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愛因斯坦(3 / 3)

愛因斯坦來自一個純粹的猶太人家庭,他認為人類應該是平等的。正因為這樣,他同情猶太人的處境,支持猶太複國運動,他希望猶太人能像其他民族那樣有自己的安居之地和生存、發展的權利。

1921年,為了給創建希伯來大學(猶太大學)籌集資金,愛因斯坦隨同當時猶太複國運動的領導人之一魏茨曼前往美國,遊說美國總統哈定。1924年,愛因斯坦正式成為柏林猶太人社團的成員。愛因斯坦在世界各國訪問期間也在盡力為猶太複國運動奔走、呼籲。

1948年猶太民族終於又在巴勒斯坦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以色列國。1952年,為感謝愛因斯坦對猶太複國運動的支持和對猶太人的幫助,並且基於他令人敬重的國際聲望,以色列國提名愛因斯坦擔任第二任以色列總統。

但是,這一提名被愛因斯坦回絕了。他很清楚自己從未追逐過任何政治利益,他所做的一切僅僅出於一個出發點,那就是他的正直之心以及對人性完美和對人格平等的倡導。

1933年1月,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1939年9月,希特勒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使無數平民死於戰火。希特勒宣揚極端的複仇主義和種族主義,實行法西斯專政,他對猶太人進行了殘酷迫害。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德國法西斯殘殺的猶太人達600萬。

作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反戰知識分子和一名猶太人及猶太複國運動的支持者,愛因斯坦也在希特勒的迫害之列。9月初,納粹德國以2萬馬克懸賞愛因斯坦的頭顱。幸好此間愛因斯坦不在德國,他正與埃爾薩對美國進行訪問。從此,愛因斯坦夫婦被迫永遠離開了德國,開始了流亡生活。

1933年10月,愛因斯坦謝絕了英國、法國等國家的邀請,於10月17日抵達美國,定居於美國東部新澤西州的一個大學城--普林斯頓,應聘為高等學術研究院教授。

在這個遠離戰亂的地方,愛因斯坦得到了出乎意料的寧靜,他又開始了他新的學術生涯。由於愛因斯坦一直渴望讓世界遠離戰爭,盼望在全世界範圍內實現裁軍,加之他令人矚目的國際影響,這一切都使“政治”無法完全走出他的生活。

1939年初,德國科學家哈恩和施特拉斯曼在柏林發現了鈾的裂變,意大利物理學家費米和法國物理學家約裏奧·居裏也得到了與哈恩、施特拉斯曼同樣的實驗結果。這的確是一個可怕的發現,因為連續進行的鈾裂變反應將導致原子彈爆炸。

而且糟糕的是,德國擁有眾多的忠實於納粹的科學家,他們已經掌握了鈾的鏈式反應理論,而且,他們奪得了捷克的鈾,手中掌握了豐富的製造原子彈的材料,所以,德國很可能搶先製造出原子彈!

不安的科學家們行動起來了。費米向美國海軍部報告了他的研究情況,但未引起官方的任何注意。西拉德等美國科學家們開始求助於愛因斯坦。

經過慎重考慮,1939年8月2日,愛因斯坦上書美國總統羅斯福,告之原子彈的危害,建議美國政府加緊原子能研究,以預防德國搶先研製後對世界造成無法估量的破壞。還有一些著名科學家也簽了名。

1945年3月,又是為了原子彈問題,西拉德再次拜訪愛因斯坦,他帶來了一個消息:美國的原子彈即將製造成功。同時他也帶來了科學家們的憂慮:政府將如何使用原子彈?他們共同擔心著一個國家的命運,那就是日本。因為從1942年起,德國納粹的失敗已成定局,而日本的武力正在亞洲肆虐,1941年末,日本還挑起了對美國的戰爭。

又一封信放到了羅斯福總統的辦公桌上,信中表達了愛因斯坦等科學家對使用原子彈的憂慮,他們懇請美國政府盡力避免用原子彈轟炸別的國家。然而,這封信尚未被批閱,羅斯福就突然逝世了。

1945年8月6日,美國第一顆鈾炸彈投向了廣島;8月9日,第二枚鈈炸彈投到了長崎。於是,千萬個太陽升起來了,因為兩顆原子彈釋放的光和熱勝於千萬個太陽,將廣島和長崎烤成焦土。在這蘑菇雲下,千萬個生命瞬間消失了。隨著原子彈的爆炸,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了。

愛因斯坦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他清醒地意識到,假如原子彈落入“孩童”之手,那麼後果將不堪設想。1945年12月10日,在紐約為紀念諾貝爾而舉辦的宴會上,愛因斯坦發表了著名的講話《戰爭已經勝利了,但是和平還沒有取得》。在講話中,他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口號:把原子彈的秘密交給一個世界政府看管,以便永遠結束國家之間的可怕紛爭。他還極力倡導將原子能進行和平利用,造福人類。

在量子學中統一場論

愛因斯坦將200年來爭論不休的關於光的微粒說與波動說統一起來的時候,首次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這極大地推動了物理學領域的新學科--量子力學的誕生。量子力學發展了普朗克的量子論。

