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是一座城池,在這裏居住的人們都稱它作,涼州城。
涼州城的四周荒無人煙,隻有大片茂密的森林和一望無際的荒漠。奇怪的是,這座城的南城外麵是青草綠樹,崇山峻嶺,北城外麵卻是荒漠戈壁,赤山禿石。
至於這涼州城東城和西城外麵的景象,卻從來沒有人知道。隻因在東城高大厚實的城牆門外常年刮著狂風,而在西城高大厚實的城牆外,則常年下著暴雨。
而涼州城之所以被稱作涼州城,是因為城內的氣候,無論春夏秋冬,嚴寒酷暑,都給人一種涼意,來自內心深處的涼意。
有的人說那是清涼的感覺,而有的人卻說那是,淒涼的意味。
但無論何種說法,清涼亦或是淒涼,城內眾人對於用“凉”這個字來形容這座城是沒有任何意見的。
於是,這座城,便被在這裏居住的最古老的一代人起名為:“涼州城”。
這是一座古城,更是一座孤城,世世代代與世隔絕,到了今時今日,已不知過了多少個季節了。
雖然這座城從來沒有外人,但是住在裏麵的人卻從來不會感到孤獨。隻因這座城地勢極大,可以容納數百萬人,乃至上千萬人,究竟是多少人,當地也沒有人可以形容。
說來這座城的地圖可花費了當地人許多的工夫。
每年都會有四名行者從這座城的中心地帶出發,各自向著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前行。再過一年便又會有四名行者從這座城的中心地帶出發,向著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前行``````
他們一路留下各自的標記,身上帶著的“筆紙”|總是用來記錄各地的景象輪廓和地勢走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標記,前半生在探路,後半生在原路返回的途中。最終,在涼州城的中心地帶留下自己畢生心血刻畫的版圖,含笑而去。
為確定前人和來者沒有重複行走相同的道路,每四名行者在出發前都會商量好他們沿路的道路標記並刻在涼州城的中心地帶,以便後來的行者分辨。
他們用在標記後麵加“東、西、南、北”這四個字的方法來區分方位。
所以,他們幾乎不會走重複的路,這些被挑選出來熱愛旅行的人承擔起探路的任務,其實,他們也心向往之。
這些行者之中,有的人是老死的,有的人是餓死的,有的人是渴死,還有的人,死得莫名其妙。
但這都是他們自願的,這些行者畢生最大的心願便是遊曆天下,他們的一生都在行走,為自己,也為遠在城市中心的人們。
涼州城的人們之所以可以確定城市的中心地帶,是因為一塊佇立著的四方形的石碑。
石碑很高很大,人們可以看見的四麵,每一麵分別寫著“城東”、“城西”、“城南”,“城北”,每一麵都有箭頭向前,指向所在的方位。
那時候人們心想,既然高大石碑的每一麵都有字跡,那是否上麵也有字跡?
當時人們已經發明了木製的梯子,但是那石碑太過高大,竟仿佛有齊天之勢,高聳入雲,尋常的梯子根本就無法到達頂端。
為了一探究竟,在那裏生活的人們處心積慮,齊心合力,終於製造了一個足夠到達雲端的梯子。這梯子後來被稱為“雲梯”,也被稱為“天梯”。
然而,這座可以攀上高大石碑的天梯是如何被推到石碑旁的,卻從來沒有人知道。
那時候,根本就沒有可以長期保存的記事方式,一切可以記錄這件事而不被自然風雨毀滅的也就隻有人們的記憶了。
也許有人會說,不是可以在石碑上刻字麼?既然碑上的文字沒有被風雨侵蝕,那在上麵刻字記錄事情,不也是可行的麼?
說是這麼說,眾人也都試過,可就連後來發現的金剛石,也無法在上麵留下任何痕跡。別說是金剛石了,就連雷電也無法毀之分毫。它就像是渾然天成般,應天而立,順天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