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內容(1 / 2)

《禁經》雲:八法起於隸字之始,自崔、張、鍾、王傳授所用,該於萬字墨道之最,不可不明也。隋僧智永發其指趨。授於虞秘監世南,自茲傳授彰厥存焉。李陽水雲:昔逸少上書,遂曆多載,十五年中,偏攻永字,以其八法之勢能通一切也。八法者,永字八畫是矣。

一點為側

二橫為勒

三豎為弩

四挑為趯

五左上為策

六左下為略

七右上為啄

永八右下為磔

訣一

側蹲鴟而墜石,勒縱緩以藏機。

弩彎環而勢曲,趯峻快以如錐。

策依稀而似勒,略彷佛以宜肥。

啄騰淩而速進,磔憶昔以遲移。

訣雲:側不愧臥,勒常患平。弩過直而力敗,趁宜存而勢生。策仰收而暗揭,略左出而鋒輕。啄倉皇而疾掩,磔?

以開撐。  側勢第一  側不得平其筆,當側筆就右為之。口訣雲:先右揭其腕,次輕蹲其鋒。取勢緊則乘機頓挫,借勢出之。疾則失中,過又成俗。夫側鋒顧右,借勢而側之。從勁輕揭,潛出務於勒也。  問曰:側不言點而言側,何也?  論曰:謂筆鋒顧右,審其勢險而側之,故右側也。止言點則不明,顧右無存鋒向背墜墨之勢。若左顧,右側則橫敵無力,故側不險則失於鈍,鈍則芒角隱,而書之神格喪矣。《筆訣》雲:側者,側下其筆,使墨精暗墜,徐入及揭則棱利矣。  勒勢第二  勒不得臥其筆,中高兩頭下以筆心壓之。口訣雲:頭傍鋒仰策,次迅收若一出,揭筆不趯,而暗收則薄圓而疏,筆鋒以及紙須微進,仰策峻趨。  問曰:勒不言畫而言勒,何也?  論曰:勒者,趯筆而行,承其虛畫,取其勁澀則功成矣。今止言畫者,慮在不趯,一出便畫,則鋒單而怯薄也。夫勒者藉於堅趯,趯則筆勁澀,亡其流滑,庶可稱上矣。《筆訣》雲:策筆須勒,仰筆覆收。準此則形勢自彰矣。  弩勢第三  弩不宜直其筆,直則無力,立筆左偃而下,最須有力。又雲:須發勢而卷筆,若折骨而爭力。口訣雲:凡傍卷微曲,蹙筆累走而進之。直則縱勢失力,滯則神氣怯散。大弩須側鋒,顧右潛趯,輕挫其揭。  問曰:畫字中心豎畫也,令謂之弩,何也?  論曰:弩者勢微,弩曰弩在乎趯筆下行,若直置其畫,則形圓勢質,書之病也。《筆訣》雲:弩筆之法,堅筆徐行,近左引勢,勢不欲引直,直則無力矣。  趯勢第四  趯須蹲鋒,得勢而出,出則暗收。又雲:前畫卷則別斂心而出之。口訣雲:傍鋒輕揭借勢,勢不勁、筆不挫則意不深。趯與挑一也,鋒貴於澀出,澀出期於倒收,所謂欲提還置也。夫趯自弩出,潛鋒輕挫,借勢而趯之。  問曰:凡字之出,鋒謂之挑,今更為趯,何也?  論曰:挑者,語其小異而其體一也。夫趯者,筆鋒去而言之趯,自弩筆下,殺筆趯起是也。法須挫衄,轉筆出鋒,佇思消息,則神蹤不墜矣。  策勢第五  策須斫筆,背發而仰收,則背斫仰策也。兩頭高,中以筆心舉之。口訣雲:仰筆潛鋒,似鱗勒之法,揭腕趯勢於右。潛鋒之要,在畫勢暗捷歸於右也。夫策筆偃仰鋒豎?,微勁借勢,峻顧於掠也。  問曰:策一名折異畫,今謂之策,何也?  論曰:策之與畫,理亦故殊,仰筆趯鋒,輕抬而進,故曰策也。若及紙便畫,不務遲澀,麵背偃仰者,此備盡完成耳。《筆訣》雲:始築筆而仰策,徐轉筆而成形是也。  掠勢第六  掠者拂掠,須迅其鋒左出而欲利。又雲:微曲而下筆心至卷處。口訣雲:撇過謂之掠,借於策勢以輕駐鋒。右揭其腕,加以迅出勢,旋於左法。在澀而勁,意欲暢而婉遲,留則傷於緩滯,夫側鋒右出謂之掠。  問曰:掠一名分發,今稱為掠,何也?  論曰:掠乃徐疾有準,手隨筆遣,鋒自左出,取勁險畫而為,即發則一出運用無的,故掠之。精旨可守矣!夫掠之筆趨,意欲留而必勁。又孫過庭《書譜》雲:“遣不常遠”,明矣。《筆訣》雲:從策筆下左出而鋒利,不墜則自然佳。  啄勢第七  啄者,如禽之啄物也。立筆下掩,須疾為勝。又雲:形似鳥獸,臥斫斜發。亦雲:臥必筆疾掩右出。口訣雲:右向左之勢為卷啄。按筆蹲鋒,蹙於右,借勢收鋒,迅擲旋右。須精險衄,去之緩滯,大筆鋒,及紙為啄,在潛勁而啄之。  問曰:撇之與啄,同出異名,何也?  論曰:夫撇者蒙俗之言,啄者因勢而立,故非妄飾貽誤學者。啄用輕勁為勝,去浮怯,重體為上。考之遠源,或不妄耳。《筆訣》雲:啄筆遠追,勁若鐵石則勢成也。  磔勢第八  磔者不疾不徐,戰而去,欲卷複駐而去之。又雲:?筆戰行,翻筆轉下,而出筆磔之。口訣雲:右送之波皆名磔。右揭其腕,逐勢緊?,傍筆迅磔,筆勢輕揭,而潛暗收在勁迅得之。夫磔法筆鋒須?勢欲險,而混得勢,而輕揭暗收存勢,候其勢書磔之。  問曰:發波之筆今謂之磔,何也?  論曰:發波之法循古無蹤,源其用筆。磔法為經,磔毫聳過,法存手神而磔之,義明矣。凡磔若左顧右側勢鈍矣,?重鋒緩則勢肥。須遒勁而遲澀之。凡險勁風骨,泥滯存亡,以法師心,以誌專本,則自然暗合旨趨矣。《筆訣》雲:始入筆緊,築而微仰便下徐行,勢足而後磔之。其筆或藏鋒出鋒,由心所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