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吐溫

馬克·吐溫,原名塞繆爾·朗荷恩·克萊門斯,19世紀後期美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大師、著名的幽默諷刺作家。

馬克·吐溫原籍密蘇裏州的佛羅裏達,在他4歲時,舉家遷到密蘇裏州南部的漢尼拔。12歲時,父親去世,一家人頓時陷入困境。從此馬克·吐溫開始走上獨自謀生的道路。他當過學徒、排字工人、印刷工人,飽嚐人世間的艱辛,度過了辛酸的少年時代。

1856年,馬克·吐溫在一次海上旅行中對航海產生濃厚的興趣,渴望成為一名水手。經過努力,幾年後他終於成了密西西比河上的一名領航員。不僅生活寬裕了,而且水上生活使他進一步認識了美國社會,接觸了各式各樣的人物,熟悉了密西西比河的方言口語和民間傳說。為了紀念這段經曆,他的筆名“馬克·吐溫”就來源於此。由於南北戰爭,馬克·吐溫結束了領航員工作。此後他幹過礦工,但時間都不長久。

1864年,馬克·吐溫來到舊金山當了一名采訪記者,期間他受當時美國“幽默文學”的影響,結合自己豐富的生活經驗,開始發表一些豐富多彩的幽默小品。他的文章很受讀者歡迎,馬克·吐溫的名字也為越來越多的人知道。

19世紀60年代下半期,馬克·吐溫先後出版了《加利維拉縣有名的跳蛙及其他》和《傻子國外曆險記》這兩本書,引起了很大反響,馬克·吐溫也一躍成為美國文壇著名人物,被譽為“我們文學上的林肯”。

也就是這一時期,馬克·吐溫與奧麗薇亞結為伴侶,婚後生活十分幸福。奧麗薇亞始終支持馬克·吐溫的文學創作。馬克·吐溫在創作上更加成熟,相繼寫出了《競選州長》、《高爾斯密士的朋友再度出洋》和《鍍金時代》這樣思想性很強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

1876年發表的《湯姆·索亞曆險記》,標誌著馬克·吐溫創作進入了成熟時期,此後一發不可收,許多一流的作品相繼問世。1884年,其姊妹篇《哈克貝利·費恩曆險記》誕生,這是他一生中創作的最優秀的作品,在美國文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80年代馬克·吐溫還寫了《王子與貧兒》、《在亞瑟王朝廷裏的康涅狄格州美國人》這樣借古喻今的作品。

馬克·吐溫不滿出版商對作者的剝削,自己投資從事印刷出版事業,開始大獲成功。富了的馬克·吐溫仗義疏財,慷慨地資助生活上有困難的演員、藝術家、青年學生。人們隻要求助於他,他總是無私地給予援助。

受美國經濟危機的衝擊,馬克·吐溫的公司垮了。他決心埋頭文學以償還債務。這樣,90年代馬克·吐溫又創作出《百萬英鎊》、《傻瓜威爾遜》這樣現實性很強的作品。

馬克·吐溫熱愛人民,堅持正義,他曾自稱是一個反帝國主義者。他強烈譴責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擴張政策,滿懷熱情地支持殖民地人民的反帝鬥爭。1898年,他任“美國反帝國主義聯盟”的領導人。他還給予中國的義和團運動積極的聲援,憤怒地譴責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

在作品中,馬克·吐溫也表現了他這種進步的思想。比如讚揚民族英雄的《貞德傳》、抨擊殖民主義的《環遊赤道》,以及大量的政論和雜文,如《給坐在黑暗中的人》、《沙皇的自白》等等。

晚年馬克·吐溫非常不幸,親人相繼去世,他生活在淒苦、孤獨中,但他仍頑強堅持工作。1910年4月21日,馬克·吐溫病逝於康涅狄格州。他以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數量眾多的文學作品、積極進步的創作思想為後人留下寶貴的文學遺產,同時也使自己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湯姆·索亞曆險記》講的是波莉姨媽收養了父母雙亡卻又活潑頑皮的湯姆·索亞。一天,湯姆在花園裏對一個叫貝奇的小姑娘一見鍾情,為了領到獎品《聖經》引起貝奇的注意,湯姆在主日學校裏跟同學做交易,卻因回答不出問題而出了洋相。

一個晚上,湯姆與哈克·費恩見麵,卻不料看見三個惡人為分贓而打鬥:波特被打昏,醫生被印江殺死,但印江卻把殺人的罪名栽贓給波特。兩個孩子為了避禍,發誓對這一晚所見的事情守口如瓶,他們決定偷渡到荒無人煙的小島。幾天後,正當家裏為他們準備葬禮時,幾個孩子突然出現了,大家又驚又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