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茨·卡夫卡
我特別想要芍藥,因為它們是那麼脆弱。
把丁香花放到陽光下去。
永恒的春天在哪裏?
黃金雨得不到嗎?……臨終前的卡夫卡還是那麼淒涼、悲哀、憂鬱和傷感,夜夜都有一隻貓頭鷹在他窗前停駐,看著已不能說話的他,用筆來談論那永恒的黑暗、難覓的光明和脆弱的人生。
1924年6月3日,這位開現代主義創作先河的“饑餓的藝術家”終於投入那永恒的黑暗中去了。彌留之際的卡夫卡仍然沒有放棄他習慣的充滿悖論的表述方式,他告訴要給他注射嗎啡的好友克洛普施托克:“殺死我,否則你就是凶手。”在他的一生中,陽光和鮮花對於他來說是奢侈品,他有的隻是孤獨和黑暗,在對烈日曝曬下的黑暗的逼視中,他看到每個人都是凶手。
1883年7月3日,弗蘭茨·卡夫卡生於奧匈帝國統治下的波希米亞(今捷克西部地區)首府布拉格。他的父親赫爾曼·卡夫卡憑借著對金錢和地位的執著追求,終於進入了中產階層。這個猶太百貨批發商有著粗野的生命力,非理性的內驅力,強烈而又不自覺的自我中心主義,他性情粗暴專製,信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和“弱肉強食”的資本主義競爭規則。1882年9月3日,赫爾曼和尤莉·洛維在布拉格結為夫妻。兩個人的結合不是因為愛情,而是為了生存。他們都有一個辛酸的、受傷的童年,為了擺脫那種無所依賴的生活,兩個人走到了一起,他們相信,金錢能為他們帶來幸福和歡樂。卡夫卡就是這樣一對夫婦的長子。
他們最初的家是在一個貧民區裏,周圍是一片下層社會的酒館和妓院。他們的寓所龐大而雜亂,居住著形形色色的各種人物,並且由於建築的原故,這兒的氛圍陰森而怪誕,有黑暗過道、陰濕的牆壁,一到晚上,暗淡的燭光搖來晃去更為這個建築平添了幾絲陰森恐怖的氣氛。這對於一個善於挖掘人物潛意識思維的敏感的作家來說,其影響恐怕是十分深刻的。從這時起,黑暗就已經深深地烙在這一脆弱的人的心靈之上。
1885年9月,卡夫卡有了一弟弟,但大約一年半後,因患麻疹去世。1887年9月,又一個弟弟亨利希來到人世,但他的命運更為不幸,僅僅半年之後,小亨利希就因患耳炎死去。兩個弟弟的出生和死亡對卡夫卡的影響是十分深刻的,那是一種對生命消逝的恐懼,這種恐懼也是卡夫卡性格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卡夫卡,一個天生羸弱和敏感的人,這不單單是指他的心理,在生理上也是如此,卡夫卡一生都受到疾病的折磨,他患有嚴重的結核病,這種病使他骨瘦如柴,一米八二的身軀居然不足55公斤。生理上的病痛使他本來就脆弱的神經更加敏感。在一篇日記當中,他就自己的身體作了一次自我解剖:我寫過些東西,根本是出於對我身體及其未來的絕望。在後來的一封信中,他說得更為簡單,也更為淒慘:……我是我所知道的最瘦的人……
在很大程度上,卡夫卡的一生也是被羸弱、疾病和死亡所苦惱,並與之鬥爭的一生。由於性格的內向、孤僻和生理、心理的疾病,卡夫卡一生未婚,他雖然曾經三次訂婚,但又都主動地解除婚約。強烈的孤獨感纏繞了他一生。
1889年9月15日,卡夫卡在廚娘的護送下,前往布拉格舊城肉市附近的德語國立一公立小學報到。在這裏,他度過了4年的小學生涯。那所學校外觀陰冷森嚴,學校本身對卡夫卡來說已構成一種威嚇,在那段經曆中隱藏著噩夢的不安,給他後來的人生階段投下沉重的陰影。
1893年,卡夫卡以優異的成績進入布拉格舊城區德語文科中學就讀。這是一所公認的教學最嚴格、質量最過硬的學校。在這裏,優美的德語把他引入了德語文學的海洋,格林和安徒生的童話以及中國的民間故事對於卡夫卡的影響是非同小可的,他日後的文學創作就顯示出童話般豐富而怪誕的想像力,他的大量寓言,以及包括《變形記》在內的若幹重要作品,無論其思想如何複雜,都具有童話般的表現形式和結構。另外,歌德、席勒、萊辛、施萊格爾等著名的德國作家的創作對他的影響也是十分深遠的。在臨近畢業時,卡夫卡還對尼采等人產生了深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