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的最後王朝(2 / 3)

使我們感到驚奇的是某些鴨嘴龍頭骨的特化。有一些鴨嘴龍的頭上是平平的,沒有特別的裝飾;但有些鴨嘴龍的頭上長著冠狀的突起,也可以叫做頂飾,它是由頭上的鼻骨或額骨形成的,從鼻孔進入的空氣要到這個突起裏麵繞一個圈子再進入氣管和肺。因此,不同類型的鴨嘴龍之間的區別主要表現在頭骨上。頭後的骨骼,除了薦椎和坐骨的差別較大外,其他的骨骼相對而言差別就較小。

分類上,一般都按照頭上頂飾的有無而分為平頭的鴨嘴龍和帶棱的鴨嘴龍兩大類。有些科學家認為,這種頭飾是雄性的特征,像現代的雞雉類的雄性頭上有彩色的冠一樣。平頭的一類以北美發現的鴨龍為代表。鴨龍的大小變化多在9-12米之間,它活著時的體重至少有5~6噸重或更多。頭骨低而平,在頂部沒有冠狀的頂飾,習慣於用後腿走路。埃德蒙頓龍是在加拿大的埃德蒙頓城附近發現的。它的頭比鴨龍要大得多,嘴也比鴨龍寬而扁,約有12米長,是一種行動笨拙的鴨嘴龍。我國第一次發現的黑龍江滿洲龍就是平頭的鴨嘴龍。此外,還有巴克龍、譚氏龍、山東龍等,都是平頭的鴨龍,化石地點包括黑龍江、內蒙古、山東等地。但最重要並引起全世界重視的,是在山東省諸城縣發現的巨型山東龍。

1964年8月,地質部第一普查大隊在諸城縣的一條衝溝(當地老鄉稱作龍骨澗)發現了一個巨大的腿骨,經地質科學研究院鑒定,是一個大型的鴨嘴龍的脛骨。實際上,很早以前,當地的群眾就發現該地有脊椎動物化石,所以把產化石的地點叫“龍骨澗”。1964年10月至1968年5月,由第一普查大隊、中國地質科學研究院的地質研究所和地質博物館共同組成采集隊,先後進行了四次有係統地采集與發掘,共采到化石將近30噸,代表5個個體。又經過三年的精心修補、複原,終於在胡承誌先生指導下於1972年正式裝架完畢,並在北京自然曆史博物館展出。山東龍的頭骨頂麵較平,後部較寬,從側麵上看,有點像鴨龍。薦部的脊椎由10個脊椎組成,腹麵有較深的真溝。坐骨較長,末端有微弱的尖頂。裝架後的骨骼,從頭到尾長約15米,站起來約有8米高,被認為是世界上已知的最高大的鴨嘴龍。由於它首次在山東省發現,所以被命名為“巨型山東龍”。80年代,諸城市博物館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協助下對龍骨澗化石點進行了再次發掘,獲得兩具較完整的山東龍骨架,其中一具已裝架陳列於諸城市恐龍博物館內。

鴨嘴龍家族中的另一大類是頭上有頂飾的。在我國發現的青島龍屬於這一類。裝架後的青島龍的全身長度為662米,身高為49米。它的頂飾是在相當靠後的鼻骨上長著一條棒狀的帶棱的棘,此棘向上向前突出,所以它的正式的學名是“棘鼻青島龍”。估計,它活著時的體重有4~5噸重,但它隻有200~300百克重的腦子。因為它發現在我國青島市東北萊陽,又有棘鼻狀的頂飾,所以才得了“棘鼻青島龍”的美名。近來人們對青島龍的鼻狀棘產生懷疑,認為它是一塊鼻骨與額骨在埋藏時受壓變形所致。法國古物學家菲力普·特蓋認為青島龍應是一隻平頭型的鴨嘴龍。

除了棘鼻青島龍外,帶頂飾的鴨嘴龍中比較著名的還有原鵝龍、鵝龍、蘭氏龍、盔龍、副盔龍等。原鵝龍是一些小的鴨嘴龍,頂飾像植物的球莖,突起在頭骨之上。鵝龍是中等大小的恐龍,頂飾很低。蘭氏龍的體型較大,頂飾像一把斧頭,在頂飾的後麵還有一個向後伸的棘。盔龍的頂飾像士兵戴的鋼盔。副蜥盔龍的頂飾形成中空的、彎曲的管子,而這個管子從頭骨向外伸展到肩部,長度比頭骨大兩倍,是所有頂飾中最大的。這些形形色色的鴨嘴龍在白堊紀晚期生活在北美、歐洲、東亞的大陸上,為動物王國增添了一批獨特的居民。

