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莎多拉·鄧肯(1 / 2)

依莎多拉·鄧肯

1902年,巴黎,一座普通的劇場裏,一切準備就緒,隻要時間一到,表演馬上開始。但是,突然,伴奏樂隊中開始噪動起來,響聲越來越大。演員休息室中一位年輕漂亮的女演員煩躁地走來走去,她緊皺著眉頭,嘴裏不知道在自言自語什麼。這時,那位女演員猛然推開休息室的大門,衝到舞台上。觀眾安靜下來,但突然又噪動起來,觀眾席上一片驚訝、稀奇的喊叫聲,原來,這位女演員竟沒有穿鞋子,她赤著腳!觀眾為之嘩然,在當時,舞台是高雅的場所,平時人們在家裏都必須穿著鞋子,在舞台上更要講究這些。她是誰?竟然如此大膽、開放。觀眾席漸漸平息下來。

這時,這位赤足的大膽姑娘開始壓抑著心裏的氣憤,慢慢地用她動聽的聲音解釋著:“很抱歉,真的,很對不起大家!今天這場演出不得不取消,我心裏非常難過。真的,我非常難過……”她低下頭,幾乎抽咽起來,但過了一會,她猛然又挺起胸,昂起頭,“我的經紀人剛才攜帶全部票房收入逃跑了。我一分錢也沒有,不能雇傭樂隊為我伴奏,我雇不起他們。希望大家能夠原諒。以後,我會補償所有為我捧場的親愛的觀眾們。謝謝,謝謝大家。”但是觀眾們哪裏肯白花冤枉錢,非要這位女演員開始演。但是,樂隊因為沒有拿到錢,不肯伴奏。這位女演員一會跑到這,一會跑到那,誰也不肯讓步。劇場裏人聲鼎沸,亂成一團。她幾乎快急瘋了。誰來幫她解除這個困境,那可真是上帝顯奇跡了。這時,觀眾席上突然站起一位瀟灑的年輕人,他走到這位已被逼到絕路的年輕姑娘麵前,誠懇地說:“我來幫你伴奏,演出開始啦!”這位姑娘一下子呆住了,觀眾們也安靜下來,誰不想看看這位赤腳姑娘表演呢?

年輕人在鋼琴旁坐下來,沉穩了片刻,一串美妙的音符便從他修長有力的手指下飛舞起來。這是肖邦的名作。年輕人用鼓勵與探詢的目光望著這位臉上仍帶淚痕的女演員,“開始吧!”

女演員輕輕抹去淚痕,隨著美妙的音符翩翩起舞。“這是什麼舞?不像芭蕾……不像……什麼也不像!”是的,這不屬於任何一種舞蹈,女演員沉醉在優美的旋律中,她異常準確地跟隨著樂曲的節奏,而且將旋律的韻致淋漓盡致地用她形體的變化表達了出來。一曲終了,觀眾席上傳來一陣陣喝彩聲。雖然人們感到這種舞蹈完全不合乎傳統,但人們從其中感受到心靈的悸動。女演員微笑著退在一旁。第二曲樂聲響起,這是格魯克音樂。女演員絲毫沒有慌亂,她又以獨創的舞姿在台上輕盈地飛舞起來。

演出結束了,觀眾們滿意而去。

女演員臉上洋溢著笑容,她完全拋開了開場時的不幸。她夾著空背包興衝衝地回家了。她沒有賺到一分錢。

她是誰?為什麼如此高興?

她就是後來揚名世界的依莎多拉·鄧肯——“現代舞之母!”這是她的第一場演出,她成功了,她獨創的現代舞成功了。

鄧肯於1877年5月26日出生在舊金山。她從小對舞蹈就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常常自己就邊歌邊舞起來,母親把她送到一位很有名氣的芭蕾老師門下。但是,在上過三堂課之後,她氣惱地說:“芭蕾一點也不美!”從此之後,她開始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練習跳舞。這一年,小鄧肯才僅僅6歲。不久,她開始教鄰居的朋友跳這種舞。很快,小鄧肯出名了。但是,鄧肯很不滿意美國的藝術環境。於是,在小鄧肯的堅持下,一家人遷往倫敦。不久,鄧肯在倫敦嶄露頭角。《仲夏夜之夢》中的仙女以及門德爾鬆《春之歌》中,她的獨舞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睛。她把新的氣息注入到舞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