量子力學的建立大大促進了原子物理、固體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學科的發展,並標誌著人們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從宏觀世界深入到了微觀世界。量子力學是研究微觀粒子運動的規律的。繼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的這次推動之後,海森堡、玻爾等人使量子力學逐步發展起來,並成為現代物理學的理論基礎之一。

從1926年開始,愛因斯坦與玻爾的哥本哈根學派進行了長達20餘年的學術之爭。這個學派研究新的理論--量子力學。量子力學理論涉及一些新的見解,如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或稱不確定關係)。該原理認為運動中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不能同時確定,時間與能量也不能同時確定。

愛因斯坦不完全接受哥本哈根學派的量子學理論,如玻爾的原子模型、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波恩的波動理論等。他尤其不滿於測不準原理。與哥本哈根學派的學術之爭在多年以後仍無結果,愛因斯坦針對測不準原理無可奈何地說:“上帝是不擲骰子的。”

量子力學是由普朗克、愛因斯坦、玻爾等共同創立的,愛因斯坦也對量子力學的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他獲得的諾貝爾獎也是關於量子力學的。愛因斯坦與玻爾長達20年的爭論是純粹學術上的爭論。首先,這場爭論澄清了許多概念性的理論,其次,它使量子力學體係更加完美。

愛因斯坦從20世紀20年代起直到晚年一直致力於統一場論的研究。他試圖將引力、電磁力和其他各種力及能量包容在一個統一的理論和方程組之中。1917年,愛因斯坦完成了一篇《根據廣義相對論對宇宙學所作的考查》的論文。論文中,愛因斯坦對宇宙進行了研究,提出一個人們意想不到的宇宙模型--一個均勻的、各向同性的靜態宇宙。

愛因斯坦的宇宙模型向我們描述了這樣一個宇宙:宇宙空間的物質是均勻分布的,宇宙不隨時間變化而變化,而且宇宙如一個球麵一樣,是有限而無邊界的。

幾年之後,蘇聯數學家弗利德曼,應用廣義相對論方程,得到另一個宇宙模型,這個宇宙模型也是均勻的,各向同性的,但卻是動態的。

愛因斯坦的理想在他的有生之年並沒有實現。繼愛因斯坦之後,科學家們繼續著他的事業,在20世紀60年代他們完成了電磁場和弱相互作用場的統一。

平凡中的偉大

愛因斯坦晚年生活中的好朋友是一位十來歲的小女孩,她是愛因斯坦鄰居的孩子。每天放學後,小女孩總是跑到愛因斯坦家裏去玩,他輔導她做算術題,而她帶來小甜餅給愛因斯坦。

如果我們以一個完人的標準來對愛因斯坦求全責備,我們會發現愛因斯坦的不足,比如他的成就都是他孤軍奮戰的結果,一生中沒有培養出優秀的接班人。還有,他的不拘小節,不修邊幅。正像曆史上的所有偉人一樣,愛因斯坦不是一個完美的偉人。

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創立使他成為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但遺憾的是相對論卻因未被所有的科學家理解和接受而未使他以此獲取諾貝爾獎。1921年,瑞典皇家科學院為慎重起見將諾貝爾獎授予了他早年關於光電效應的研究--《有關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試探性觀點》。但除了這一枚諾貝爾獎獎章外,愛因斯坦在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關於布朗運動的論文《分子熱運動論所要求的平靜液體中懸浮粒子的運動》(1908年,法國物理學家瓊·佩蘭因為對這個領域的研究而榮獲1926年諾貝爾獎),以及關於質量與能量關係的理論--E=mc2(它統一了能量守恒定律和質量守恒定律,揭示了核能的存在)等4個方麵的成果,任何一項都對物理學產生了巨大影響。

愛因斯坦的思想是那個時代無人能及的。現在的許多理論都源於他偉大的相對論和其他領域的研究。例如激光,它的理論來源是愛因斯坦對於光的性質的研究和關於光子能量的公式E=h 。又例如黑洞、白洞等天體,愛因斯坦最早在廣義相對論中對它們進行了科學預言。現在廣義相對論已成為宇宙研究的基礎理論。

1955年4月18日淩晨,愛因斯坦在普林斯頓去世,悼文和訃告占據了世界各大報刊的大量版麵。然而,我們無法按照世俗的儀式來悼念他,因為他沒有墓地,沒有紀念館。正如他在遺囑中囑托的:“除了我的科學理想和社會理想,我的一切都將隨我一起死去。”

大事年表

1879年3月14日,愛因斯坦出生於德國烏爾姆市。

1895年前往意大利與家人團聚。

1900年秋,畢業於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

1902年完成論文《狹義相對論》。

1903年與米列娃結婚。

1905年完成論文《論運動媒質的電動力學》。

1916年發表總結性論文《廣義相對論基礎》和《關於輻射的量子理論》。

1919年同米列娃離婚。與埃爾薩結婚。

1921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1933年定居美國。

1939年上書羅斯福,建議抓緊原子能研究。

1952年拒絕擔任第二任以色列總統。

1955年4月18日,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