭,然後窺見了這塊石頭原貌。石頭呈現長方形,長二十一點四十厘米,寬四點二十二厘米。石頭表麵異常光滑,質地極其堅硬。在當時神域經過神皇多年辛苦經營發展,科技文明已經達到了恐怖的先進程度,然而用當時最先進的切割刀也不能劃動這塊石頭分毫。當時人們對這塊石頭沒有任何解決的辦法,便把它放在了博物館裏儲藏。經過兩百年後,這塊大陸上出現了一個天才考古學家,他曆盡千辛萬苦終於知曉了這塊石頭的來曆,他的心情十分高興,因為他知道,隻要把這塊石頭來曆的報告發布出去,他立馬就可以成名。他內心的喜悅和激動,可想而知。他耐不住一個人享受喜悅的寂寞,把自己的考古成果在喝酒的時候告訴了自己最好的朋友。

一個月後,在這塊大陸上出現了一本重磅書籍《異世見聞錄》。書籍裏麵記載了楊震的一次不為人知的戰鬥,裏麵的語言詳盡,娓娓徐徐展現了展出楊震的敵人如何使用這塊石頭讓楊震盡顯狼狽。神域大陸對楊震的崇拜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人們初次看到這本書時,都要把作者打死,後來經過閱讀書籍,發現裏麵理論紮實,層層推演,邏輯無懈可擊,才最終接受了書籍中的事實。由此,作家的名聲大噪,名利雙收。

考古學家把書本買回家後,發現自己的成果被剽竊了。

原來這個最好的朋友是一個不入流玄幻小說作家,平時沒有一點名氣,寫得小說無非就是東拚西湊,十分地垃圾,沒有人看,每個月的點擊量隻能花錢買,他到了將近破產的地步。當他聽說考古學家的發現後,動起了歪心思,把考古學家的成果據為己有發布出去。考古學家十分憤怒,我把你當朋友,你卻剽竊我的成果,你還算是人嗎?作家矢口否認,誰會承認自己抄襲呢?

考古學家最後把作家告上了神域法庭,神域法庭公開審理這期影響極大的案件,它不僅涉及到楊震的權威問題,更涉及到神域大陸學術尊嚴問題,當然更重要的這期案件如果審理出現失誤,會讓神域大陸的司法公正受到極大的挑戰,給民眾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曆經三年審判之後,這期案件法院作出判決:剽竊證據不足,作家沒有剽竊。考古學家對法院的判決不能接受,然而他也無法推翻法院的判決,最後隻能鬱鬱而終。

後人在評說此事的時候,不無歎息的說,如果楊震在的話,他的神通一定能夠讓我們知曉事情的真相,然而曆史不容假設,楊震不在,這也成了一樁懸案。

然而這件事並沒有這樣過去,後世的一個曆史學家非常同情作家的遭遇,他花了整整十年的功夫,收集了當時社會一切能夠搜集到的材料,包括:報紙、雜誌、娛樂新聞、謠言、政府公文等等。然後又花了整整十年的功夫,對資料進行點滴歸攏,研究,推測,力圖從蛛絲馬跡中尋找真相的尾巴。先立論,然後從公開的資料中尋找依據,多方佐證,竟然讓他成功找到了作家抄襲的證據,還原了當時事實的真相,後人終於知道研究發現的真正作者是考古學家,不是網絡小說作家。其實,當時的人們就應該明白,網絡小說作家的群體水平怎麼能做研究呢?他們隻不過是一群喝稀飯的貨色而已,然而當時自由的社會環境下,人人皆有言論自由,任何人講話都要有證據,雖然大家心裏認同網絡小說作家的水平不行,但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任何人的水平都不高,任何人的水平也都不低。

後來神域最大的報紙在報道這件事的時候,出了一篇文章,題目叫《正義不會遲到,真相總會到來》。有好事者則說,記者們如果能夠憑著良心,而不是受烏合之眾的熱潮左右,考古學家也不會被冤枉,網絡小說作家更不會抄襲成功。世事塵封,曆史不容假設,話雖如此,個人在曆史中不過是塵埃一角,風一吹,便輕輕地消失了。唯有大人物才能曆經曆史的洗滌而永存。

“咦,這是什麼?”楊震心裏納悶地說了一句,他感到自己的臉龐碰到了一團暖暖的,柔柔的東西,碰到了感覺很舒服。楊震伸出雙手摸一摸,更加柔軟,然後說:“這是什麼啊?摸著真舒服!”他摸了一會之後,又捏了捏,感覺更舒服了,不一會兒他把又臉貼了上去,隻感到渾身說不出的舒服。跑了幾個小時擺脫了卡爾的追殺,可以放鬆一會,楊震心裏逐漸鬆懈下來,想要把整個身子蹭上去好好地休息一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