鴨嘴龍既不善跑,又沒有自衛的裝備,所以它們的大半時光是在池沼、湖泊中度過的。水中生活可以逃避霸王龍之類的肉食性恐龍的殺害。有的古生物學者認為鴨嘴龍的生活方式和習性與現代的河馬相似,它們用特有的扁平的嘴和帶角質的喙在湖邊或湖底鏟食植物。它們有一對大眼睛,眼圈周圍有鞏膜板,而且能夠互相向上推動,正如照相機上的光圈鎖一樣;而且它們有較大的視神經,所以視力很好,對肉食性的恐龍經常保持高度的戒備。另外,鴨嘴龍有敏銳的聽覺器官,在顎的頰部有頰囊或喉囊,某些種類可能會發出大吼聲。

人們最感興趣的是它頂飾的用處。雖然已經提出了許多推測,卻沒有一種令人滿意。比如,有人認為頂飾是打仗用的,但那麼薄的骨頭顯然不能作為武器;也有人認為頂飾是為了儲藏更多的空氣,但實際上它也保存不了多少空氣,根本滿足不了肺對空氣的大量需要;也有人認為頂飾是雌、雄兩性區別的標誌,正如現代的某些有蹄類以有角的為雄性,無角的為雌性一樣。因此,設想鴨嘴龍也是這樣,有頂飾的是雄的,沒有頂飾的是雌的。但是,有頂飾的化石和沒有頂飾的化石又發現在不同的地層裏。最近也有人提出頂飾使鼻腔黏膜麵積擴大,作用是增加嗅覺的功能;也可能是共鳴室,以增加發聲的力量。1978年,在研究鴨嘴龍的生活史方麵有重大的突破:科學家傑克·哈納和馬凱拉在蒙大創發現了鴨嘴龍蛋的巢穴和待哺的幼龍。這類鴨嘴龍稱作慈母龍,傑克認為慈母龍有親子行為,類似現代某些哺乳動物那樣照顧幼子。它的結論是,鴨嘴龍是陸生動物。

晚白堊紀,鳥龍類中的甲龍異軍突現。在激烈的生存競爭中,防禦裝備達到頂點的要算甲龍了。它的頭幾乎被外麵包裹的骨甲蓋滿。眼前孔沒有了,上顳顬孔被封閉了,側顳顬孔隻剩下一個小裂隙,背上還有大大小小的骨甲。這些骨甲也可以叫甲板,是很重的。每一塊甲板是五角形的,從脖子到尾巴,遍及全身。由於它有這樣一層厚的甲板,非常像坦克,所以甲龍又被叫做坦克龍。這樣的甲板是必需的,因為甲龍必須防備與它生活在一起的肉食性恐龍——霸王龍、暴龍的進攻。甲龍的甲板在那個時候是很成功的。

當然,沒有一種武器是完美無缺的,也沒有一種防禦的裝備是牢不可破的。甲龍盡管有較完善的甲板保護身體,但它還是有許多缺點,容易被攻擊。假如有一隻巨大的霸王龍遇到甲龍,用強勁的後肢踏住它,那可怕的帶鋸齒的牙齒是能夠撕開甲龍的腹側而把它吃掉的。生物總是在適應外界環境的,後期發展起來的甲龍在它的腹部朝後地方,增加了一排或幾排大的骨刺,這樣,就能更好地保護自己不受攻擊了。

甲龍除了有甲板和側棘以外,還有一條長長的尾巴。尾巴的末端粗大,形成錘子一樣的東西。當甲龍和它的敵人進行生死搏鬥時,會掄起錘子般的尾巴,狠狠地打擊來犯者,使敵人負傷而狼狽逃竄。

最早在地球上出現甲龍的時代可能是侏羅紀早期。甲龍發現在亞洲、歐洲和澳大利亞,最近在南極也有發現。