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三法司爆發出來的審訊效率,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即便是三法司的要員也缺少了好幾位。
刑部、大理寺再加上督察院,如今大理寺少了一位正卿,刑部少了一位侍郎,兩名郎中,督察院少了一位副都禦史,七位監察禦史,兩位給事中,多數職位空缺,即便是如此,依舊是審訊神速,四十七人得到了應有的懲處,其中三人被判斬立決,七人斬監侯,十五人革職流放,其餘人等被降職留用或者降職貶出京城任職。
經過這一番折騰,一下子朝中十部空缺出來了大量的職位,如果不能快速填充各個職位的空缺,很顯然,將嚴重影響朝廷的運轉,而且宋應星、畢懋康年事已高,屢次請求辭去官職,告老還鄉,那空缺的職位就更高了。
朱傑不得不下旨,提前將李岩等人召回京城,重新部署朝廷布局。
首先,重新組建內閣——孫傳庭為首輔,李岩、徐一帆、史可法、黃宗羲進入內閣,處置朝堂日常事務;緊接著委任十三部尚書。
李岩出任吏部尚書,掌管朝廷官員考核、升遷、獎懲;
徐一帆出任兵部尚書,統領朝廷所有兵力,查栓出任兵部左侍郎兼任水師總督,掌管大明帝國艦隊;
史可法出任刑部尚書,掌管全國刑獄訴訟;楊廷樞為督察院左都禦史,掌管官員監察以及刑獄案件複核;
黃宗羲為順天府尹兼任戶部尚書,掌管大明國庫財政,同時將興業銀行總部移駐京城,黃宗會為興業銀行督辦兼任戶部左侍郎;
茅元儀任工部尚書,掌管全國工程、水利修建以及兵器製造,將京城與南京火器局、兵仗局合並,籌建大明兵工廠,畢登輔以工部侍郎兼任;
高傑依舊擔任情報部尚書,掌管大明內外情報收集整理事務;
高弘圖擔任禮部尚書兼理各國蕃務;
方以智調任教務部尚書,銅官大明教育與科考事務;
朱舜水調任商務部尚書負責大明工商以及貿易事務;
侯方域出任稅務部尚書,負責全國稅收以及海關稅收事務;
除了這些,袁繼鹹代替原來的李岩,就任南直隸總督,統攝南直隸政務,顧炎武升任浙江巡撫。
同時為了能夠循環利用,畢懋康與宋應星雖然從尚書的位子上退了下來,兩個人在京城受命籌建順天書院,與應天書院,一南一北,開始大力興辦教學,特別是自然科學,這可是朱傑一向都萬分重視的,現在關內局勢穩定下來,自然要發力了。
當然這些變化,還隻能算是朝廷人員的一般調動,但是,朱傑要做的可是不止這些。
內閣的成員剛剛到齊,朱傑又拿出了一項巨大的變動,改革科舉!
從明年起,朝廷廢除八股取士,科舉考試的範圍不在局限於四書,而是將諸子百家盡皆納入,體裁也不在局限於八股形式,倡導自由發揮,更是取消了字數限製,同時將參加科舉的士子從儒生擴大為文科、工科、農科、商科、算科,隻要是人才,都可以參與科舉,朝廷量才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